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资讯     
正广西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等8片街区为第三批自治区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截至目前,广西共有20片历史文化街区。此次公布的8片街区分别为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蒲庙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陈东村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宾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南宁市雁江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钦州市中山路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钦州市占鳌巷历史文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历史文化以"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重要代表,其中的兴宁路因拥有近现代岭南地域特色的骑楼建筑而闻名。经过百年的洗礼,兴宁路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丧失了传统业态"百店百面"的活力。结合"三街两巷"整治改造一期工程中的设计实践经验,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对兴宁路的历史风貌恢复和建筑保护工作提出几点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最近在本地的媒体上,看到南宁市开始立法保护自己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并面向公众征求意见,条例在2001年颁布实施的《南宁市历史传统街区保护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更名为《南宁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条例》。在新的条例中,对南宁市的"三街两巷"(朝阳路以西、民族大道西段以北、当阳街以东、新华街以南围合区域和解放路沿街区域,  相似文献   

4.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对塑造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层面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其造血功能,使其成为生机勃勃的活态城市遗产,而非"物质躯壳"。本文以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在研究国内外历史街区更新理念的发展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的视角,梳理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变迁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历史街区空间重构等核心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实践研究从历史街区更新的价值认知和更新技术判定为技术手段,继而提出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伟军 《山西建筑》2012,38(10):23-24
以台山市"二街一村"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和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朱诗琳  邱勇哲 《广西城镇建设》2023,(5):102-107+100-101
<正>街区古今南宁市“三街两巷”是南宁主城区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保留着古邕州城最厚重的历史记忆的片区。“三街两巷”的“三街”为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两巷”为金狮巷、银狮巷。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新建邕城于五花岭之上,“三街两巷”便位于邕城中心。兴宁路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蕴含着南宁骑楼建筑的精髓,其前身是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城隍庙街和考棚街,是邕城政务、军务、经贸、交通、文化、寓居、游娱的中心地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重要公共建筑皆坐落于此,包括城隍庙、马王庙、考棚、钟鼓楼等。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里展现的尽是政事通达、商贾云集、人文昌盛的繁华闹市景象。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万国酒家不仅滋养了达官贵人体面的吃食生活,也同样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南宁人共有的舌尖记忆。地处南宁市中心的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狮巷和银狮巷的"三街两巷",是见证了南宁作为一座建制近1700年古城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老街区。民生路这条步行街是由矗立了一个世纪的清代粤式骑楼群商铺粉刷而成。20年来,无数穿梭往来的人影,唯有位于民生路113号那个"跑堂工"未曾远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通过分析研究老年人活动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空间构成特征,试图尝试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目前对传统历史街区空间格局中老年人活动空间现存难题的空间重构方法,希望在继承空间历史文化的同时,又能让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老年人活动空间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得出一种适老与发展共生的老年人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张艳玲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10,28(7):169-171
"文化空间"保护代表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间最直接的纽带。该文把"文化空间"保护的思路引入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中,分类归纳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使历史文化村镇中的"文化空间"更清晰,促进历史文化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桂林共有24个项目入选,是广西各地市中最多的。据了解,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  相似文献   

12.
左皓  农力  唐光暹  甘斌强 《建筑施工》2021,43(7):1190-1192,1195
结合南宁市"三街两巷"项目,对新型静压钢板桩结合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阐述了钢板桩插拔、钢板桩与钢筋混凝土内支撑节点连接、内支撑拆除等关键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重点工序的质量把控,确保了狭窄空间内深基坑的施工安全和周边建筑变形要求,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价值由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构成,两个典型案例不仅对于具有历史性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保存,而且突出地兼顾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人文社区精神的延续。究其因果,公众自发性保护力量于其中占有很大比例。试图通过解析历史保护过程中公众自发的民间力量,揭示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模式、体系,探索自发性保护机制的发生原理与环境,为以"自下而上"为基本模式的保护方式做基础,同时强调保护主客观之间的二元辩证关系,为当下历史保护的困境找寻有力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为系统保护各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针对这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了历史城区整体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加了市域文化遗产、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等保护内容,并在各个层次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以期有效指导各层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8)
牡丹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牡丹江发展史的见证,是牡丹江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牡丹江流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牡丹江流域多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和谐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其最大特点是文化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其提升到文化资源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它的潜在价值及开发保护机制,这对于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牡丹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长江上游历史文化进行研究过程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不但能够掌握长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了解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特点,对强化长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历史特点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长江上游地区文化研究质量,我们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以梁平年画为例,通过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及重要作用,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价值,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找准长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的着力点,保证长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段更新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主要和强有力的延缓地区衰败的方法。在更新中,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和基础设施被给予了太多的关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并不那么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区个性的生成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在扬州历史地段上已经更新和正在更新的两个案例,分析这两个历史地段的衰退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在历史地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和作用机理,通过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段中的发展规律,提出促进历史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7)
<正>"非物质"的概念由联合国自1977年开始提出,1982年设置了专门的非遗部门(non 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而后,为了避免将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对立的标准来表述文化财产的概念,在1992年将其英文名称改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译为"无法确定形态的文化遗产"。而我国则一直沿用了联合国最早使用的表达方式,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2003年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此后,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的建立上不断完善,并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法律的形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1)
伴随历史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具有传承性,但需要人们不断地创造和更新,这样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所以,如何设计出具有价值性、文化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较为重视的课题。该文对非遗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研究,并提出具有实践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