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提取枸杞多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实验对热水浸提法和微波提取法提取枸杞多糖进行了比较研究。热水浸提法提取枸杞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4h、料液比1∶20(g∶mL)、提取次数3次,提取率为4.51%;微波提取法提取枸杞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60W、微波时间90s、料液比1∶10(g∶mL)、提取次数3次,提取率为5.91%。微波提取法时间短、能耗小、提取溶剂用量少、提取率高,优于热水浸提法。  相似文献   

2.
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瓦松多糖。对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瓦松目数、醇沉浓度分别进行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8 min、微波功率300 W、料液比1∶40、瓦松目数60目、醇沉浓度80%,在此工艺条件下瓦松多糖提取率为4.96%。  相似文献   

3.
正交超声法提取丹参多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星 《广东化工》2014,41(23):36-38
通过单因素实验选择和正交设计法对丹参中多糖进行超声波提取,以丹参中的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分别对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出了微波法提取丹参多糖的最佳条件:料液比(m/V)为1 g∶12 m L、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40 min、提取次数为3次,优化后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高达5.43%。  相似文献   

4.
通过单因素实验选择和正交设计法对鱼腥草中多糖进行超声波提取,以鱼腥草中的多糖提取率为指标,分别对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因素进行考察,优化出了微波法提取鱼腥草多糖的最佳条件:料液比(m/V)为1g∶20mL、提取温度为80℃、提取时间为40min、提取次数为2次,优化后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可高达5.35%。  相似文献   

5.
以桔梗多糖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组实验法对桔梗多糖提取工艺(热水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及超声辅助提取法)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了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微波功率、粒度等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确定了三种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三种方法相比,微波辅助提取时间最短且多糖提取率最高,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250 W,微波时间4 min,粒度60目,料液比1∶40。  相似文献   

6.
以黔产药食同源性中药材黄精为研究对象,探讨采用微波法提取黄精多糖优化工艺。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粒度大小、料液比、pH、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等条件对黄精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微波法提取黄精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粒径大小60目、料液比例1∶25、pH 8.0、微波功率360 W、微波时间2 min。微波法提取黄精多糖操作简单,提取速度快,提取率高,应用广,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热水法浸提牡丹雄蕊多糖的工艺。以热水为溶剂,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等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0℃,料液比1∶15(g∶mL),提取3次,每次提取3h,在此条件下,牡丹雄蕊多糖提取率为3.06%。  相似文献   

8.
微波辅助法大规模提取藤茶中的二氢杨梅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成  兰国勇 《广州化工》2007,35(1):1-4,12
研究了二氢杨梅素的微波辅助提取法和重结晶纯化法,提取实验中考虑了微波照射时间、加热时间和料液比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照射时间为20 min;加热时间为50 min;料液比为1∶10,在此条件下二氢杨梅素的提取率为25.11%;纯化实验以水为结晶溶剂进行多次重结晶,结果表明可有效的除去二氢杨梅素的杂质,二氢杨梅素的含量由53.75%到95.75%。  相似文献   

9.
以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法提取川木香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考察了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原料与提取剂的配比(料液比)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固定超声功率为50 W提取时间3 min、料液比1∶30(g∶mL)、微波功率400 W,在最佳条件下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提取率分别达到1.30%和3.25%。  相似文献   

10.
以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为单影响因素,研究了微波辅助技术提取苍耳子生物碱的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Φ(乙醇)为70%、料液比为1∶25、微波时间为5 min、微波温度为50℃。在此最佳条件下,提取率为2.4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