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波  张宏伟  王捷 《山西建筑》2007,33(26):26-27
通过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市政废水的小试试验,考察了系统的处理效果、污泥特性、膜污染特性及清洗效果,结果表明:SMBR的高效截留作用可弥补生物处理单元的不稳定性,相比CAS工艺对市政废水有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指出绝缘材料厂含酚废水的来源及其主要成份之后,首先提出对含酚废水应进行综合防治,即从改革生产工艺着手,尽量采用低污染的工艺和原料,对树脂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从工艺上采取措施加以回收和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然后较详细地介绍了当前较为成熟的需氧生物处理法、厌氧—需氧生物处理法处理含酚废水的工艺流程、效果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赵卓 《山西建筑》2011,37(22):144-145
结合具体实例,详细介绍了采用接触氧化法处理屠宰废水的设计,包括工艺流程,各单体处理单元工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经本系统处理,出水水质均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回用水执行《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对可见光催化/生物三相流化床组合工艺处理4-氯酚废水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光催化可明显提高4-氯酚废水的可生化性,光催化6 h后,初始浓度为100 mg/L的4-氯酚废水的BOD5/COD达到0.35,24 h后增大到0.6;可见光催化/生物三相流化床组合工艺对中、低浓度的4-氯酚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经过12 h的可见光催化和96 h的生物三相流化床降解,出水的4-氯酚和COD浓度分别为4、16 mg/L.  相似文献   

5.
采用以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为深度处理单元的强化生物脱碳脱氮及回用工艺处理煤化工综合废水,对工艺流程、主要参数、工程调试和运行情况以及处理效果作了介绍。该工艺对高COD、高氨氮的含油难降解煤化工废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19923—2005)标准。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洗羽绒工业废水的特点,分析了清污分流及合流处理的再生回用技术路线,并结合工程实例,从调节池、捞毛机、气浮、多级生物接触氧化、沉淀、过滤等方面,阐述了废水各处理单元的工艺要点,以满足水洗羽绒废水再生回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提高可生化性是采用生化法处理煤气化废水的关键。采用O3/UASB/AUSB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结果表明:与UASB/AUSB工艺相比,在O3投加量为2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O3的引入能够提高煤气化废水的可生化性(B/C值达0.41),并提高了对总酚和COD的去除率;COD为4 500~8 000 mg/L、NH+4-N为190~210 mg/L、总酚为910~1 080 mg/L的煤气化废水经O3/UASB/AUSB工艺处理后,出水COD、NH+4-N、总酚浓度均满足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缺氧-好氧工艺处理稠油废水的设计与运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河油田石化总厂采用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A/O1O2)处理稠油炼制废水的设计与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废水中氨氮具有较好的去除率;同时表明,进入A/O系统的生活污水量>20%,即使废水含酚>30mg/L,只要控制好A池前半段废水中的DO,就可确保出...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常温常压两级催化氧化工艺对化工废水经水解酸化/深井曝气工艺处理后的二沉池出水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和TP的去除效果很好,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21和0.01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高达95.7%和99.8%;二级处理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虽然较低,但可作为一级处理单元的保障,进一步稳定出水水质,增强整体工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10.
烟煤冷煤气站含酚废水水质十分复杂而有害,据测定,每燃烧一吨大同烟煤,煤气洗涤水中将增加挥发酚约1公斤、悬浮物0.67公斤、可溶性盐类1.65公斤。废水的油含量很高,且多属稳定的高度乳化状的焦油。这种废水不加处理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就会造成严重污染。这种废水的处理比较复杂,国内不少单位做过各种含酚废水处理工艺试验,并建设了一批含酚废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多数是采用废水经处理后外排的方法,而外排就会有污染水体、土壤的可能性。烟煤冷煤气站含酚废水采用封闭循环的工艺,使之不排放或少排放,是煤气站含酚废水处理的方向。我们考察了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以下简称兰石厂)、陕西压延设备厂(以下简称陕压厂),西安高压电瓷厂(以下简称西瓷厂),上海第五钢铁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