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排烟系统的特点及排烟风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防火规范对排烟系统设计的要求和计算案例只注重排烟风机风量的确定,却没有提及风机的风压和风机的类型对排烟系统运行的影响。根据该规范中例题,按照规范的要求确定排烟系统的风量和风道尺寸,计算排烟系统的阻力,对常用的3种排烟风机进行选型,并详细分析在不同防烟分区着火时,排烟管网特性的变化和不同类型排烟风机的实际工作状况,归纳出排烟系统的特点以及选择排烟风机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空间细化人防工程的特点,就该类人防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排烟量及排烟口的设置进行了探讨,并对排烟时的补风问题提出了强制性补风的要求。防烟分区的合理划分及排烟口的正确设置,不仅可以节省工程投资,而且也可以更好的实现消防排烟的要求,完善该类工程的消防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3.
防排烟系统是控制火灾烟气蔓延扩散,确保人员安全疏散和火灾有效扑救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防排烟系统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包括防烟分区划分问题、排烟风管穿越防火分区问题、排烟风机设置场所问题、地下室排烟问题、排烟方式问题、走道排烟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安徽建筑》2019,(8):58-60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发布实施后,丙类厂房的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内容、设计难度一并增加,文章结合设计实践,从确定厂房净高、划分防烟分区、选择排烟方式、计算排烟口面积、设置补风系统等方面,对丙类厂房的建筑排烟系统设计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某复杂地下大空间按照通风和防排烟系统分开设置,同时采用防火分区全面排烟和控制支管排烟相结合的思路进行的系统设计.该设计能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并且,本文就防烟分区划分中对结构梁的考虑问题、补风管路上防火阀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地铁防排烟设计原则、设计标准、火灾工况下防排烟系统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分析和介绍,对地铁车站在防烟分区划分、气流流速、区间隧道排烟、自然补风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大面积房间排烟系统设计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艳玲 《暖通空调》2002,32(2):46-48
论述了大面积房间排烟系统设计中划分防烟分区的重要性和依据,提出了加大排烟量、整个防火分区全面排烟的观点,对排风兼排烟系统的设置与转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陆叶  杨志刚 《暖通空调》2006,36(8):62-63
介绍了地下汽车库的排风与排烟系统设计,包括防烟防火分区的划分、排烟排风系统的设计以及消防补风系统。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环隧道的设计规模进行统计,介绍其消防措施与要求,分析全横向排烟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北京某城市环隧道主隧道采用全横向排烟系统,结合排烟风机的设置,共划分为13个防烟分区,采用500mm高的挡烟垂壁进行分隔。采用FDS研究不同烟气控制方式下的烟气蔓延状态,对人员疏散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烟气控制方案的设计建议。建议主隧道防烟分区的长度不大于150m。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建筑防排烟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设置;防烟楼梯间不设防烟设施的条件;防烟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的余压值;内走道排烟及其排烟面积的计算;机械排烟系统的补风;排烟口和排烟防火阀的形式等。同时依据各规范和手册的设计理论及其内涵,给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综述国内外在中庭类建筑排烟补风方面的研究现状,包括中庭进行机械排烟时理论补风量的确定、补风速度对烟气沉降的影响、补风口位置对烟气沉降的影响、自然补风口面积对烟气层高度的影响及补风对排烟效率的影响等,总结中庭类建筑火灾时补风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相关规定,指出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俊峰 《山西建筑》2012,38(29):160-161
结合工作实践,从加压送风系统、机械排烟系统、楼梯间及汽车库排烟等方面分析了民用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确保防排烟系统设计合理,保证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3.
长区间隧道的防排烟系统设计通常是设置中间风井,但中间风井的设置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可采用拱顶排烟道代替部分中间风井。为验证并拓展拱顶排烟道代替方案可行性,通过理论分析了3种排烟道设置方案对应的烟气控制方式。基于广州某区间地铁,通过数值模拟对排烟道设置方式进行验证,得到不同条件下3种排烟道设置方式控制烟气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单侧送风1.6 m/s且排烟量为140 m3/s时基本可以控制火灾位于中间通风区段时烟气的排出。当火灾位于靠近风井或排烟口下方时,送风风速1.4~1.6 m/s、排烟量140~150 m3/s可有效控制烟气。证明了排烟道代替部分中间风井的可靠性,拓展了该方案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以实体试验研究单个移动式排烟机在不同安放距离、不同俯仰角下对封堵面积和排烟量的影响.得出排烟口和送风口的风速分布图,确定排烟机的最佳安放位置,不同安放位置下的实际排烟量.单个排烟机的最大封堵直径为1.4m;排烟机的最佳俯仰角度约为18.,安放距离为1..~1.5m.排烟机放置在建筑内进行排烟时应注意防止烟气倒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测及模拟的方法,对地铁站台火灾时,轨顶排热风道和端部专用排烟风管2种协同排烟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轨顶风道协同排烟方案有效可行,在8A编组车站的研究中侧排烟量占总排烟量的50%以上,屏蔽门漏风量接近20 m3/s,该方案能提供更大的楼梯处向下风速。而专用排烟管协同排烟方案因未开启隧道风机,在楼梯开口面积较大的不利情况下,楼梯处风速存在无法达标的风险,故推荐在车站条件较差时优先采用轨顶风道协同排烟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分析大型地铁车站空间、功能特点,从火灾荷载、人员密度、烟气蔓延特性、防排烟系统设计难度等方面入手,以某大型地铁站为例,利用实地烟热试验对站厅层和站台层的防排烟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试验项目、评价指标和测量指标。结果表明,对于复杂的地铁车站,通过优化灭火设施和防排烟系统,科学合理划分防烟分区,对重点区域进行防火分隔,严格控制地铁车站公共区域可燃物量,可有效控制火灾和烟气的发展蔓延,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成都市某地铁双存车线配线区间进行了现场冷烟试验,在此基础上,对SES数值模拟软件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接着采用SES和FDS数值模拟软件对双存车线区段的存车和正线火灾进行了混合数值模拟研究,并得到了双存车线最佳送风排烟气流组织模式下的排烟系统配置方案.该研究成果对地铁复杂配线区,特别是双存车线配线区间的防排烟设计具有重...  相似文献   

18.
防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兼用的相关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实现风机的兼用,提出通过划分防烟分区,使排烟风量与通风风量保持一致的方法。强调排烟工况下管网总阻力、漏风量均远大于通风空调工况,必须严格认真地计算。  相似文献   

19.
运用FDS对某地铁车站站厅层火灾工况下的排烟和补风效果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依照规范设计的排烟系统能够满足烟气蔓延范围控制和楼扶梯口下行风速的要求;单侧补风导致烟气滞留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起火站厅层人员疏散的安全性。针对模拟结果进行优化补风设计,通过优化补风口的位置,使站厅层形成双向补风,提高了站厅层的排烟效率。建议在楼扶梯口位置不能保证地铁车站有效补风的情况下,在补风盲区增设机械或者自然补风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