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能源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煤炭消费需求取向,展望了能源发展前景,认为世界能源结构在21世纪中将再一次发生重大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或回归煤炭,或以新的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新能源取代石油和天然气,21世纪将是科技迅猛发展,极大地超越20世纪的年代,能源科学和技术也将会出现超越常规的发展,为替代能源寻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一个能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消费量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2005年全美一次能源消费达36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占40%、煤炭23%、天然气23%、核能8%、可再生能源6%。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占全世界总数5%的人口却消耗全球23%的能源。石油进口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7%。目前美国对石油依存度为53%。按此速度发展,到2025年将达到70%。油价攀升必然使美国经济受到影响。能源供应的风险增加,在能源供应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迫使美国政府把节能列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经两届政府推动,美国总统布什2005年签署了新的能源法案《国家能源政策法——2005》,简称能源法。美国新能源法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节能,其中包括占有相当比重的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经历能源转型。能源问题以及与能源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所谓当前形势重点是四大背景,中共十七大政策导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各国对能源问题的态度以及美国新政府的政策取向。各国能源政策也在迅速变动和急剧的成长之中。中国的能源政策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4个维度构建了现代能源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定量评价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历史进程,并进行国内外横向对比。结果表明:过去11年(2010-2020年),中国推动能源革命进程成效显著,2020年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76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38位,落后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领先于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中国高效指数排名明显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表明中国能效提升方面空间巨大,也说明更要重视科技投入;中国的安全指数排名比较靠前,证明了中国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压舱石”地位,但是同样的原因导致中国的低碳指数相对落后;过去10年,中国能源清洁利用成效显著,但是排名整体靠后,说明中国能源的清洁开发利用依然任重道远。其中,中国能源结构指标、碳排放系列指标、能源强度指标是影响中国综合指数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尤其是能源强度指标。因此,首先,未来要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以化石能源为辅的现代能源体系;其次,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达到体量尚需时日,长期以来,煤炭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是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仍需加强,而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能源清洁;最后,能源转型的关键是优化能源结构,要多能互补,集成热、电、气、冷,提升火电机组灵活性,而在终端消费方面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实施电能替代,形成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格局。  相似文献   

5.
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发布数据称,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跃居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该数据缺乏准确性,与中国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出入较大。IEA如此发布有关中国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确为统计上的问题,由于缺乏对中国能源消费更翔实的了解而使得数据偏高;  相似文献   

6.
近代历史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当前,世界舆论一致认为:近年来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催生新的技术变革。这次技术革命的主调是能源革命,其主要标志是促使人类主体燃料由石油等转变到新的能源形式、能源载体和能源利用手段,从而将人类文明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述了世界和中国的能源及环保形势,阐述了在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并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向世界双500强的历史跨越 2006年7月12日,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总公司)以152.9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亮相美国《财富))评选的2006年度世界企业500强,排名441位,在入选的三家中国建筑企业名列首位。加上前不久“中铁工程”作为中国建筑品牌首次入选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铁总公司成为同时拥有世界企业500强、世界品牌500强两项殊荣的两家中国企业之一,从而改写了世界双500强中没有中国建筑企业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对世界上以及中国的矿产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且从国内外矿产资源形势和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 对矿产资源需求趋势方面展望了未来。认为要保证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就要公平、合理、科学地配置全球矿产 资源;就要切实部署与实施可再生能源、可接替能源、新型矿产资源及替代矿产资源的寻找与开发;就要将新的 科学技术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领域。中国西部地区矿产调查勘查程度很低,但成矿条件很好,有很 大的找矿余地。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把西部地区建成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相似文献   

10.
"南海问题"是中国战略崛起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南海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南海周边国家、美国三方力量围绕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在经济、军事、能源问题上以及中国与美国全球战略之间两种结构性矛盾进行的较量。这些矛盾也为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发展国家战略利益提供条件,中国应做好"两手准备",争取南海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中日美三国包装教育的发展模式与现状进行比较后,指出中美两国包装教育的发展形式类似,而日本则不相同。本文着重分析了中美两国包装教育的异同;分析了美国包装教育的特点及两国包装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包装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美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国力及高等教育发展有较大差距,但都是大国,发展高等教育是两个国家都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对两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能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引以借鉴,启迪。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虽然中美两国高校德育实施途径有所不同,但德育功能具有的相同性,使得中美高校的德育具有相互可借鉴性.了解美国高校德育实施途径,有助于我国高校德育更好地进行借鉴,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德育成效.  相似文献   

14.
"六日战争"使美国与以色列的合作关系再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战争中,美以间互相配合,共同应对来自阿拉伯国家和前苏联的巨大压力,赢得了绝对的胜利。"六日战争"不仅使得美以合作关系实现了质的飞跃,而且也为美以在国家战略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实现双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逐一比较,论述两国一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及成因,探讨我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中国和非洲各国人民在互相支持中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中国人民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兴建工厂、农场、水利、能源、交通、电信和文教卫生等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而非洲国家则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密切合作,在挫败“中国人权状况”反华议案和“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办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特别是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进入新世纪,中非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巨变,为中非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理由相信,在积时期下的中国与非洲,在弘扬传统友谊的基础上,中非人民必将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继写中非友谊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选择问题。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被广泛认同的观点,剖析了上述两种观点的不足及缺陷,认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应该是我国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目标,并探讨了达到利益最大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建筑陶瓷工业热工设备节能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建陶企业热工设备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进步显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为此要大力推广生产上行之有效的成熟节能技术,其中包括高效燃烧技术、余热回收与利用、节能筑炉材料的应用、计算机控制及新炉型结构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国家保密学院新开设的保密管理专业课程,笔者从自己担任保密法律教学的实践中探索保密法律教学的内在规律,总结出一套比较和鉴别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知晓中国与美英等西方国家保密法治理念的主要差别,读懂中国当今保密法律制度与以往保密法律制度的主要差别,善于应用所学保密法律知识提高处置日常保密管理难题的能力,努力从知保密、懂保密、善保密的角度出发,揭开中国特色保密法律课程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ims at conducting a cross-culture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k attitud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American employe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just like China and America, work attitude should be different too.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aper can serve as an introductory and preliminary level of further study in this research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