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蕲春至太湖高速公路跨京九铁路转体桥为背景,对T形刚构桥转体施工过程中转动系统、牵引系统、平衡系统以及施工监测等关键技术进行论述,可为同类桥梁转体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纪国志 《门窗》2020,(3):192-193
桥梁转体施工中保证转动体系重心位于转轴中心较小的范围以内对顺利转体十分重要,表现为转动体系以转轴中心刚体不平衡力矩尽量小。然而实际施工中不可能做到转轴中心两侧完全对称,特别是转体前采用支架现浇方式施工的桥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力矩,需要通过一定方法进行不平衡力矩测试,用于转体前的配重设计。探讨转动体系不平衡力矩测试方法,提出利用墩柱应力检测不平衡力矩的方法。本文根据京沈客专跨大郑铁路转体桥工程背景,结合现场工程实际情况和达到“易于转动”“、平稳转动”的目标进行转体系统优化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3.
王海如  张丽 《市政技术》2010,(Z2):152-155
不平衡称重是转体桥梁转体施工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围绕北京市轨道交通亦庄线工程跨南五环转体桥的结构特点和施工特点,介绍不平衡称重试验,并通过测试转动体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阻力矩及摩擦系数等参数,实现桥梁转体的配重要求,为桥梁转体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平衡称重是转体桥梁转体施工关键环节。文章结合京秦高速公路转体桥的结构特点和施工特点,分析不平衡称重试验实施方法并通过测试转动体部分的不平衡力矩、偏心距、摩阻力矩及摩擦系数等参数,实现桥梁转体的配重要求。  相似文献   

5.
桥梁转体施工成败的关键在于转体结构的安全及转体的顺利进行和精确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转体前对转动体进行称重试验。文章结合石家庄市环城公路跨石太铁路分离式立交桥主桥转体斜拉桥的转体施工,对转动体不平衡力矩、摩阻力矩、偏心距及转动球铰静摩擦系数的实验测试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兴郭路跨苏嘉杭高速公路大桥主桥采用转体施工.主桥转体体系的磨心采用水磨法进行施工.介绍水磨法在转体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及水磨法磨合的控制标准.并通过测定磨心磨合完毕后的转动摩擦力来测定磨心体系的摩擦系数,为以后转体桥梁转动驱动力计算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在转体桥梁转体转动力计算时,不用考虑混凝土之间的摩擦系数,可只考虑磨心和磨盖之间润滑材料的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7.
随着铁路网的不断加密,跨越既有线时桥梁的转体施工法被广泛采用,为确保桥梁在转体施工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桥梁转体施工前进行不平衡称重试验至关重要。文章以某(40+56+40) m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实测转动体的偏心距、不平衡力矩、摩阻力及摩擦系数等参数,制定合理的配重方案,最后总结了大吨位铁路连续梁桥转体施工不平衡称重的现场测试方法。结果表明:在1~#墩边跨距离梁端4 m处需配重3.64 t,偏心距为2.5 cm,偏向边跨侧;2~#墩梁体系原偏心距为0.96 cm,偏向中跨侧,理论偏心距很小,但为了确保转体过程的安全,将目标偏心距定为2.5 cm,偏向边跨侧。该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桥梁实施不平衡称重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常州大明路跨沪蓉高速桥转体梁采用水平转体法施工,为了实现转体结构在转动过程中平衡稳定、灵活转动,需要进行不平衡称重试验,本文通过工程实例,结合粗分加载初判和细分加载精寻的快速称重技术,可为转动体快速估算偏心距,并为后续配重提供依据,为类似连续梁桥转体过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常州大明路跨沪蓉高速公路连续梁桥水平转体结构转体过程控制为例,考虑结构转动惯量、球铰摩擦系数和牵引系统几何位置等相关参数,分别在ADAMS/View及MATLAB中建立结构转动的PID控制仿真方案,研究转体牵引力对结构转动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影响规律及结构从启动到平稳转动时牵引力矩控制规律。结果表明,ADAMS可对转体桥梁转体施工过程进行控制仿真,给出结构从静止状态进入转动状态所需牵引力的变化过程;ADAMS软件与MATLAB软件进行转动过程联合控制仿真可行。  相似文献   

10.
左军 《中外建筑》2002,(4):50-51
桥梁转体施工,因其具有工艺设备简便,能大量节约钢木用材,变高空作业为地面作业;变水中施工为陆地施工;操作安全,缩短工期等优点将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推广前途,本文着重介绍桥梁转体施工验算方法。 1 转动系统的组成和受力分析 整个转动体系,由桥型结构、平衡台背、上转盘、下车盘、转轴心、支承滚轮、环形走道板等部位组成。众所周知,根据平衡原理,转动体系的重心,应与旋转中心完全  相似文献   

11.
建设转体桥的施工方法是转体法。转体建设法的特点为非设计轴线处桥梁结构制造完成具有一定形状之后,利用转体实现就位。按照结构转向的区别,能将它分成水平、竖向、水平与竖向结合三种转体施工法,平转法使用的频率最高。牵引系统、滑道、球铰、上下转盘共同构成了转体桥梁的转动系统,转体过程一般通过千斤顶对拉牵引索,形成旋转力偶而实现转体。本文以新建沪昆高速铁路西北上行联络线特大桥主跨(112+80+32)m非对称独塔斜拉桥转动体系施工为背景,详细介绍非对称独塔斜拉桥转动体系施工和质量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保特殊转体桥梁工程建建设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采用精细化数值有限元分析、现场实时监控及液压同步转体的方法,对某大型复杂T行刚构桥梁转体过程中结构整体的动态安全性进行控制,转体过程中启动、转动、制动、点动全过程及就位后桥梁应力线形及稳定性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文中总结和推荐的双幅T构桥梁前期监控方案及转体过程多指标实时监控技术可以很好地确保整个转体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可为同类型工程的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川建材》2017,(5):156-157
浑水塘特大桥为连续T型刚构桥,跨越了多条交通线路,是黄马高速重要节点工程。桥梁X2墩T构部分上跨南昆铁路线,为保障施工安全和铁路交通通畅,采用平转施工工艺。转体重量187 00 t,墩高44.3 m,转体角度79°,在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型转体桥梁中转体重量位居第一,被称为"西南第一墩"。本文主要介绍T构桥的转动、支撑和牵引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并对施工主要控制数据进行分析。该桥顺利转体,标志着我国在大吨位桥梁转体设计和施工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石家庄跨京广铁路钢结构连续箱梁桥转体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石家庄和平路上跨京广铁路线高架两跨钢结构连续箱梁桥的结构形式、跨径布置,从桥梁转体转心位置的选择、转体方案设计和拼装位置布置等方面论述了钢结构连续箱梁转体桥的施工设计。介绍了转动体系的平转牵引系统、转体技术参数、增设临时辅助拉索、纵横向平衡重布置等施工关键问题。最后介绍了转体施工流程和施工阶段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证桥梁转体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倾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转体结构的四个控制角点位置进行实时监测,根据转动体系的构造,以重力合力不超出墩底截面核心为临界条件,确定最大允许偏角,继而确定转体发生倾覆的安全预警阈值,通过准确设置该值达到保障转体施工安全的目的。未来该方法可望广泛用于高效转体施工控制和桥梁健康监控。  相似文献   

16.
桥梁转体施工在我国的桥梁工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桥梁转体的施工原理和三种转体法出发,详细介绍了桥梁转体施工的关键技术,包括转体施工准备、转动体系的布置和球铰的设计与施工的技术特点,提出桥梁转体施工对于保证桥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济客专景德特大桥跨104国道及京沪铁路既有线,为有砟轨道(48+80+4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采用转体施工,为保证转体施工的顺利转动和安全稳定,转体前应进行平衡配重试验,并采取措施使转体结构两方向达到平衡。介绍了称重试验的内容及试验原理,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得到了平衡配重的方案,实际转体过程证明了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8.
宋乐军 《绿色环保建材》2020,(2):144-144,147
通过计算进行桥梁转体工作的不平衡力矩数值,确定转动过程中所必要的配重重量,适当调整用于调节目的的配重位置,将配重位置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质量控制措施中通过组织措施给予质量上的保证,对于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安全培训,控制千斤顶的位置准确,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和记录,控制转动参数,保证施工过程能够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9.
转体施工在跨越既有线路的桥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传统桥梁转体装置存在的控制性不强、转速不均、转角超限等工程难题,以合肥市文忠路上跨合肥东站立交桥为载体,从转体施工的转动设备与转动能力入手,提出了基于轮轨系统驱动的新型桥梁转体施工装置,增强了桥梁转体施工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为验证装置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通过精细化有限元模拟,探究装置在不同齿轮摩擦因数、球铰静摩擦系数以及齿轮宽度下的受力性能。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球铰静摩擦系数对齿轮及球铰受力性能的影响最显著;齿轮宽度对小齿轮系统峰值应力降低的贡献率,随着宽度的增长而逐渐降低;齿轮摩擦因数对轮轨系统的受力影响较小。所提出的新型转体装置能够安全、可靠地用于桥梁转体施工,为实现桥梁结构的精确化转体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结合新建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贵州段GNZQ-3标陈家庄清水河双线特大桥施工,通过利用下墩身转体作业平台,创新开发了适宜高墩墩中转体施工的桥梁上墩身及0#块新型支架结构体系,提高了墩梁结构转体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减少基础开挖深度,解决了常规承台转体系统庞大的问题,大幅降低了转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