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住宅设施》2014,(2):88-89
日照步行景观桥位于日照山海天阳光海岸约2公里长的海岸公园南段。山海天阳光海岸自然环境优美,沙滩优良,如何大程度的保护现存超过50年历史的黑松林成为整个设计的大挑战。建筑的位置及朝向都经过仔细设计,试图大程度上的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对黑松林的保护,由于沙滩宽阔用地相对宽松,建筑在避黑松林的同时,以草坡逐渐升起的方式将建筑屋顶与环境缓缓相连,使建筑隐于树丛草坡之中。建筑面向大海敞,在获得海景的同时,在大海与建筑间形成个半围合的敞空间,这里的室外泳池为游客提供了优雅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3,(5):76-79
日照步行景观桥位于日照山海天阳光海岸约2km里长的海岸公园南段。山海天阳光海岸自然环境优美,沙滩优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现存超过50年历史的黑松林成为整个设计的最大挑战。建筑的位置及朝向都经过仔细设计,试图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对黑松林的破坏,由于沙滩宽阔,用地相对宽松,建筑在避开黑松林的同时,以草坡逐渐升起的方式将建筑屋顶与环境缓缓相连,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绿道景观桥的设计思路、构造特点、桥面铺装、防腐涂装要求以及有限元模型计算。该景观桥设计方案效果好,结构轻盈,全桥均可工厂制作,施工时间短,可为类似桥梁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钢结构》2017,(3)
根据捞刀河景观桥的结构受力特点,采用了跨桥龙门吊的施工方法,即先吊装钢箱梁,然后吊装主、副拱。为增加外倾主拱和内倾副拱的稳定性而设置了临时支撑,最后采用同步张拉吊杆,拆除临时支撑后完成了体系的转换。结果表明此方案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5.
火山新区汾河景观桥为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跨径布置为(28+36+80+36+28) m,桥面标准宽度为27 m,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对该桥进行了静力分析、稳定性分析及抗震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得知,全桥各主要构件受力良好,桥梁整体线形控制较好。该桥的设计兼顾桥梁美学与工程经济性的要求,计算结果已为该桥的设计复核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景观设计》2005,(F11):20-21
绿地面积为10.09万平方米,由南岸,北岸两部分组成。 设计根据桥的地理位置有功能特征,尽量处理好绿地与桥,江堤及城市交通的关系,充分体现杭州市及钱塘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使整个大桥景观具有鲜明的特征和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利博物馆景观桥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建筑,其设计不仅要突出桥梁特有的建筑美感,更要表达建筑的水文化的内涵。从桥型的比选、结构的创新及桥体装饰等方面较详尽地介绍了该景观桥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元荡景观桥的设计实践案例,通过介绍元荡景观桥的方案理念、总体布置、生态景观设计、文化景观设计等内容,展示了景观桥设计的系统性.同时,探索了景观桥设计新方法运用、新材料应用等.最后,探讨了在景观桥设计过程中,如何凸显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景观美学、文化艺术、生态绿色等综合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桥梁的要求日益增多,除要满足交通功能外,还要求造型美观、独特,并与城市环境相协调。介绍了汨罗江人行桥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分别进行了结构静力、动力特性的计算,为今后此类桥梁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玻璃景观桥建设日益增多,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玻璃景观桥桥面的设计方法。本文从桥面材料、桥面荷载和桥面计算模型等方面,给出了玻璃景观桥桥面设计方法,并提出以下建议:①桥面玻璃应使用钢化夹层玻璃,且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玻璃自爆;②钢化夹层玻璃宜优先采用具有更好耐久性、耐热性、抗老化能力和力学性能的SGP胶片;③除了正常情况下的应力和变形验算外,还应从安全角度考虑当一片玻璃破碎不利情况下的应力和变形验算,验算结果相比正常情况可适当放宽;④应制定相应措施对玻璃景观桥的运维安全进行严格把控。  相似文献   

11.
20 0 0年上半年 ,广州林树森市长提出广州要“启动山水城市的建设”,并且指出 :“广州有山有水 ,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个大城市 ,明确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新思路 ,这在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 ,有着重大的意义 ,也是对钱学森院士多年来提倡的“山水城市”理论的积极回应。本文先就山水与山水城市问题 ,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体会。山水是一个概念性的词语 ,它没有构成具有具象的特性。明末的陈文忠曾引用少陵诗句 :“天下何曾有山水 ,老夫不出长蓬蒿”。榜于门外。虽然他是另有所指 ,但是却能够清晰地说明 ,天然的形态要结合人为的意识 ,…  相似文献   

12.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17,24(12):4-5
在漫长的风景园林发展史中,人们不断创造各种图像(图示),以求更方便地记录、分析、评价和创造景观,这些图像(图示)包括绘画、地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模型、照片和视频,等等。图像都具有概括、简化、抽象和片段化的特点,都是对其表现对象进行部分取舍后的呈现,而景观却无所不包,它不仅具有自然和文化等多重属性,还在动态地演变着,所以用任何一种图像都无法表达出景观的全方位信息。图像的绘制还不可避免地受到绘图者有意识的主观意图或其潜意识中的文化范式的影响,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景观会有完全不同的图像表达,比如同样是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02,18(4):13-16
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继而论证了城市景观的综合性和应遵循的理念“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并结合实例印证这些理念,论文还简要地分析了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主张为不同生态习的植物创造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最后论述了城市景观的特色,指出竞相模仿的时风是不能形成特色的病因,而治病的良方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因地制宜而不是因“宜”制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文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提出中国风景名胜区是"真山水"和"大山水",中国古典园林是"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水"或"袖珍山水",即中国风景园林的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是山水自然和风物风情为主要审美与表现对象,是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阐述了对中华山水文化与山水文化的概念、形态和中国山水主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构成.尤其提出了"风景园林文化""风水文化""山水城市文化"和"风景名且牛集称文化等"是中华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吁中目和国际相关学界的专家、学者,组织起自己的学术与研究的机构,来为人类作出传统文化与风景园林山水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ONL一直以来即以将建筑做成如雕塑一般精致而著称.艺术与建筑从基于纸上的方案到大规模的定制加工过程,被成功地融合到一种新的建筑实体中.一些闻名的建筑,比如废物处理中心(Garbage transfer station),海澜阁(Saltwater pavilion)等,就是建于景观之上的,如宇宙飞船,尽管外观上有点另类,却深受人们喜爱.ONL的建筑尊重其所处的环境,它们与环境进行交流,并格外强调当地景观的现有质量,而非凌驾其上.这些格调不同的建筑体,就如最新型的滚石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雕塑而成,并被提升到景观之上.它们与周围的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从自然因素来讲,它吸取了建筑语境的精华,从现实意义上讲,它与从周围环境中提取的数据,建立了直接的数字联系.  相似文献   

16.
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园林创作是以特定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进行的空间整合活动,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具有与生俱来的地域景观特性,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是风景园林文化最主要的内涵之一.每一个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都应该是能够反映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以及人文景观特征的片段.只有通过一系列这样的片段,才能使人们对地域的自然景观典型特征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樊榕  魏双雨  吉文丽 《风景园林》2020,27(2):106-109
落叶景观是指落叶落下所形成的具有观赏性的秋季景观,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但相关研究刚刚起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影响落叶景观的因子,分析不同人群对落叶景观的景观偏好。结果表明:1)人群整体偏好落叶景观,绝大部分人表示希望生活中存在落叶景观且喜爱程度较高,体现了公众的积极态度;2)叶色、搭配、种植方式、下垫面、叶量等衡量因子均影响着公众对落叶景观的偏好,不同衡量因子影响的效用不同,人们普遍偏好黄色或红色、大面积种植、叶量较大、落在草坪上、搭配休息设施的落叶景观。通过分析人群的景观偏好特征,探究现有落叶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落叶景观质量的方法,旨在为之后落叶景观的营造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景观指数在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波  包志毅 《规划师》2004,20(5):112-114
景观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用景观指数描述景观格局能使我们对具有一定统计性质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Landscape news     
Perhaps the key feature about upland landscapes in general is that they demonstrate quite distinctive regional variety and identity. Maintaining the distinct identity or ‘landscape image’ should perhaps be the most basic aim of uplands landscape policy.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should address themselves to devising landscape policies for the uplands based on conservation of special heritage landscapes,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ckages in suitable areas, and creation of new upland landscapes in areas where change is acceptable.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values in upland landscapes,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identify areas where different policies should apply, by considering scenic value, ecological value,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amenity value.

Upland landscapes are often very sensitive to change of a very local and subtle character as well as at the wider scale. Such change if extensive enough, or insensitive enough, can destroy the basic image of upland areas. Such threatening changes, and the reasons underlying them, should be identified to ensure that practical policies are pursued in relation to the landscape policy objectives of each area.

Further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merits of a landscap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s a tool in devising landscape policies.

The Countryside Commission should encourage extension of the trial of positive financial incentives to areas other than the Peak District, and should monitor the use of all available tools to assist in conservation of the uplands and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use.

There should be mandator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agencies concerned, to develop agreed policies towards the uplands.

A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monitoring landscape change regul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