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软件工程师》2017,(8):59-62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是物联网专业(方向)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学时紧、实验条件有限,理论学习与实践难以平衡等问题。本文在《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中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思想,采用以项目为驱动,逐层推进的学习方式,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引导及过程控制,对课程教学过程及内容重新做了规划。实践证明,基于"翻转课堂"思想的《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在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RFID技术课程是物联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物联网专业RFID课程的实践教学,从实验内容选择、实践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为建立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RFID技术应用与实践"课程是高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职业核心课程。文章针对高职物联网专业培养目标,结合"RFID技术应用与实践"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深度融合,从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高职课程建设的一些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RFID应用技术》是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以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章结合该院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RFID应用技术》课程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课程专业定位、实训项目设计、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等4个方面介绍了课程的建设情况,同时也指明了该课程进一步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技术是近年来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进一步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智能化,实现了对信息的有效追踪以及互动等,从而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作为物联网专业的关键课程,在其教学的成败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操作能力比较弱,难以满足物联网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就加强对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物联网工程新专业的教育建设问题,分析核心专业基础课程TCP/IP协议分析的教学现状,根据物联网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需求,从应用驱动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工程产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仿真软件与编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3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对TCP/IP协议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现有的教育教学平台有效开展在线教学给教师们提出了挑战.Zigbee课程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必修课,并且由于其具有硬件实验的特殊性,因此在线上教学的模式下,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以保证师生在互联网"云"端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和开展实验环节变的至关重要.文章以《Zigbee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  相似文献   

8.
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嵌入式开发综合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与教学探索,是培养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高质量物联网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学习通和BOPPPS模型的《嵌入式开发综合实践》混合式教学设计。首先,阐述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解决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能效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介绍RFID实践教学四层阶梯式体系架构,以物联网工程专业RFID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过程为例,说明RFID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物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RFID运用于物联网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物联网发展,分析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与地位.从RFID技术本身及其工程应用出发,探索现在国内RFID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最后,结合实际有源RFID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RFID技术及应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物联网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现有RFID课程体系局限于介绍感知层的基础原理和知识,概述RFID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现状及社会需求,对RFID应用系统中大量使用的知识及应用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将EPC标准的相关知识及通信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技术等引入到课程及实验体系中,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专业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而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单片机实验同其他专业统一开设,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进行专业的区分,不利于我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培养。基于我校当前单片机实验教学平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研究设计符合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单片机实践教学,实现学生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软件》2017,(1):37-43
大规模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网络规划问题已被证明是一个NP难问题,为提高物联网RFID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提出一种基于个体拥挤度快速排序的物联网RFID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将RFID网络规划问题分解为最佳标签覆盖、读写器干扰、经济性指标和负载均衡指标四项指标构成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并引入多目标人工蜂群算法(MABC)进行优化;其次,为提高MABC算法的优化性能,利用非支配排序方法设计了一种快速的排序方法,并利用拥挤度分析提高种群的多样性;最后,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所提系统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实验技术手段单一陈旧、验证型实验偏多、创新性不足,不能适应物联网新技术发展等问题,以物联网学科竞赛和教师承担的物联网相关项目为驱动,开展了适应物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创新实验建设与实践.建设内容包括创新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模块和平台研发以及实验指导书撰写.通过该创新实验建设和实践,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提升,表达和文档撰写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能够更好地在专业领域胜任物联网技术应用等工作,适应技术进步和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前《物联网安全》课程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点要求不清晰.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物联网安全课程中知识点内容讲解的组织,实验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改方案和设想,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物联网安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宋慧欣 《自动化博览》2010,27(12):52-53
2004年,国家将RFID的应用列入到金卡工程计划中,成立了由24个部委和30个试点城市组成的应用工作组。2005年中国RFID标准工作组成立,由125家企业参与;经民政部和信产部批准,并于同年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由300个企业参加。2006年科技部会同14个部委联合颁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15个部委就物联网在RFID应用方面达成共识、联合共推。2007年信息产业部发布《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与国际相关标准进行衔接。2009年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工信部、建设部、卫生部、交通部、铁道部分别发布了物联网RFID应用的相关政策……近年来RFID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新技术而被寄予厚望,然而历经多年发展,RFID技术与应用当前发展现状究竟如何?又面临哪些机遇与瓶颈?RFID距离我们是否还很遥远?  相似文献   

17.
从《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课程的现状入手,研究了《物联网技术导论》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内容,以便抛砖引玉,为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孙晨 《物联网技术》2022,(7):141-143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之前的课程不是面向物联网工程的,没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的了解。为此,本文提出以学生主动学为中心,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能力产出为导向,通过多阶段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反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采用Bloom认知层次模型,根据物联网工程专...  相似文献   

19.
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讨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技术背景以及物联网技术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注意研究的四大关系,即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系,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与成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基本能力培养与不同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提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课程精,实验强"的建设原则,并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针对物联网专业课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践需求进行有效的RFID教学改革问题,探讨了以项目出发为向导,从RFID系统的阅读器、应答器和高层应用等阶段出发实践物联网技术,以个人隐私保护系统和物流追踪系统为例进行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