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兴城 《美食》2009,(5):66-66
看到这个标题,你也许会跟我抬杠:皇帝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都是他的,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怎么会吃得不好呢?的确,历代皇帝在吃方面的花费,简直是个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举例颇为节俭的紫祯和他的皇后,每年的日常伙食费是16872两白银,按根价折算超过52万美元,其他皇帝就更不用说了。  相似文献   

2.
到北京总得吃一回炸酱面,就如同到了杭州征得吃一回虾爆鳝面一样。炸酱面通常是北京人家里自己制作的,而虾爆鳝面则非得进西湖附近的“奎元馆”才能吃出好滋味来。在北京那几天我去了鲁迅纪念馆,旋即来到团城外,此时已近中午,便蜇入一家餐厅,见莱单上有炸酱面,就要了一碗。不一会儿面便端了上来,我一看便傻了眼:那臊子简直是一滩黄酱,既无一点肉糜,也无一点油气。再看那一根根青菜,细长如上海的鸡毛菜,不用吃便知道嚼不烂。我连筷子也未动,就叫来服务员:“你自己瞧瞧,这也叫炸酱面?别以为外省人啥都不懂,你的酱里有肉末吗…  相似文献   

3.
家乡的栗子     
我老家在河南省桐柏县,我们那儿盛产栗子。 我们那儿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莽撵刘秀时,刘秀逃到了我们那儿,一天,他又累又饿,便向一户人家讨口饭吃,这家人便给他两个又黑又硬的窝窝头。刘秀一看心里很不高兴,心想,这家人也太小气了,这种窝窝头也能吃?想不吃,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便掰了一点儿丢进嘴里,没想到又香又糯又甜,好吃极了,一问,原来是栗子面儿做的,是专门招待客人的……刘秀当上东汉开国皇帝后,便把这家人接到皇宫里,专门给他做栗子面窝窝头吃,我们那儿的栗子便也  相似文献   

4.
成都小吃名扬中外,比如担担面、渣渣面都十分有名气。我平时也喜欢吃面,因为它既方便又快捷,所以常常到街市上去吃。有时,吃到一碗好面感觉上就是一种享受,于是,吃面便成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成都的面店简直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且不单只是卖一种,大都兼卖好几种面:杂酱面、  相似文献   

5.
我认识一位老太太,她是某大军阀的钱粮总管的夫人。70多岁的人了,面无皱纹,白白净净,只是颧腮略下垂而已。我问他孙子:你奶奶是怎么保养的,搽雪花膏可搽不出那种脸来,他说:我不知道,可能是吃的吧,我奶奶常吃香菇。 谁不爱吃香菇呀。香菇这名字也好  相似文献   

6.
《美食》2005,(1):19-19
不久前.去拜访一位朋友。他既是一位资深编辑,又是一位诗人,促膝长谈后,他挽留我共进午餐,说是请吃面条,我想普通家庭中午吃的无非是肉丝面之类,便一笑坐下。当朋友夫人将面条端上来时,我一看,面条细细的,中间夹着茭白丝和肉丝,色香俱佳,其他还有一些黑色的细条.不知为何物?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吃“蓬莱小面”时,我还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那天.父亲带我去百货店买文具,因为早晨没有吃饭,所以父亲带我进了一家小饭店。这家店店面不大.食客却很多,父亲要了两碗小面让我吃。起初我对小面不屑一顾,这面小里小气,看上去每碗中也就有一两面条,别想吃出在家用大碗吃面时的那份畅快淋漓。因为一碗一两面条的“刻薄”,我便对这面条没了一点信心,心想它恐怕连母亲做的鸡蛋面都不如。  相似文献   

8.
名人幽默     
金口难开美国第30任总统柯立芝沉默寡言,许多人便总是以和他多说话为荣耀。在一次宴会上,坐在柯立芝身旁的一位夫人千方百计想使柯立芝和她多聊聊。她说“:柯立芝先生,我和别人打了个赌:我一定能从你口中引出三个以上的字来”“你输了!”柯立芝说道。一步之差一次,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正在发表演讲,一个矮胖的人冲上讲台来,指责诗人的演讲有极大的偏见,最后嚷道:“我应当提醒你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马雅可夫斯基看了看那人同自己的距离,跨前一步到他跟前,用赞同的口气说:“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相似文献   

9.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两件事情:一是跟着去吃喜酒;二是过年。两件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有好吃的。六七十年代几乎占据了我整个童年,那时很穷。也不像现在选个双日子便可以成婚,过去喜酒往往摆在节日里办。如今你问人家:什么时候办事?对方冒出:"五一"办。你会感到不适应,但那个年代却是件很时尚的事情。碰到有人把喜酒放在春节办时,我就感到有点吃亏了,两个能大吃的机会重叠在一起,不就是放跑了一个机会吗?  相似文献   

10.
面浇     
作为南方人,我喜欢吃面,最好日食一餐。有一段时间,天天到建国西路办公,在家吃早饭来不及,便天天到建国东路142号(顺昌路口)的一家无名面馆吃面。因为面馆下的面汤宽面硬,且辣肉浇头烧得特别有味,便和店主黄新华(小名阿华)结下不解之缘。甚至由于我给报纸写了篇小稿《阿华辣肉面》,黄新华将店名改为“阿华辣肉面”。 我在阿华小店吃面,一声“老规矩”,便可享受汤宽面硬面,浇头鳝丝一客、辣肉半客、荷包蛋一只的待遇,价格永远是8元。 有一次去沧浪亭食面,点了一客三虾面,精彩自不必说。同去的新亚富丽华公司成先生点的是干挑——葱油  相似文献   

11.
佚名 《美食》2008,(5):51-51
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如何利用无上的权力来延长自己的寿命,无疑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汉武帝晚年筑承露盘.以为从高耸入云的盘子里接露水喝便可长生不老。汉朝、明朝各有一位皇帝,年龄不大就想长生.吃了炼丹师炼的金丹就驾崩了。明朝朱常洛皇帝,吃了鸿胪寺官李可灼进上的红丸(据说可以延年长寿),只活了35岁就驾崩了。  相似文献   

12.
正朱元璋登上明朝开国皇帝的宝座后,册封结发妻子马秀英为皇后娘娘。开国大典前夕,尚衣监的官员在为马皇后制作礼服和礼鞋时,方知这位开国皇后有一双像男人一样的大脚,于是,尚衣监的官员令鞋匠为皇后"量脚定制"了一双凤头履,皇后娘娘的"马大脚"绰号亦由此传遍了天下。  相似文献   

13.
老友面     
有一期《正大综艺》的节目“说说看”里,曾有一题要求列举面条的吃法,结果嘉宾列出了好几种家喻户晓的面条来:炸酱面、担担面、阳春面、刀削面、炒面、汤面……而我很遗憾,没有我最爱吃的一种面,就是南宁的特色——“老友面”。 我刚到南宁读书时,初次和同学上街,便在许多小吃摊、早餐店的收费牌上看到一种叫“老友面”的东西,并闻到那种酸酸辣辣、香飘一街的味道。看着那个认认真真写上去的牌子,我不禁莞尔,世间竟会有如此一种食品名字叫“老友”的 当地同学笑说,只要你吃过,它就成了你的老友了,想忘也忘不掉!当服务员端上一  相似文献   

14.
正30年前初夏的那个黄昏,正青春的我没做错什么事情,无辜被一长辈痛骂。虽尽力克制,那种屈辱伤心的情绪却压也压不住。见四下无人,我蹲在老家汽车站北边十字路口的东角,捂脸哭得呜呜咽咽。正哭着,忽听亲切问询:"妮儿,你咋啦?快别哭了,听得人难受。来,接着,给你吃枇杷,咱自家院子里树上结的,可好吃了,吃了就高兴了。"抬脸即见一位衣着朴素的白发老妇人正弓腰  相似文献   

15.
一、吃辣椒 辛辣之食有好几种,这儿只说辣椒。上海人对辣椒的称呼十分特别——“辣火”。辣椒酱便成了“辣火酱”。“辣火”之意很清楚:那热辣辣犹如灼人之火。上海人对它是怕的,这才有“侬识相点,侬不识相,我请依吃辣火酱!”意思是,你要识时务,你不识时务,我请你吃辣椒酱。要是上海人对四川人这么说,四川人感谢还来不及哩!但上海人怕辣。 到过上海的外省人,若跟上海  相似文献   

16.
赵德贵 《烹调知识》2011,(34):51-52
掌上明珠鲍鱼传说"掌上明珠鲍鱼"与清代雍正皇帝很有关系。雍正皇帝又称清世宗,本名胤禛,在他没做皇帝前极爱沾花惹草,有一次竟迷恋上民间的渔家姑娘冯艳珠,二人你有情我有意地厮混了许多时日。后来胤禛当了皇帝后便全身心投入皇室内部纷争,把艳珠冷落一旁了。  相似文献   

17.
沈亚欣 《北京纺织》2010,(11):212-212
初次来到宝马盈之宝望京4S店时,便被店中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深深吸引了,于是心中也暗自发问起来,是谁这么别有心思,会想到将文化融入宝马销售之中。假若我不说,而你恰好对盈之宝也一无所知,那么听到“宝马盈之宝”这么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你又会认为它的创建者是怎样一位人士?  相似文献   

18.
眼泪寿司     
第一次吃寿司,被芥辣呛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于是想,以后,遇着伤心的事情,便来吃寿司好了。因为,再伤心,哭得花容失色,也不会有人觉得你奇怪,以为你是第一次吃寿司,给芥辣呛着。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与一位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是个寡言之人,吃饭时,他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很少置喙。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问道:"爸,为什么?"这个朋友是做生意认识的,我与他合作过几次,对他印象不错。  相似文献   

20.
安东 《饮食科学》2014,(11):48-48
因为我喜欢吃面,所以平素多注意与面有关的文字。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有人摘抄的谭延闽日记,他写自己一口气吃了三碗削面,赞之“味胜于技,汤胜于面”。虽只区区八个字,读之,却有醍醐灌顶之感。然后我去翻阅史料,这才知道,原来谭延阊素有“民国第一美食家”之誉,其对湘菜的创新与推动,影响巨大,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