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步入品质提升阶段,以场景营造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激活城市发展潜能的场景营城理论应运而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街区作为生活空间,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单元。对城市街区进行公园场景营造不仅是以美好生活为中心的场景营城理念逐渐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美学营造的范式,也是公园城市美学在街区层面的直观表达。以成都望江楼街区场景营造实践为例,从场景融合促进公共空间形态渗透、营造创新服务机制激活街区核心价值、以人文体验赋能业态重塑街区风貌3个方面,提出不断融入城市发展治理体系的城市街区公园场景美学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2.
韧性景观有利于构建生态城市。文章基于生态韧性理念,研究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景观。其分别从宏观的城市山水空间韧性景观体系、中观的历史街区韧性景观体系和微观的宅院韧性景观体系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多层次韧性景观分布特点、空间形态特征和营造设计特质。揭示“城市-街区-宅院”联动的多元尺度韧性景观设计可以营造高效稳定的街区韧性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以期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为绿色、活力、健康的生态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俊  陈艳华 《华中建筑》2020,38(9):78-82
依照景观建筑学的学科定义及当前其在实践领域中的发展趋向,以2017年张唐中航"苏州樾园"为例,分别从景观的造型之美、结构之美、材质之美、色彩之美四个评价向量对当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价值评价,以期确定当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美学评判标准与发展导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城市美的本质追问,以城市水景观的美学意义为主题,从城市本质的美学追问入手,在梳理20世纪城市理水沿革的基础上,探索城市水景观的美学内核,并在当代语境下,探索了城市水景观整体提升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我们的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需要走向新美学——大脚的美学,追求健康的生态过程之美、丰产之美。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不是乌托邦,而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及研究,从景观文化营造的角度对该历史街区的街区概况、环境特征、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具体深入分析,有利于恢复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和城市文脉的延续,对历史街区的振兴、城市的生态平衡、营造特色城市提供了一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色彩控制的角度入手,试图从视觉角度寻找体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方法,力求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文章以崇州市历史保护街区为例,通过分析崇州市历史街区的色彩和现状问题,探究历史文化街区色彩控制的方法,以期为当前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布局的宽马路、大街区模式导致了城市空间尺度巨大、不宜居的问题。以天地、人、数等尺度概念为依据,分析总结中国古代造城的尺度控制方式,解读当前我国城市宏观尺度失序、街区尺度大、用地单元封闭等问题,并揭示其深层本质原因。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将"以大为美"的偏好转变为人本体验的价值取向,营建多元城市空间尺度,从管控城市宏观尺度、建设人文尺度街区、重塑人性化公共空间、建立支持小尺度街区的规范和管理体系等方面改善巨尺度问题。  相似文献   

9.
《园林》2019,(5)
慢生活的理念兴起于对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反思,较之现代商业高效便捷的购物方式和前卫大胆的景观形象,慢生活商业街区模式更加侧重于体验式消费和消费者的休憩逗留,追求自然和谐的景观设计方式。从慢生活理念到全方位的"慢城"建设,需要的不仅是人的观念转变,更需要一个整体城市景观氛围的营造。逗留景观正是慢生活景观氛围的重要践行方式和景观载体,将慢生活理念融入逗留景观设计,能让商业街区的景观形成更多样的互动体验,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城市形象与居民生活品质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唐一文 《建筑学报》2023,(S2):168-173
聚焦特色商业街区这一更新改造模式,以重庆天地娱乐休闲街为例,分析消费文化影响下特色商业街区如何将传统城市景观转译为消费符号;基于重庆天地未达预期的地区影响力,剖析特色商街营造中的消费景观与地方感之间的不一致,并阐明现代特色商街营造中地域文化效应的缺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初步提出兼顾消费需求与文脉延续的特色商街营造策略,寻求一条兼顾多元公共利益的破局之路。  相似文献   

11.
滥觞于史前的象征主义艺术,形成中国人意象审美的萌芽,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使用,使意象审美成为中国人审美的本质特征.无论在传统园林、当代景观营建乃至普通大众的风景欣赏中意象审美无处不在.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式智慧的结晶,意象思维与意象审美是意境传承的核心实质.通过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性思考,概括,提炼出"中国式"设计理论--景观意象论,以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戎静  刘原平 《城市建筑》2014,(24):122-122
园林建筑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文化艺术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节约型社会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喆 《中国园林》2007,23(3):45-48
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理应成为节约型建设的典范。从构建节约型社会,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就城市园林绿化的定位、规划设计的理念、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技术管理措施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生态美学观,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贯穿于城市绿地建设管理全过程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引介福建塔下土楼青普文化行馆更新与改造项目,提出以社区营造为导向的历史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再生路径:以满足新社区成员的需求为目标,从"人、文、地、景、产"5个面向出发,调和原住民意愿,转变农民身份,传承历史风貌,耦合土楼新功能,培育文旅产业,以此重塑人们心中的社区感,吸引年富劳力和优势人群的回归,从而改善乡村人地脱离的状态,引领传统聚落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现社会、经济、产业和文化的复兴。  相似文献   

15.
借由景观空间建设推动公众美学认知走向深度生态,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以亲生命性理念为新视点,基于亲生命性及亲生命性美学认知之内涵解析、亲生命性促进环境偏好的研究实证,提出自然、荒野自然与城市自然分别是支撑亲生命性美学认知发生的总体性、本源性与生活性景观空间载体。通过设计要点、规划图景、生活愿景3项内容表达,以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网络、城市亲生命性的绿色社区、城市中与自然的一步之遥为尺度框架,对承载亲生命性认知的生活性景观空间,即亲生命性城市自然的营建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旨在为亲生命导向的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何汛 《中外建筑》2011,(6):70-71
技术美学在当下城市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技术美学的概念和特征进行解读,继而结合现代建筑和后工业景观两个实例分析了技术美学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旨在为技术美学在未来城市景观中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薛安顺 《山西建筑》2006,32(5):256-257
依据环境工程学及桥梁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城市桥梁建设的环保和景观问题作了分析,介绍了桥梁灯光照明设计的原则和设计要点,以处理好桥体自身美观与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无序蔓延和气候变化正严重影响着河流的环境与安全.瑞一:锡永市罗纳河第三次景观改造项目通过混合使用模拟工具和计算机设计工具,重新考虑河流、基础设施和城市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和动态变化,创造了一个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新景观,结合自然发展与城市建设需求,融合生态与美学,形成一个演变发展的综合性景观设计,并展示了一种大尺度景观设计新方法.新方法综合了拓扑学、水文和地形、尺度、时间和过程的各种考虑,应用了一整套建模和视觉模拟工具,可展示易于理解的最终景观意象,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倡导节约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强健 《中国园林》2006,22(12):54-57
园林绿化的节约问题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园林绿化的健康发展都十分重要。要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处理好园林绿化的生态、景观、文化、服务等各种功能体现以及对于园林美学认识与节约的关系,从科学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保护现有绿化成果、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综合效益、科学合理配置植物、采取各种节约措施等多方面入手,有力促进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的节约。  相似文献   

20.
刘泳 《山西建筑》2012,(33):1-4
以临汾城市风貌的规划为例,从城市文化、城市美学、符号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试图以规划为核心进行切入,并对临汾城市风貌的重新塑造提出了建议,从而塑造个性化的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