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针对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中聚酯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结构紧密缠绕,难以分离而无法加工的问题,采用环境友好的草酸体系选择性水解混纺织物中的棉纤维,从而释放聚酯纤维实现有效分离,并对草酸体系分离工艺进一步优化。研究表明:与无机酸相比,在相同反应条件下,草酸可达到与盐酸相当的分离效果且所得聚酯纤维形态更完整,棉纤维水解程度更低,水解产物分布更窄;在草酸浓度为0.07 mol/L、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聚酯/棉混纺织物的分离效果最优;其中棉纤维水解为纤维素材料,得率为91.46%,另有小部分水解为葡萄糖或低聚糖;聚酯纤维回收率高达99.28%,且保留了原有聚酯纤维的性能,可直接生产加工;该反应体系可循环利用多次,实现了废旧聚酯/棉混纺织物的高效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以双组分涤/棉混纺织物为研究对象,对涤/棉混纺织物进行水热降解,根据纤维素和聚酯不同的水热反应特性,研究涤/棉共存的水热反应体系中棉纤维和涤纶的水热降解行为。研究发现,涤纶和棉纤维具有不同的水热行为。在水热条件下,棉纤维发生部分水解,生成纤维素粉末及可溶糖,而涤纶保持水热稳定,可实现涤/棉混纺织物的良好分离。其中,在水热温度170℃,反应时间3 h,固液比1∶20条件下,涤纶的回收率达98.84%,葡萄糖的产率为15.57%,棉纤维的残留率约为66.47%。根据双组分涤/棉混纺织物的水解特性,综合分析回收利用的潜在价值,水热分离涤/棉混纺织物后,可使其实现高附加值回收。  相似文献   

3.
针对军训服每年产生大量的废弃,造成原料涤纶/棉混纺织物浪费的状况,将醋酸锌、尿素、尿素-醋酸锌共晶体系作为催化剂,通过乙二醇醇解法对废旧涤纶/棉混纺军训服中的涤纶组分进行解聚回收,并通过酸解法对棉纤维素组分进行回收;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废旧涤纶/棉混纺军训服、白色涤纶/棉混纺织物、白色涤纶织物...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中纯聚酯的分拣问题,以聚酯、棉、锦纶、羊毛、聚酯/ 棉混纺、聚酯/ 锦纶混纺、聚酯/ 羊毛混纺织物共计276 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仪获取样本的原始近红外光谱图,通过化学计量学软件CM-2000 对样本原始近红外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并用偏最小二乘法作为校正方法建立废旧聚酯纤维制品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所建模型的校正集相关系数为0.994,验证集相关系数为0.989,校正标准偏差为1.832,验证标准偏差为2.065,内部预测正确率为90.58%。用未参与建模的173 个样本(7 种织物)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验证正确率为88.44%,而对纯聚酯样本的外部预测正确率可达96%。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将纯聚酯织物从废旧纺织品中鉴别出来。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效溶解纤维素的低黏度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提出了一种废旧棉/涤(PET)混纺织物的组分分离与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了离子液体与共溶剂的种类及比例对废旧棉/涤混纺织物各组分的溶解能力、溶液黏度及分离过程对回收组分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二甲基亚砜(质量比为1:1)共溶剂体系可选择性高效溶解棉/涤混纺织物中的纤维素成分,所得纤维素溶液黏度较低,经简单过滤即可实现棉/涤混纺织物中纤维素和PET的高效分离,该溶解分离过程在25~60 ℃即可实现,纤维素组分几乎不降解,可进一步加工成膜、纤维及凝胶微球等材料,未经预粉碎的废旧织物分离后回收的PET纤维形态完整,纯度高。该方法不仅能实现棉/涤混纺织物的组分分离,而且能准确测定棉(纤维素)和涤(PET)组成含量,有助于废旧纺织物的高效回收与再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废旧涤棉混纺织物中,涤纶和棉纤维的混纺形式以及两者的性能差异,使得混纺织物分离回收较为困难。采用水热法分离回收废旧涤棉混纺织物,研究了水热温度、反应时间、盐酸质量分数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并对水热反应后产物的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1%、水热温度140℃、反应时间2.5 h的条件下,涤棉织物分离效果最好。回收的棉纤维产物为固态纤维素或低聚糖;涤纶物化性能无明显损失,且回收率可达90%以上。废旧涤棉混纺织物经水热反应后分离回收产物的附加价值较高,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7.
<正>可有效利用聚酯过剩产能,缓解棉纤维供给不足,减少纺织原料对棉纤维的依赖,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仿棉聚酯纤维具有高品质、高功能的特征,既解决了聚酯纤维亲水性差、短纤维易起球、混纺织物需要两步染色等共性缺点,又克服了棉织物弹性、抗皱性能差,缩水率大、不耐酸、不耐霉菌等弱点。项目开发出的易染色、亲水细旦和高回潮超仿棉聚酯纤维三个系列产品已经率先在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多家企业推广应用,示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涤棉混纺织物的再生利用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研究项目,采用醇解法探索了涤棉混纺织物的分离方法,即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乙二醇及催化剂,解聚废旧涤棉混纺织物中的涤纶使其醇解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后,通过固液分离将固体棉和液体BHET分离。然后将分离出来的BHET通过再聚合,制成涤纶,实现了涤纶和棉的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最近20年中,聚酯、棉混纺织物已成为被广泛应用的纺织品。这是由于合成纤维坚牢、便于保养,棉纤维具有透气性和吸湿性,结合这两种纤维的特性,即可得到具有这两种基本特性的织物。 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的燃烧性质完全不同,合成纤维与火接触时会熔化、滴落和收缩;而棉在热的作用下会焦化而不收缩。当两种纤维合并在一起时,棉纤维就作为聚酯纤维的支架而阻止其溶滴,而聚酯纤维有较高的燃烧热,会加快棉纤维的热解。 美国White Chemical公司经过8年多的研究,于1972年制成了用于混纺织物的Cali-ban FR P/44防火剂。以下简单地介绍生产Caliban FR P/44防火剂的各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丝绸》2015,(12)
为研究聚酰胺改性聚酯纤维的性能和适用性,对聚酰胺改性聚酯纤维进行各项性能测试并进行分析,再将聚酰胺改性聚酯纤维与棉纤维混纺成纱,对聚酰胺改性聚酯纤维混纺纱线的表面外观、拉伸断裂性能、条干均匀度、毛羽等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复合结构混纺纱的性能。将棉/聚酰胺改性聚酯混纺纱与常用棉涤、棉黏纱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聚酰胺改性聚酯纤维混纺纱成纱条干好、毛羽少,质量达到使用要求,所制织物手感柔软,吸湿快干,服用性能好。  相似文献   

11.
将聚乳酸纤维与竹纤维、粘胶、Modal、Tencol、棉、羊毛及涤纶纤维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聚乳酸纤维混纺纱与棉纱、涤棉混纺纱的物理指标进行了对比测试,并对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的风格和服用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是较理想的服装面料.  相似文献   

12.
聚乳酸纤维及织物服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聚乳酸纤维的各项基本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也对聚乳酸/棉混纺机织物及同规格的涤/棉混纺机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是较涤纶纤维性能优异的合成纤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火山岩纤维的特点,并探讨了火山岩共混聚酯纤维与棉交织物的染色工艺。通过买践得出,选择乳化剂SEM~35可省略前处理工序,直接对坯布进行一浴两步法染色加工:选择高温型分散染料先对火山岩共混聚酯纤维进行染色,染后不排液,直接加入反应性直接染料对棉纤维进行染色:最后选用防沾剂RCSP—T和棉用皂洗剂一起对织物进行皂洗处理.由于使用了防沾剂RCSP—T.可以省略染涤后的还原清洗工序。经上述工艺整理后的火山岩共混聚酯纤维与棉交织物的水洗牢度较好.对6种纤维的沾色牢度均达到4级或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仿棉聚酯纤维与棉的混纺纱的性能,选用4种仿棉聚酯纤维/棉混纺纱、氨纶丝、低弹涤纶丝交织,开发了平针添纱织物、平针衬垫拉绒织物、绗缝织物3种保暖针织物,测试分析其性能。结果表明:仿棉聚酯纤维/棉混纺纱针织物具有良好的保暖性、抗起毛起球性及服用舒适性,是开发保暖服装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涤纶在NMMO溶剂中所受的影响,采用NMMO溶剂对废旧涤棉混纺织物中的含棉成分进行溶解回收后发现,溶解温度、溶解时间以及抗氧化剂对涤纶的质量和结构基本无影响;采用NMMO溶剂在85℃下溶解废旧涤棉混纺织物1.5h,过滤出涤纶后,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折射率和溶液流变性能测试对纤维素溶液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其可纺性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试聚酯/聚酰胺织物(以下简称改性聚酯)的沸水收缩率,改性聚酯/棉(65/35)混纺织物的最佳前处理条件,改性聚酯织物常压染色和改性聚酯/棉织物分散/活性染料一浴一步法染色的K/S、色牢度,对新型改性聚酯及其棉混纺织物的染色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染前热定型后,改性聚酯及其棉混纺织物的经向、纬向收缩率都低于5%;改性聚酯/棉织物的前处理优化工艺条件为:双氧水4g/L、精炼剂3g/L 、NaOH4g/L;改性聚酯织物可以常压染色;改性聚酯/棉分散/活性染料一浴一步碱性染色匀染性良好,染色样品的熨烫、日晒、干摩擦牢度都达到4级及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圣麻纤维的服用舒适性,对圣麻纤维的强伸性能、摩擦因数、吸湿性能等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sag/涤纶50/50 18.5 tex纱的有关性能,与涤纶/棉50/50 18.5 tex纱进行了对比.圣麻与涤混纺纱染色后断裂强力下降,伸长率增加,影响织物的手感及服用性能;吸湿的瞬间快速性,说明最终产品具有良好的吸湿功能;圣麻涤纶混纺纱的急弹性回复率、缓弹性回复率均略小于涤棉混纺纱,说明圣麻纤维的弹性比棉纤维略差,其织物抗皱性能亦比棉纤维织物略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