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公共交往空间作为拓展社区交往的重要场合,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场地设计存在共性逻辑和特性差异。文章在分别研究城乡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场地选取、场地布局和场地详细设计三方面探讨城乡公共交往空间场地设计的差异。通过研究城乡差异对场地设计的思路、方向和基本形态的影响,能够启发设计者营建公共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9)
针对山城老旧社区空间结构破碎、场所记忆丢失、日常邻里交往空间衰败等问题,结合城市记忆理论,以渝铁村社区公共空间为例,注重城市记忆在老旧社区中的运行机制,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建立城市记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关联,推导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提出从空间结构的完善、城市记忆空间层级的建立、记忆线索的叠合、日常交往场所的构建和城市记忆演化发展五个方面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积极塑造,以改善其空间品质,激活老旧社区活力,延续城市记忆。  相似文献   

3.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场所,能有效增进居民的社会交往。文章基于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思路,梳理了社区公共空间增进居民交往的理论逻辑,尝试建立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研究重点:(1)探索居民交往行为规律及社区公共空间特征;(2)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导控要素;(3)研判适宜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特征;(4)构建促进人群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理论逻辑与实施框架可为建设社区健康支持性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胡剑锋  刘畅  曹弈璘 《风景园林》2018,25(2):116-122
现代城市高密度社区中出现了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区公园的营造是缓解现代都市病,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现代城市社区环境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关注点,从亲子活动与运动健身活动这2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环境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特征及设计策略;通过重庆市南岸区金辉社区儿童公园、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重点探讨了各年龄段人的行为特征、邻里交往的互动关系、多元集合式的邻里交往空间、邻里空间的归属感等。通过社区公园的营建,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也是满足社区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区空间的内核在于使用者如何轻松地回归到邻里的交往氛围中。本研究倡导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应向积极的邻里交往方向发展转变,并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一定有效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黄宇频 《山西建筑》2008,34(6):90-91
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探讨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并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6.
公共空间是承载公众生活与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与地方精神的窗口。我国已全面进入土地资源紧缺、人口持续膨胀的存量发展时期,公共空间面临供给不足、碎片化与同质化现象,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的紧缺已成为促进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从创新供给与品质提升两个方面提出适应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与提升的策略,为存量发展时期我国高密度地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小鹏 《四川建筑》2003,23(3):25-26
作者从自然环境,社区交往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对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的特点做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城市老旧社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因居住人口趋于老龄化,老旧小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更迫切,改善或增加公共空间以适应老年人活动交往的需求是微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老年人行为习惯、情感需求等方面出发,结合广州市白云区交电新村现状,尝试打造满足老年人活动交往需求且具有社区归属感的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10.
寒地城市社区儿童室外环境设计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儿童(主要为独生子女)交往的角度,剖析寒地城市社区的室外公共空间的特点,其对社区中儿童交往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结合哈尔滨的城市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提出创造城市社区儿童室外交往空间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居住区社会空间内涵的缺失。提出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而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最后基于居住社区建设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能力培养给予意见。园林设计是住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居住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公共租赁社区即将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重点的趋势和背景下,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租赁社区环境组成的关键部分,应在满足居民日常活动、交往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多高品质、多样化的选择。文章选取香港公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公共活动系统、住区交通规划、基础设施配置等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功能多元化、空间立体化、气候适应性和文化地域性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优化策略,可为内地公共租赁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丹  贺金红 《住宅科技》2007,27(10):32-35
公共交往空间领域的营造是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广场、街道、公私领域的渗透、景观环境的共享,可提高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强化社区意识。居民能以社区为家,拥有强烈的社区归属感,才能建设好社会和谐发展的社区,才能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南京市浦口新城保障房的规划方案为例,结合城市社区景观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社区景观城市化、居民生活邻里化"为设计理念,在邻里交往、社区景观空间营造的基础上,阐述社区景观空间公共化与居民生活邻里化的设计实践。将社区部分景观沿用地周边设置力图使其与城市空间交融,着力在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营造出适宜居民交往的异质空间,并将社区内的优质空间展现给城市,与城市公共空间在视觉上共享,意图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内部空间各自独立互不融通的断层现状。  相似文献   

15.
杜宏武 《规划师》2002,18(9):80-85
探讨了在富有典型意义的高密度城市商品居住小区中,创造高质量公共休憩环境,营造更具亲和力的社区交往空间的具体途径。提出一个针对珠三角小区休憩环境的探索性概念设计——“绿色方舟”,这个设计是包括住宅群体布局、住宅建筑设计、休憩环境设计等的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方案,并分析了可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健  王向哲 《华中建筑》2020,38(9):73-77
"大混居、小聚居"的混合居住模式针对当前社会隔离问题,目的在于促进社会融合,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文体活动设施、户外活动空间、公共道路空间等四类交往空间的使用情况表征融合效益的判断。该文使用现状观察、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大连市绿景社区的主要交往空间进行调研,并以低收入群体的交往需求、使用状况及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发现现状社区内存在交往空间缺失、不足、功能单一等情况,提出应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活动特征与交往需求,在控详规层面对交往空间进行定位、定量,修规层面设计多元复合化的交往空间,以促进混合社区社会融合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以苏州九龙仓时代上城项目为例,根据适老性的原则,从社区的道路规划、场所空间、景观系统等方面,探讨了社区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策略,营造出适合老年人交往、休憩的养老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8.
人具有同时渴望独立和需要依赖的矛盾性,因而,人们对维护私密领域和渴求交往的程度是同等强烈的。反映在社区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以“家”为结构单元的住宅区间;交往则是通过社区的公共活动场——社区中心。在住宅空间中,这种私密领域就是居室——纯粹的私密空间;而交往领域则是以厅堂、起居室、庭院等为“结构”单元的、介乎于“私密”与“公共”之间的一种“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受到冲击并发生了性质和形式上的改变。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矛盾激化等衍生问题都对新时期的居住空间构建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公共空间是彼此交往并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环境载体,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文章以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为立足点,从角色扮演和符号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特点及营造策略,将外在环境或情境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并扮演自己的角色并产生社会互动和交往,形成社区和谐氛围,构建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20.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