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中文均处理作“体验”,“体验式外语教学”、“体验式学习”、“体验哲学”时有混用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三者的异同指出:“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来自于教材编纂和推广使用,因此其诞生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体验式学习”派生于建构主义,是从理论中发展出的一种学习理念;“体验哲学”兴起于认知语言学,其于外语教学的应用属于“自上而下”.本文辨析了三种术语的异同,有助于“体验”与外语教学的进一步结合.  相似文献   

2.
论变异之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是作家(尤其是诗人)创作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对变异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归纳;通过实例,表明译者在处理这一独特手法时出现的误读现象,并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指出,读者与译本之“不隔”不应以由此牺牲与原语文本风格之“不隔”为代价。  相似文献   

3.
“受事主语‘N之不V’句”包括三类情况:“N之不V”为独立的单句、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为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以往语法研究者及有关教材都将“N之不V”句视为宾语前置句,将“N”看成“V”的前置宾语;但通过深入的辨析证明,这些句子是受事主语句,受事主语“N”在语义上都有着突出其现象,强调其客观事实的作用。因此,凡受事主语“N之不V”句式,都不能用“不V N”句式(即宾语后置句)来替换。  相似文献   

4.
论变异之译     
变异,是作家(尤其是诗人)创作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对变异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归纳;通过实例,表明译者在处理这一独特手法时出现的误读现象,并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成因;指出,读者与译本.之"不隔"不应以由此牺牲与原语文本风格之"不隔"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事类之"语"及其成立之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是古代曾经有过的一种文类和教材,其体用特征是明德,主要表现形式是嘉言善语,有散见的,也有结集或成篇的。除言类之“语”外,文献中也有以记事为主体的“语”。周秦汉和两汉以后人认可的若干事类之“语”,以作为事类之“语”成立之证明。将”语”作言类和事类之分,只是根据其大致的倾向和侧重,并不排除其中的某些内容有些交错,因为“语”的意义不在其内容或者形式,甚至也不在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而在其明德的体用特征,围绕这样的体用特征,在表现形式上有些界限模糊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有其历时性。从历时的角度看,由同义复词凝结而成的联绵词具有可分训性。文章将“磅礴”、“缤纷”、“崎岖”、“璀璨”等一些现今常用联绵词放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对其各个构词成分的意义及其独立运用的情况进行考释,进而说明同义复词凝结的联绵词之可分训性及其探求方式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公元二一九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和孙权在荆襄地区同刘备部下的大将关羽进行了一次战略决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荆州之役。刘备集团在这次战役中失败的原因,一直是史家议论的话题。有的说是“吴更违盟,关羽毁败”有的认为“荆州之失关键在于《隆中对》中关于宛洛、秦川两策,轻重失当,奈正倒置,让关军孤悬于荆州”所致;还有的则认为关羽对荆州之败应付主要责任,甚至香港有人在文章中说他是“关系三国鼎分三足总战略的败坏者,罪魁祸者。”我认为,荆州之役是一场复杂的战役,刘备方面的失败,既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东吴违盟,也不是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失误,更不是关羽的骄傲大意。本文试就这次战役中蜀方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在三国历史上的意义,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饮食审美文化之中,“美”和“味”所呈现出的紧密的关联性,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主体意识等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所形成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还是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美学,对于美学抑或饮食文化,都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引人注目而又颇费争议的著名人物。其一生当中,直至离世前夕,不断在其家书和日记中对嫉妒问题发表见解:嫉妒“发露”的规律、嫉妒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原因,避免朝野之妒的方法以及力克自己和家人之妒的重要意义等。他对待嫉妒问题认识相当清醒、措置相当得体、态度相当认真,从而使他安全地避过了朝野上下或明或暗的一片嫉妒攻击。这在中国封建历史上是少见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朱子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学即孔、孟思想,具有再解释的意义,也因此朱子表章了“四书”的精义。不单如此,其对“五经”的解释也脱离了汉唐训诂学的学风,以主体的、批判的、研究的学风及义理性的观点来解释经典。朱子将“性”规定成天人合一的普遍的宇宙原理即理,建立了“性即理”之人间存在论,其德目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间为仁、义、礼、智。朱子的心性论,基本构造即为“心统性情说”与“人心道心说”,心与性之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心与性情间有密不可分之关系。朱子以修养工夫论分别解释居敬与穷理,穷理为格物致知,格物为针对理而言,致知是对心而言,致知、格物是内外之关系,是一体的两面;居敬法是透过外在省察之修养法除去妄思、妄动相同之人欲,随时以敬,长久以后则天理自明,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依居敬的成果——致知来努力,自然就可进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追溯了尼采悲剧艺术理论的演绎过程,阐述了这一理论与“酒神精神”之间的关系。针对尼采美学存在的明显的非理性特征,深入挖掘“陶醉”这一艺术概念的特征——陶醉之经验即生命存在之体验。借助海德格尔对于尼采的研究,指出尼采美学的“反‘柏拉图主义”’特征,并揭示了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才是对虚无主义最卓越的反抗”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企业本质的认识不仅是企业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而且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行为,而我国目前关于企业本质的认识中少“人”的状况正是企业管理实践中“不仁”现象频出的重要原因。人是企业的出发点,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是企业的目的。人本,是企业本质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灵感”最早是西方宗教中的概念,本意是“神的昭示”和“灵气”.在中国古代诗学论著和作品中没有出现过现代意义上的“灵感”一词,但是对创作心理状态的描述则颇早。介绍了“灵感”一词的渊源,整理了我国古代诗学论著或作品中与之相关的描述,并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探讨了创造和把握灵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析老子之“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认为“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以“反”为内容,所以“道”具体表现为“德”也是以“反”为内容。故而,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之德为“节俭”,人与自我之德为“寡欲”,人与他人之德为“不争”,人与社会之德为“无为”。  相似文献   

15.
<正> 有效的领导方法和艺术,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完成任务的手段和方法比作是:“过河之舟”。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25页)那么,寻求一条好的“过河之舟”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过河之舟”离不开实践。一方面它必须在“实践”中设计和建造,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通过实践得到完备和提高,使之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海登&#183;怀特庞大的历史诗学体系建构,引起整个人文领域的关注。历史学领域对其历史诗学理论的研究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反历史”、“非历史”和“思辨的历史”。文学与诗学领域对海登&#183;怀特历史诗学的研究还处于基本评介阶段上。在叙事学领域,海登&#183;怀特历史诗学被称为“颠倒实证主义的隐喻叙述主义”,怀特本人被当作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和史学性元小说家。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又离不开修订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诗旨和诗境两个方面考察袁桷诗歌之“清”.从诗旨可见其诗歌中最显著的思乡之情、隐逸之心,在本质上是“清”心,是对不受世俗玷污的人的本真之性的一种寻觅和回归;从诗境则见诗人以多种手法营构“清”境,明净、清澈为尚.  相似文献   

19.
课程理论是历史教材立意与行文的理论依据。建国以来,我国历史教材的编纂先后受苏联课程理论、教育革命课程理论、结构主义课程观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影响,历史教材话语书写呈现出两种典型的话语模式即教育话语、政治话语。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话语在教材的比重亦不尽相同。概括言之,话语比重的演变趋势呈现出正态分布曲线的轨迹。同时,这种流变趋势也契合社会思潮由封闭线性思维向动态多元的嬗变履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矛盾尖锐。对比大遗址保护困境的异同点,可以得出三大结论:一是快速城市化进程是大遗址保护困境的共同驱动力;二是“申遗”中出现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现象,诸多遗产点拆旧建新,不尊重历史原真性,大量进行人造“工程”,以为是对历史遗迹作贡献,其实是在铭刻新的历史“伤痕”;三是需要从实现文物大遗址保护的四个转型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两个方面突破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