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SPI)治疗,观察组在SSPI的基础上外加2枚万向型短椎弓根钉至伤椎处,即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FVHR以及矢状面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观察组的FVHR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A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内固定失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远期固定效果更佳,并可降低术后远期椎体塌陷、内固定物松动等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Wiltse入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确诊的58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以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则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术后6个月影像学指标、腰背痛VAS评分、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曝光X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6月后受损椎前缘高度比值、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升高,后凸Cobb’s角均变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6个月影像学指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治疗前与出院后6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术后一周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后早期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失败原因,为降低失败率提供资料。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胸腰椎骨折接受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大于1年,资料完整的2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效果,将治疗失败(感染、神经症状加剧、断钉/断棒、螺钉松动、伤椎不愈合、后凸畸形再现)者作为失败组,将治疗成功者作为成功组,计算内固定失败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224例患者中,35例治疗失败,治疗失败率为15.63%,患者治疗失败原因以断钉/断棒为主。多因素分析示,椎管狭窄率、后凸Cobb角、骨折AO分型A_1~A_(3.1)型、病变节段T_(11)~T_(12)、脊柱损伤Load sharing评分>6分是影响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患者骨折分型、病变节段、脊柱损伤评分,制定个体化入路方案是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8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ALIF)组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椎体高度、JOA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LIF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椎体高度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间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ALIF与PLIF均为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但ALIF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37例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患者于我院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总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患者手术时间(96.38±11.47)min,术中出血量(103.59±24.71)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行植骨者术后6~14个月固定部位均达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效果确切、安全可靠,虽然患者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但躯体旋转可代偿视野受限,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7例腰椎结核病例,按照治疗方案,49例纳入后路组,48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患者纳入前后路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前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纠正角度、后凸角纠正率、纠正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年ASIA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植骨均全部融合,后路组平均融合时间(5.7±1.4)个月,前后路组平均融合时间(5.9±1.0)个月,2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年血沉、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同时期组间术后血沉、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达到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低、卧床时间更短,其确切的临床及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4例(202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入路组及双侧入路组,每组52例。观察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用量、卧床休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VAS和ODI。结果 :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双侧入路组(P<0.05)。术前,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2组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分别有8例和10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 :单侧入路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与双侧入路相当的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钻孔减压术治疗椎体骨内高压所致腰背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2例椎体骨内高压致腰背疼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钻孔减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102例患者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1.2±0.7)个月,无患者失访;术前患者平均VAS疼痛评分为(7.1±1.6)分,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10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83例(81.37%)、部分缓解15例(14.71%)、轻微缓解4例(3.92%),治疗有效率达到100%。术后末次随访患者的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较术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在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方面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钻孔减压术可显著缓解椎体骨内高压所致腰背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与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疗效。方法:以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43例内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内固定方法,将其分为切开复位组(n=81)及闭合复位组(n=62),比较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闭合复位组临床疗效优秀率为75.8%,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的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骨性愈合率为87.1%,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平均愈合时间为(9.62±2.04)个月,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1.47±0.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Kofoed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在改善内踝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方面,可发挥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当的作用,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愈合时间更短,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单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我院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脊柱结核患者中随机择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患者96例和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患者87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分析两种术式的临床价值。结果: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 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单纯后路组VA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2组Cobb角、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同时点组间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脊柱结核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单纯后路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治疗费用更低,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前后路联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