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文章从传统技术是顺应自然的低技术策略出发对传统建筑与技术进行再认识, 认为设计过程中气候的因素不容忽视,合理的选择、更新、发展适应气候的传统建筑在建筑技术体系中具有走向现在和未来的价值。通过对重庆地区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技术途径和寻求适应气候的重庆地区建造实践的分析,得到地区传统建筑更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适应气候的建筑及其传统建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建筑、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再认识,分析了国内外适应气候建筑及其传统建筑技术更新的实例,提出适应气候的建筑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传统建筑研究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王颂 《住宅产业》2007,(2):80-82
适应气候的传统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逐渐演变形成的,其朴实的内在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传统技术对于室内微气候的调节非常有效。本文从设计技术、结构技术、构造技术、材料技术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适应气候的中国传统居住建筑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以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建筑、对传统建筑技术的再认识,分析了国内外适应气候建筑及其传统建筑技术更新的实例,提出适应气候的建筑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传统建筑研究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刘伟  徐峰  解明境 《华中建筑》2009,27(3):172-175
针对湖南中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该文通过对张谷英村古宅的调研分析,从建筑选址、建筑形制、材料运用和构造方法等角度出发,研究了湖南中北部地区传统民居中采用的一些建筑技术,并提出了适应该地区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技术而来的建筑气候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靖 《华中建筑》2006,24(8):61-62
营造舒适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目的之一。然而,在舒适与节能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传统乡土建筑中蕴藏着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文章研究了结合气候与传统技术营造低能耗建筑的案例,提出了创造低能耗、舒适的建筑之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建熙 《四川建筑》2005,25(6):32-33
选择气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下不同传统民居形式的分析,对建筑本体与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提出运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技术,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潜能,使其扬长避短,创造出适应气候条件变化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8.
陈杰 《建筑技艺》2015,(2):80-91
<正>历史、传统和地方建筑受到当时的技术、材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被认为具有适应自然环境、尤其是适应地域气候的天性,这也是地方建筑与环境建立关联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由此形成的建筑环境构成传统居住生活的重要特征,并造就了相应的地方建筑文化。借鉴传统广州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夏热冬暖,炎热多雨。针对这种"湿、热、风、雨"的气候特点,先民发展了一系列以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为主要特征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形成适应岭南气候、反映岭南文化的岭南建筑。  相似文献   

9.
严丹  阎春林 《华中建筑》2003,21(2):66-68
气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建筑中蕴藏着一系列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如开敞的建筑布局、设置外廊与阳台、遮阳空间、空气间层的保温隔热构造等。在东南亚、西亚的新建筑中,以柯里亚和杨经文为代表,结合地域气候和传统技术,形成了以构造设计学为核心的营造技术思想,力图以低能耗创造建筑环境微气候。本文以环境工程学为指导,力图从地域技术、构造设计方面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0.
传统建筑通过利用自然界的有利因素,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地方建筑形式。但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气候成为影响和制约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气候对建筑影响的基础上剖析适应气候的传统建筑技术,希望为我国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微气候环境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进化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发展互为需求、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传统建筑是我国建筑进化发展的基石,尤其是传统民居,蕴含了先民对建筑建造、维护、运营等方面的大量思考,体现出民居建筑建造技术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其在气候适应、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绿色"思维,与当前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该文通过文献调研、项目探访等方式,对巴渝地区的传统民居所体现的"绿色"建造智慧进行了梳理分析,对巴渝传统民居的绿色化发展,以及建筑的全面绿色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薇 《工业建筑》2003,33(7):47-49,88
更新、发展适应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全球化趋势下解决地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从国内外生态建筑的成功典例上 ,说明了运用多层次的技术观念 ,赋予新世纪传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来推动新的建筑艺术的创造 ,发扬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伍国正  余翰武  隆万容 《华中建筑》2007,25(11):126-128
湖南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气候温和湿润.该文从传统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工艺等方面研究了湖南民居的建造技术,指出湖南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建筑技术结合建筑装饰,特色鲜明,技术较高,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对传统建筑与技术进行再认识,认为更新、发展适应气候的传统建筑与技术是全球化趋势下解决地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分析提出在中国西部发展过程中更新、发展传统技术有利于创造出西部特色建筑。  相似文献   

15.
解析与诠释新加坡基于地区气候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从新加坡地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出发,解析了其传统建筑的气候应对策略,重点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建筑生物气候界面等4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营建策略对传统地区建筑原型的转译与实践发展。新加坡绿色建筑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并以今天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建筑体量、功能需求的改变。"原型-转译"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技术经验,有益于创造出适应环境、节约能源、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解析与诠释新加坡基于地区气候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从 新加坡地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出发,解析了其传统建筑的气候应对策略,重点从平面布局、建筑材料、通风设计、建筑生 物气候界面等 4 个方面分析了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营建策略对传统地区建筑原型的转译与实践发展。新加坡绿色建筑实 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传承与延续,并以今天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建筑体量、功能需求的改 变。“原型 - 转译”能够传递并继承传统技术经验,有益于创造出适应环境、节约能源、地域特征鲜明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7.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杨峥 《山西建筑》2012,38(13):18-19
通过对寿阳当地气候及寿阳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的研究,从规划和建筑两个方面探讨了寿阳一中气候适宜技术的设计策略,并指出建筑只有积极回应地方气候条件,才能获得存在于那个地点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19.
建筑是以人为本,建筑也同样是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建筑适应当地的气候,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也即"形式追随气候"。本文以赵家堡传统村落为例探究建筑的地域性气候适应,研究建筑的气候特征,从而更好的指导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20.
张茜 《福建建材》2014,(2):24-26
当今建筑设计在"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越来越趋向于将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独立开,忽略了建筑适应当地气候的地域性。文章通过研究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筑经验,从而提炼出厦门现代居住建筑应对气候的八个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