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京地铁5号线立水桥~立水桥北站段第2联结合梁桥首次综合施加强迫位移、预加静荷载和张拉高强钢筋三种方法对负弯矩区混凝土施加预压应力,施工工序复杂.为判别该施工方法能否有效控制裂缝开展,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分别采用ANSYS数值模拟和施工监测手段对其各施工阶段的应力和变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现有通用有限元软件可很好地对实际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施加强迫位移、预加静荷载和张拉高强钢筋三种方法综合使用可有效为负弯矩区施加预应力,其中预加静荷载法最有效,但对钢梁内力及变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预应力U型薄壳渡槽的施工问题,采用单元“生和死”的技术及“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了预应力U型薄壳渡槽在张拉纵、环向预应力锚索、装配横杆、造槽机移位过跨等受载过程中槽身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变化规律.在上述一系列的施工过程中,施加预压应力效果较好,采用造槽机施工对槽身损伤小,为渡槽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青南大道跨达成铁路变高度转体桥原设计方案存在工期滞后、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针对工程特殊性和施工特点,采用整体浇筑两次预应力张拉施工优化方案。分析了优化方案预应力施工工序、控制要点,探讨了支架搭设方案比选、整体浇筑时的注意事项、钢束预应力施加及质量控制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针对姚湾东南公路桥,采用HohaiRCFE-S程序建立拱脚局部模型,并分析拱脚在均匀升温、均匀降温及分别组合日照和气温骤降作用的4种工况下的应力状态,发现日照和气温骤降作用显著增大拱脚混凝土拉应力,提高开裂风险。为控制拱脚开裂,提出以裂缝宽度控制为目标的混凝土拉应力限制条件,对增厚外包混凝土厚度、增设剪力钉、设置拱肋弦杆支撑、拱脚混凝土顶面布置钢板和顶面附近施加预应力等5种控裂措施,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应力对比和控裂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升温+日照和均匀降温+气温骤降工况下,仅增厚外包混凝土厚度或增设剪力钉不能满足拉应力控制要求;设置拱肋弦杆支撑或钢板控裂效果差;施加预应力可明显减小拱脚混凝土拉应力;施加预应力+增设剪力钉、施加预应力+外包混凝土厚度两种组合方案在4种工况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控裂效果。  相似文献   

5.
粘贴预应力FRP板加固砼梁预应力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粘贴预应力FRP板加固砼梁中FRP板预应力的施加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通过适当的理论计算分析,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针对FRP板侧向强度低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FRP板夹具,以对FRP板施加预应力.分析和计算表明该夹具及相应的预加应力方法可操作性很强.  相似文献   

6.
粘贴预应力FRP板加固砼梁预应力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粘贴预应力FRP板加固砼梁中FRP板预应力的施加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并通过适当的理论计算分析 ,指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 .针对FRP板侧向强度低的特点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FRP板夹具 ,以对FRP板施加预应力 .分析和计算表明该夹具及相应的预加应力方法可操作性很强 .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的数值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的结构型式及特点,分析国内外有关PCCP数值研究现状.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研究PCCP从制造、施工到运行的各个阶段的力学特性,采取依次施加预应力、管自重、回填土压、流体自重及内水压力等荷载方法研究PCCP的结构受力特性,得出PCCP的变形、应力、裂缝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裂缝出现后PCCP的应力重分布方式,为PCCP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管理提供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和路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预应力碳纤维板平板锚具锚固性能、应力损失、钢板厚度及法向预紧力对锚固性能的影响.方法 8次对2种不同类型的共计21幅碳纤维板平板锚具设计,并进行施加预应力、锚具锚固性能试验.结果 21幅锚具试件施加的法向预紧力为375 ~935kN;施加的最大拉力为95.47 ~203.19 kN,碳纤维板滑移量为0.694~3.591 mm;碳纤维板应变损失率为2.5% ~11.6%.结论 撕开包裹碳纤维板的外面一层碳纤维布,可以提供185kN以上的锚固能力,达到碳纤维板撕裂拉断的锚固效果.锚板厚度建议采用12~16mm的钢板,锚具的法向预紧力在600 ~800 kN时锚固效果最佳,由于锚具的变形及碳纤维板的回缩引起的应力损失建议取为张拉控制应力的6.3%.  相似文献   

9.
研究拉压预应力混凝土梁模型梁的试验结果,数值模拟对梁全过程的工作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预压钢管能有效对混凝土施加预压应力;在一定范围内,高预应力度的拉-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弹性性能更优越,承载力发挥较好;预压钢管的作用可以代替部分预应力钢绞线的作用;钢管端部锚固区域的混凝土出现应力集中,设计、施工中加强此处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过大会影响桥上列车运行安全,为了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上拱,将2次施加预应力新技术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中,以箱梁为例,设计了4根不同预应力度的2次预应力简支组合梁,分析了其各施工受力阶段截面应力、强度和抗裂性,并进行了结构尺寸与配筋完全相同的常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和2次预应力简支组合梁徐变上拱的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次预应力简支组合梁截面应力梯度小,受力合理,与常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相比,徐变上拱减少约40%~60%;并可以降低梁的建筑高度,节约10%左右的预应力筋和一定数量的混凝土,具有明显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预应力结构的现行设计法与实际施工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预应力结构施工方案之间的优劣,通过选取预应力梁构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的施工方案以及柱子的刚度对预应力效应的影响.结构表明,"逐层浇筑,逐层张拉"的施工方法较为可靠,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空间网架结构一次张拉计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复张拉和反复调整预应力杆的内力是目前工程上常用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十分麻烦且费时费钱.为此提出了预应力空间网架结构一次张拉计算法,将逐次增加预应力杆的预应力值作为未知数,通过结构力学方法,建立预应力准则方程式并求解之;然后计算每次预应力时各预应力杆的控制值、后张预应力对先张预应力杆的影响值,以及网架结构杆件内力和节点变位,直至最后一次预应力时,得到各预应力杆的最终设计内力值及网架结构的内力和变位.采用本文方法对文中算例的计算结果说明,预应力杆的内力值在预应力张拉全过程中无须调整,可一次性完成预应力施加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长期稳定性好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索索力长期在线的监测方法,研制了一种小尺寸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印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跨中下挠和梁体开裂等病害的发生与预应力索索力损失之间的关联。工程应用证明了该传感器及其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监测数据表明光纤光栅传感器运行稳定,检测数据可靠,仪表计算机系统建立的索力变化数据库,可为梁体病害的产生和预防起预警指示的作用,为桥梁管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大体积预应力混凝土转换梁的施工质量,防止和控制在张拉前出现裂缝,对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温度及裂缝控制方法作了认真分析研究,并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施工过程温度监测,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文中还结合转换梁的预应力施工特点进行了介绍,最后给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混凝土筒中筒结构的楼盖预应力宽扁梁在不同施工阶段的预应力建立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并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对应阶段的结构分析模型,现场测试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原工程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说明了在类似结构中预应力的建立以及预应力效应的产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济南某工程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的测试分析方法,用ANSYS有限元程序对这种带次框架的大跨度预应力结构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在张拉顺序、预应力梁截面改变对内力的影响、预应力施加后对结构的影响以及次弯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给出自己的结论,针对设计和施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加载方式,提出了一种叫曲率力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有限元原理和增量理论,在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加载过程中用力法求解,加载的步长增量是截面的曲率,并以此来反求外荷载的增量,文中首先说明了该方法的基本假定和材料的本构关系,接着以一单层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为例,推导了该方法的原理和步骤,最后,文中利用以该方法编制的非线性程序对两榀预应力框架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和试验测试的过程及结果吻合较好,为预应力框架结构分析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虑了预应力钢索对临力的增大作用,用梁的平衡微分方程及能量法推导了临界力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对于预应力混凝土T梁,由于预应力钢索恢复力的作用,使得梁的临界荷载增大许多,其临界荷载相当大。  相似文献   

19.
以某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埋钢筋应力计进行抗拔试验为例,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抗拔作用下的受荷机理及轴力计算方法,提出一些设计施工方面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阐明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1)唯物史观创立之前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2)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3)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特别是根本动力思想的科学补充;(4)构建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5)结束语。文章初步概述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动力观,提出需要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