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铸造技术》2017,(6):1325-1327
对Q345B钢淬火后在450℃进行60 min传统回火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感应回火处理后空冷,并进行组织观察、硬度测试和夏比V型坡口低温冲击试验。结果表明:Q345B钢感应回火后显微组织更加细小,硬度高于传统回火的5%~20%,而感应回火的低温韧性略差于传统回火。  相似文献   

2.
对淬火后Cr12MoV钢试样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回火处理,并对回火后试样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回火时间对试样微观组织结构以及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当回火时间由0.5 h增加到3 h,回火后析出的合金碳化物组织更为细小,回火后试样畸变和残余应力更小,表面硬度分布更均匀;与回火时间相比,回火温度从490 ℃升至510 ℃时,回火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很小。因此,采用490 ℃回火3 h可以同时满足提高性能和节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王宏颖 《金属热处理》2019,44(11):185-187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室温冲击试验、硬度测试等手段方法,研究了传统回火与不同温度感应回火工艺对Q460D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0~450℃范围内,随着感应回火温度的升高,Q460D试验钢组织马氏体分解越来越完全,组织越来越均匀。450℃×20 min感应回火试样中马氏体分解完全,碳化物聚集并球化,比450℃×2 h传统回火试样组织形态更加均匀。随着感应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硬度逐渐降低,冲击吸收能量逐渐升高。450℃×20 min感应回火试样硬度值为21.7 HRC,稍低于450℃×2h传统回火试样的23.2 HRC,冲击吸收能量为194 J,高于传统回火试样的185 J。  相似文献   

4.
通过感应淬火+张力回火的方法研究了30MnSi钢筋在PLC控制下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对钢筋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应力松弛率降低;回火温度对高强钢筋的应力松弛性能的影响较小;随着外加张力的增加,钢筋的应力松弛率降低。30MnSi钢筋适宜的热处理制度为900 ℃淬火+450 ℃回火,张力为15 MPa。  相似文献   

5.
使用40Cr钢偏心圆环试样,淬火后经不同温度和时间回火,用X-射线应力仪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残余应力。对测定结果处理分析后认为,X-射线应力仪测出的残余应力值,其中有一部分是和该材料强度相对应的;回火过程中残余应力的变化,不仅与回火温度和时间有关,而且与组织转变中各相比容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发现,回火时也可能使残余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6.
在45钢基体上进行了堆焊试验,并将堆焊后的试样分别进行了直接空冷和焊后回火处理,研究了这两种焊层的显微组织、硬度以及耐磨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堆焊后空冷试样的显微组织为粗大的板条状马氏体和大量残留奥氏体;堆焊后进行500~550℃回火处理,试样焊层的显微组织主要是细小托氏体和少量残留奥氏体.堆焊后回火处理试样的硬度比直接空冷试样的硬度低10%,邻近熔合区的基体硬度有所提高,熔合区硬度梯度减小,有利于改善堆焊层的韧性;焊后回火处理的试样的耐磨性比直接空冷试样的耐磨性提高35%.  相似文献   

7.
讨论采用感应加热的方式对30CrMnSiNi2A钢制螺栓试验件进行局部短时回火处理,分别在700、600和550℃温度下对试样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10 s至50 s,研究了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试样不同区域硬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感应加热的最佳工艺。采用最佳工艺处理了30CrMnSiNi2A钢力学性能试样,测试了其偏斜拉伸和低周疲劳性能,并与铅浴回火工艺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感应加热600℃保温10 s的工艺稳定性最佳,三区硬度分别为:回火区域67~68 HRA;过渡区70~72 HRA;非回火区74~75 HRA,可满足典型制件的技术要求,其处理的偏斜拉伸性能和低周疲劳性能与铅浴工艺处理相当。感应工艺可取代传统有毒的铅浴工艺,用于30CrMnSiNi2A钢制螺栓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利用盲孔法对分别经淬火-回火和淬火-配分处理后的Fe-0.38C-1.44Mn-1.52Si-0.61Cr试样进行了残余应力测量,结合试样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了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两种试样内残余应力均介于热应力型和相变应力型之间,其沿试样厚度分布为W形。淬火-配分试样的残余应力低于淬火-回火试样,主要在于显微组织内存在高的残留奥氏体量和因配分被显著软化的马氏体基体。  相似文献   

9.
中途高温回火对40Cr钢疲劳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控制应力疲劳实验方法,对中碳合金钢40Cr进行了拉一压疲劳实验。将调质处理后的40Cr钢疲劳试样在实时疲劳损伤监测的情况下循环到不同的损伤阶段,中止疲劳实验,进行中途高温回火处理,然后继续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应力疲劳实验,讨论中途高温回火对40Cr钢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途回火大大增加了试样的疲劳寿命。循环到疲劳寿命的30%的试样中途回火后疲劳寿命增加了20%,循环到疲劳寿命的4JD%的试样中途回火后疲劳寿命增加了40%,循环到疲劳寿命的50%的试样中途回火后疲劳寿命增加了77%。微观分析表明,疲劳断口上韧窝的增大增深、疲劳源数量增加等是疲劳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感应加热方法对刀圈进行局部高温回火处理,研究了回火温度以及感应回火时间对H13E钢刀圈微观组织、硬度、冲击吸收能量以及抗拉强度和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80~680℃范围内回火,刀圈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且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析出的粒状碳化物数量增加,刀圈硬度逐渐降低,冲击吸收能量则逐渐升高。随着感应回火时间的增加,刀圈微观组织、硬度和冲击吸收能量初始阶段变化显著,在回火时间大于30 min后,组织和性能趋于稳定。采用640℃保温30 min的工艺对刀圈进行了感应回火处理,测试了刀圈截面硬度分布和不同位置的组织状态,证明了感应回火制备梯度性能刀圈方法和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油井管调质处理时的表面氧化皮成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坤  张秀杰 《钢管》2007,36(3):38-40
分析了油井管调质处理时表面氧化皮的产生因素及其脱落情况。N80Q等高钢级油井管调质处理时,若燃烧气氛、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钢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则管体表面氧化皮的残余量主要受热处理前管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而受燃烧气氛的影响较弱。制管厂在轧管时应尽可能提高管体表面的光洁度,表面粗糙度Ra应在3.2以下;钢管如果露天存放,应进行防腐处理,以延缓其表面腐蚀;管体表面的氧化皮残余量应尽可能少,以保证油井管防腐层的附着力。  相似文献   

12.
钢的回火时间-温度-硬度动力学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55NiCrMoV7钢在100℃~700℃、90s~665h之间回火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以钢的淬、回火和退火硬度作为基本参数,定义了回火度的概念,提出了具有Johnson-Mehl-Avrami关系式形式的、适用于无二次硬化钢的回火(时效)动力学规律。由该规律出发可以推出Hollomon-Jaffe回火参数与时间、温度和硬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判断回火后工件的性能合格与否,通常是以硬度检测为依据的。由于淬火钢的回火硬度与回火工艺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若能获得描述这种相关关系的特性函数,就能准确给出淬火钢回火过程的硬度变化规律。利用高控温精度试验电炉和等温回火试验方法,采集50CrVA钢在不同回火条件下的硬度数据,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该钢种的回火特性函数。利用该函数关系可以对50CrVA钢回火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即通过采用适当提高回火温度、减少回火时间的工艺方法,实现回火生产过程的节能热处理。  相似文献   

14.
对钠钙硅玻璃在物理钢化和化学钢化前后的动态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进行了研究.利用脉冲激励法测试玻璃的弹性性能,分析了2种钢化工艺对玻璃弹性性能的影响.讨论了钢化对玻璃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玻璃的弹性模量与其钢化后有较为明显的差别,物理钢化使其弹性模量比原片玻璃略有降低(约4%),而化学钢化玻璃使其弹性模量较原片玻璃有所提高(约6%),这一奇怪的现象是由于物理钢化过程中玻璃冷却后,内部的收缩要大于表面的收缩变形,从而使玻璃表层致密度降低,而化学钢化过程中采用离子交互方式,让较大的离子取代玻璃表层上较小的离子,使其表层致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运用OM、SEM和TEM对9NiCrMo钢经调质(QT)、两相区淬火(QLT)后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两相区淬火(QLT)试样的逆转变奥氏体含量,研究了调质(QT)、两相区淬火(QLT)工艺对9NiCrMo钢强度和韧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区淬火处理过程中,二次淬火(L)温度对试验钢中析出稳定逆转变奥氏体的量有影响;本试验中,两相区淬火温度为750 ℃时,试验钢中析出稳定逆奥的量最多,即该温度下试验钢的韧性最好;两相区热处理能很大程度改善9NiCrMo钢的回火稳定性,利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金相法、显微硬度法、直读光谱分析法分别对调质态30CrMo钢脱碳层深度进行测量,并对3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及操作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前两者测量数值偏小且相近,其均值约为后者的73%;对于金相法,通过低倍下组织颜色变浅而非高倍下组织形态变化来判定是否脱碳,可尽量靠近真实值;直读光谱分析法和显微硬度法操作相对复杂、费时。  相似文献   

17.
27SiMn钢油缸调质后出现强度、硬度偏低,冲击吸收能量偏高的现象,通过对成分、工艺过程、显微组织分析,找出了性能异常的原因是由于缸筒淬火未淬透。调整装炉量及改进冷却设备,提高了淬透性,改善了油缸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冲击、拉伸试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钻杆接头用37CrMnMo钢在不同回火温度下的显微组织形貌及强度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7CrMnMo钢经水淬后于500~640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随回火温度的上升其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由平缓降低变为陡降趋势。500 ℃的回火组织中碳化物呈现层片状分布,冲击吸收能量为30.94 J;600 ℃回火后碳化物呈均匀弥散分布,冲击吸收能量为117.49 J;经过640 ℃回火后,显微组织中碳化物粗化,直接导致冲击吸收能量下降。故37CrMnMo钢试样在870 ℃淬火后于不同温度回火,碳化物的形貌对其强韧性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电化学方法、开尔文探头测试技术、红外光谱法、工业大气挂片等试验方法对无机平整液A与有机型平整液B两种不同类平整液对冷轧钢板表面耐蚀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机平整液在冷轧钢板表面的成膜速度及其耐蚀性能优于有机平整液;然而无机平整液与后道工序所用防锈油的兼容性能不如有机平整液.  相似文献   

20.
The kinetics and the effects of tempering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AISI 4130 steel were studied. The tempering activation energy was close to that for the diffusion of C in α-ir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tempering kinetics in this steel is controlled by carbon diffusion. By increasing the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tempering,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icorr) in the polarization curves decreased whereas the diameter of the semicircular arc in the Nyquist plots increased, which implies higher corrosion resistance. The icorr was successfully related to hardness, which actually indicates the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quench and tempering treatment was used to adjust both the hardness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AISI 4130 ste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