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劳力资源充裕。适宜栽桑养蚕。早在秦汉时代,江苏丝绸就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东吴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西亚、日木、欧洲;唐宋时代,江苏的绸、缎、绫、罗、绡、锦、葛等丝绸产品已驰名中外。隋唐以来,扬州广陵逐渐成为织锦生产的重地之一,扬州广陵织造的“蕃容袍锦”是唐朝廷赠送远来外使和高贵的特种礼品。“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这是唐  相似文献   

2.
从保护、传承扬州写意绣工艺技艺,促进现代中式丝绸服装创新发展的目的出发,通过对扬州工艺美术馆、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等场所进行走访,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扬州写意绣花鸟图案的艺术特色和常见针法。在此基础上以设计案例进行实践剖析,明确现代中式丝绸女装中扬州写意绣花鸟图案的装饰形式、色彩搭配及工艺处理方法。以此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以及现代中式丝绸女装个性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丝绸》1990,(7)
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于5月22日~24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八五”丝绸科技发展规划座谈会,商讨如何起草“八五”丝绸科技发展规划,有六家省(市)丝绸公司、六家丝绸研究所、两所丝绸学院主管科技的负责同志参加。会上大家回顾了“七五”期间项目完成情况及效益,同时畅谈了“八五”丝绸科技发展规划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江苏丝绸业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1958年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和1960年连云港二涧水库遗址都曾出土过陶纺轮、石纺轮;吴江梅堰遗址出土的黑陶器壁上也发现了“蚕纹”图饰。可见远在五千多年前,江苏境内就已有了原始的蚕桑业。春秋战国时期,江苏丝绸业逐步发展。《尚书·禹贡》记载中,徐州和扬州出产丝织品。徐州指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贡“玄纤缟”,即黑色和白色的纤细丝绸;扬州指今淮河以南地区,贡“织贝”,可能是一种有贝壳花纹的织锦。早在吴王诸樊时代,“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  相似文献   

5.
李龙  向仲怀 《丝绸》2007,(8):1-4,10
通过对印度“丝绸标志”和中国“高档丝绸标志”在组织形式、推广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改进我国“高档丝绸标志”推介的建议,强调为了提高我国“高档丝绸标志”在国际丝绸市场上的公信度,必须加强在“高档丝绸标志”推广工作中经费、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丝绸界与蚕桑界的合作,共同促进“高档丝绸标志”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简讯报道     
《丝绸》1993,(11)
由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组织召开的“全国丝绸印染新技术、新设备推广会”,于10月29~31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推广会的推广项目共计37项,项目内容基本反映了我国“六五”、“七五”的丝绸印染成果水平。参加项目推广的单位有浙江新昌印花机械厂、浙江丝绸工学院、杭州汽轮机厂印染设备桐乡联营厂、杭州喜得宝丝绸有限公司、浙江丝绸科学研究院、杭州丝绸炼染厂、中国纺织大学、安徽红星丝绸厂印染分厂、江苏  相似文献   

7.
由全国丝绸情报研究所主持的“全国煮茧技术交流会”于5月7~10日在扬州召开,31个单位4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参加交流的论文22篇,内容从煮茧设备、工艺、助剂、制丝用水到新技术应用;有学校、科研单位等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煮茧工艺、设备的改进,还有先进单位的经验介绍,内容十分丰富。代表们对触蒸前处理后丝胶变性情况,  相似文献   

8.
10月 2 2~ 2 4日 ,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和全国丝绸信息中心 (原全国丝绸科技情报研究所 )联合举办的“2 1世纪丝绸科技进步和产品发展方向研讨会”在杭州萧山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世纪之交 ,“九五”即将结束 ,全国丝绸行业遵照中央的指示着手制订“十五”丝绸规划 ,丝绸科技进步和产品开发日益为广大丝绸业领导和科技工作者所重视的时候召开的。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同志、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樊迅同志参加了开幕式 ,并作了重要讲话。杨永元会长在讲话中说 ,此次会议主题清晰 ,将对行业的进步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全国丝绸行业经历了几年艰难…  相似文献   

9.
微微 《丝绸》2002,(11)
秋雨中 ,一条白色的茧龙在丝绸街上的人群中穿梭飞舞 ,中国传统国粹京昆艺术也在鼓声中纷纷登场 ,由名模陈娟红领衔表演的丝绸艺术丝巾秀 ,拉开了“2 0 0 2杭州西湖博览会丝绸时尚节”的序幕。“2 0 0 2中国杭州丝绸时尚节”由“万紫千红”、“成果展示”、“学院派模特秀”、“花团锦簇”、“为杭州丝绸喝彩”、“人欢鱼跃”等 8大系列组成。其中 ,“万紫千红”分别以时尚春天、动感夏天、韵律秋风、丰满冬季为主题 ,将丝绸蕴含着的浓郁的杭州地理文化色彩 ,演绎为杭城最完美的时尚 ;“成果展示”让人们在了解丝绸产品的同时 ,知道丝绸又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风光秀丽的杭州是中国丝绸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素称“丝绸之府”。国内外游客向往杭州,既钟情于那波平如镜、繁花似锦的西子湖,又爱慕那色彩缤纷、华贵优美的丝织品。“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道出了千千万万来杭游客的共同心声。有的国际友人称赞杭州丝绸为“东方的艺术之花”。  相似文献   

11.
论“织成”     
“织成”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丝织品种或织造技艺,产生于汉或汉代以前。由于年代久远,今人对“织成”的形式、织制方法及与“缂丝“等品种的关系不甚明了,因而众说不一。本文根据文史记载及对明定陵出土丝织品的分析,认为“织成”是用通经通纬加回纬(挖梭)的特殊技艺织作的,发展到明代也即“妆花”,并在原料、组织结构和品种上有多种变化,因而不同于“缂丝”。  相似文献   

12.
薛雁 《丝绸》1992,(11)
通过对有关丝绸纹样史料及出土文物的对照研究,阐明曲水和流水应是两种不同的纹样:曲水作为丝绸纹样名称最早见于南宋,是一种曲折的几何纹;而流水纹样多见于明清丝绸,通常以浪花或水波作纹样骨架或底纹,其中充填或分布落花;两者在形式及意境上均有区别,同时指出曲水和流水各有其历史源流和发展模式,从而对丝绸艺术史界将两者等同起来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及其两皇后的陵墓。地宫发掘于50年代,随葬物品十分丰富,其中丝织品在出土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织造精美。定陵地宫堪称一座明代的丝织宝库。文章对定陵地宫的发掘经过,及出土丝织品和服饰的研究整理成果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商周时期的提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恒贤  张培高 《丝绸》2004,(5):43-45
商周时期是我国丝绸生产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丝织技术在这个时期逐渐成熟,织物组织也日趋复杂。一些新品种开始出现、成熟、完善,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更出现了工艺复杂的大提花丝织物,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高度的缝织技术。本文着重对商周时期的提花技术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阿斯塔纳墓出土的四块唐代印花纱工艺研究分析,笔者根据"碱剂印花"的工艺原理,在生丝面料上进行样品实验,对生丝脱胶显花工艺在手工印染产品中的多元运用做出尝试,获得了独特的面料花色及质感风格,并将其运用于时装及纺织品设计。希望通过从考古文献→传统工艺研究→样品实验→设计转化应用这一技术路径,以研究传统工艺方法为切入点,习古创新,启迪设计思考,指导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庆  方敏 《丝绸》2012,(7):61-64
针对当前学术界中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丝绸纹样时出现的"重视动物纹,轻视植物纹"及将植物纹与动物纹割裂的现象,将扶桑与凤鸟合体共生的图形看作一个完整的纹样,提出"扶桑凤鸟纹"的概念,立足于楚人的文化、哲学等因素,一方面要从现代象征思维的角度对传统艺术中"形而上"的精神进行还原、理解,进一步探寻、还原楚人当时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另外一方面要在现代设计中将中国传统造物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象征思维方式进行拓展、发扬,为开创新的"中国风"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千年丝绸见唐风──唐代丝绸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大量唐代丝织品入手,对精美绝伦的唐代丝织品种,高超卓绝的唐代丝绸工艺,繁荣兴盛的唐代丝绸贸易和兼收并蓄的唐代丝绸文化作了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代丝织物的名称,东北地区古代自然环境、经济技术、丝绸生产状况等的考证,认为东北柞蚕茧丝的利用历史至少应追溯到距今1300年前的唐代。  相似文献   

19.
江浙一带历来为我国蚕丝的重要产区。清以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和辑里湖丝的问世,地理位置优越的震泽遂成为著名的生丝集散中心,并在周围乡村形成摇经基地,震泽丝市的盛衰与近代丝绸发展史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两个城市的背影——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盐商在商人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两大盐业重镇的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如何运作政策、运作市场,乃至他们在致富后捐输报效的目的,文章作了深人的比较研究,并指出:无论是扬州盐商,还是自贡盐商,他们的发轫和衰败,都与国家的盐业政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