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14)
任伯年和吴昌硕这两位海派绘画的艺术巨匠同时辉映于近现代美术史,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创作出不同风格且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笔者以两位艺术大师的册页小品画为切入点,探析他们在绘画领域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3)
艺术学习和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艺术作品评判也没有量化的指标。该文试图把艺术学习和创作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学习积累、实践感悟和享受快乐,通过中国古代诗词阐述观点,说明艺术学习和创作要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7)
变形是绘画艺术中一种常用的造型手法。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变形手法在绘画艺术中的应用,以期能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似与不似之间"的妙韵,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满足人们广泛的审美情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变形手法在绘画艺术中应用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7)
画框作为艺术作品的传统保存和展示介质,在艺术设计观的影响下已从其原始功能中衍生出新的价值形式,并经由意象创作抽象为多样的空间符号。画框功能的蜕变意味着空间设计向观念化、装置化领域的艺术嬗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0)
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个角度来说,美术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所以,美术教育要呈现生活化气息,在生活当中寻找艺术美,把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出大量的艺术作品,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美术课堂回归生活,不要空谈理论,要重实践教学,要用身边的事物作为艺术形象来创作美术作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生活气息才浓厚,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美,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找到丰富的体验感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4)
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家只有不断地贴近生活,认真体会,真情感悟,不断地重新认识自然、生活,才能够创作出引发大家共鸣的艺术妙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1)
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优秀,美的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不仅具备能够感染人的强烈的力量,还在于它们大多以真实价值为创作的基础。笔者从两个方面解析艺术中的真实性,一是再现真实,二是表现真实,并试图通过探讨这两种表现艺术真实性的手法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艺术创造之主客体与艺术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沟通。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一直在稳步提升。在艺术领域,审美价值是艺术的第一价值,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其审美价值。所以可以以此界定: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是审美价值,其具备可识别性、功用性及显著性。每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是区别于其他作品的个性化的存在。培养美术学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其创作出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4)
研究宋人山水画能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在现今画坛中要想提高艺术品位及气质,必须正确对待传统,取其精华,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2)
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中出现过很多艺术大师,他们具有卓越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创立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传世作品,他们的艺术成就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目前,我国油画教学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影响。教师如何在训练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拓宽学生视野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并引导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