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提出一种自动计算静校正量的新方法。它首先在等偏移距离集内对相邻道的初至波采用高精度相关构建一个关于炮、检时差的超大矩阵方程,然后采用优化统计迭代算法求解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并用概率分布函数确定精确的炮、检静校正量,最后用误差校正函数消除炮、检静校正误差。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方法自动、省时、精度高。  相似文献   

2.
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生产中得到广泛使用的静校正方法几乎都是基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地表一致性假设认为,低速带的速度远小于基岩速度,地震波在低速带内是垂直传播的,与各层反射波入射到低速带的方向无关,因此在同一道记录中所有采样点的静校正值都是相同的。但在近地表地质情况复杂的地区,由于基岩出露、地形起伏大、低速带厚度和速度变化很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与地表一致性假设的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量与实际静校正量之差与基准面位置、炮检距和地震波穿透深度有关。主要表现为:①基准面与炮点或检波点的高差越大,则静校正量与真实静校正量的差别就越大;②在近炮检距处,基准面校正量与来自某一深度地震波的实际校正量之差随炮检距不同而变化较剧烈,但在远炮检距处这种变化较小,不会对成像造成影响。文中提出了浮动基准面法、分块静校正法,为开发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4.
叠前偏移结果的质量,对于速度场的误差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如果去进行偏移处理的仅仅是炮检距接近的那些道(共炮检距道),情形就不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速度的偏离在被偏移界面的传播时间中只引起很少的移动,而且不会影响偏移质量。这种时移与速度误差和炮检距的平方成正比。针对以上情况,建议执行下述偏移方案:对不同的共炮检距平面道或相邻共炮检距组分别进行偏移;对每个共中心点平面作为传播时间的函数进行剩余正常时差寻优,以确定偏移同相轴沿着它校准的最大相干轨迹t=t_0 Px~2;对剩余正常时差进行校正,叠加各种炮检距平面的偏移结果,从而得到最终的偏移结果。本偏移处理方案不仅注意到了偏移速度中的误差,而且还部分地校正了折射的影响。本文用实例表明,甚至在速度场存在着相当大的偏差情况下也能获得良好的偏移结果。  相似文献   

5.
地形大起伏地区静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旦丹  何樵登 《石油物探》1997,36(3):112-117
常规野外静校正方法总是在地表和基准面之间按垂直传播路径计算静校正量,在地表高差较大时这种做法会产生严重的误差。为有效消除这种误差,本文提出了一种静校正方法。它不仅在每一个CDP道集内考虑炮检距的变化,而且在每一道内实施动态的静校正。经理论模型验证,该方法所得到的静校正结果与在其准面上通过射线追踪方法所得到的理论结果相当吻合,两者的速度分析结果也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6.
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树林  高磊  吴波  尹成  傅丽容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3):407-410,500,326,327
在复杂地表区的资料处理中,求取准确的速度非常困难,速度误差带来的剩余正常时差不容忽视。为此本文将剩余正常时差转换为速度误差的函数,采用多时窗分别对旅行时进行分解,可以获取不同时窗内的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和速度误差值。在获得速度误差后,分别用到相对应的时窗数据中,完成剩余动校正,再将剩余静校正量用于此数据,完成多时窗旅行时分解剩余静校正处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法是解决复杂区地震资料剩余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是后续处理、解释的基础和保障,其影响因素较多,其中炮点位置偏移是重要一项。在地震数据现场采集过程中,由于地形及人员疏忽等原因,易导致炮点实际施工位置偏离当初设计,对后续动校正、同相叠加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连续产生废炮等现场施工事故。通过深入探讨最小炮检距道性质,提出一种实时检测炮点位置偏移及校正方法,通过对比由理论初至确定的与由实际初至、道集能量确定的最小炮检距道的一致性,快速检测、判定炮点位置是否偏移,并根据计算的偏移量,自动进行校正。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快速监控炮点偏移,完全满足现今高效地震采集条件下现场实时监控采集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初至叠加相对静校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初至叠加相对静校正方法是在共炮点道集和共检波点道集记录上,先用某一速度将初至波校平叠加,分别得到共炮点和共检波点道集初至波叠加剖面,若存在静校正问题时,则初至相位出现上下错动;然后将错动的初至相位再校正到一条光滑的“趋势线”上,以获取相应的相对静校正量。该方法主要解决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所不能求取的大干1/2周期的剩余静校正量的问题。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一方法是改善表层条件复杂地区地震剖面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交互迭代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53,自引:14,他引:39  
在风化层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传统静校正方法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本文提出一种用大炮初至时间计算静校正量的新方法,它是在共炮点域、共接收点域、共偏移距域分别计算出静校正量,再把计算出的静校正量回加到共偏移距初至曲线上,若初至时间曲线足够平滑时,我们便认为所求得的静校正量是比较准确的。这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用交互、迭代的方法求出全局最优解。本方法已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最近,人们提出了几种基于图象道集分析的宏观速度分析技术。图象道集可通过共炮检距(CO)偏移和炮点记录(SR)偏移得到。在本文中我们指出,这两种图象道集有着明显的区别。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作者在进行以速度分析法为基础的炮点记录偏移中,隐式地采用了共炮检距校正方程。当然,这样做未必会导致错误的宏观模型,但一定会降低收敛速度。因此,要使基于速度分析法的共炮检距偏移或炮点记录偏移达到最佳,重要的是要采用相应的校正方程。  相似文献   

11.
共中心点域折射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一种可同时计算长波长和短波长折射静校正量的新方法。根据共中心点道集的折射初至旅行时方程,求取地震剖面的长波长静校正量和折射层速度,然后从原初至旅行时中减去长波长有关的剩余折射旅行时,再对剩余折射旅行时进行正交分解,求出各炮点和检波点和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方法简便、收敛快、精度高。  相似文献   

12.
非线性层析静校正在川西地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西地区近表层结构复杂,存在较严重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折射静校正、折射层析静校正、初至时间层析静校正由于其使用的模型较简单或反演结果不稳定等原因,不能很好地解决该地区的静校正问题。为此,将非线性层析静校正方法用于川西地区地震资料的处理中。影响非线性层析效果的因素较多,采用以下措施来保证非线性层析静校正质量:①通过自动拾取、交互修改和质量控制等手段提高初至时间的拾取质量;②用延迟时方法联合表层调查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初始模型;③用道间距作为网格单元的尺寸;④在反演中使用梯度项和光滑项进行约束。反演后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单炮记录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进,消除了叠加剖面中层位错断现象,资料品质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方法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地区的表层结构往往有其特殊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的静校正问题是困扰野外采集和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难题,甚至成为制约资料品质提高的瓶颈。研究工区内,由于广泛分布冲沟、悬崖等特殊地表,使得资料处理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静校正问题。根据该区的资料特点和表层结构特点,提出了炮检域迭代直接静校正方法,通过共炮点叠加剖面和共接收点叠加剖面直接求取高程静校正的修正量,成功地解决了该区存在的复杂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横波的低速带厚且不均匀,转换横波速度又比较低,因此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简单又易于实现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根据多分量微测井资料求取低速层纵、横波平均速度比,利用纵波检波点静校正量和该速度比来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在动校炮集上拾取较清楚的反射层时间,再通过拟合抛物线时间与实际拾取反射层时间的差来求取转换波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静校正技术能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转换波记录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该方法已经用于川西三维三分量转换波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复杂探区,静校正处理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直接从起伏地表进行叠前偏移则是提高复杂山区成像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设计了起伏地表的数学模型,分析起伏地表下炮检点和绕射点的时距曲线,避开常规静校正处理,通过正演模拟数据直接从起伏地表进行偏移,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的偏移结果表明,起伏地表直接偏移能取得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6.
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在宁夏YL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层模型层析反演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反演技术,它利用地震初至波射线的走时和路径反演介质速度结构,不受地表及近地表结构纵横向变化的约束。根据正演初至时间与实际初至时间的误差,修正速度模型,经反复迭代,最终达到要求的误差精度。宁夏YL地区表层结构复杂,横向速度变化大,近地表噪声水平较高,引起地震剖面上严重的中、长、短波长静校正问题。在该区宽线二维地震资料处理中采用了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所有波长静校正问题.处理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在那些风化层横向变化剧烈、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静校正值差别很大的地区,采用常规的高程校正和根据小折射或微测井控制点资料作线性内插,已无法求得合适的基准面静校正值。在这种情况下,剩余静校正量已超过反射波波形的1/2周期,即使采用剩余自动静校正方法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曾提出采用拾取生产记录初至时间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的各式各样初至折射法。这些方法均可称为绝对折射法。此类方法的特点是必须确定真正的初至时间,且在计算中要求追踪同一层的折射波,否则就会造成静校正计算误差和出现不闭合的问题。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RRS)则是从共炮点远道记录求取高速折射层的到达时间,并在小折射或微测井控制点数据控制下进行内插计算,求取各炮点和接收点的基准面静校正值。就同一炮记录而言,两道折射波到达的时间差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地表风化层的变化造成的时差,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及由此高速折射层至风化层底界之间旅行时差所引起的。显然,第二部分折射时差应与炮检距呈线性关系;而第一部分时差应是随机的高频分量,这部分时差可通过线性校正方法将其分离出来。由于环境噪声的影响,折射波到达时间很可能存在某些误差。为此,RRS方法要求在一对控制点间计算5至10张共炮点记录的折射时差,再根据控制点数据对每个记录作线性校正求得每个桩号的基准面静校正值。这样,在每个接收点上就会有5个以上的基准面静校正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校正值。同时还可求得该点校正值的均方根误差。合成记录理论试算的结果表明,用RRS方法求得的基准面静校正值误差一般只在±3ms之内,最大不超过±5ms。两个地表变化较大地区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告诉我们,用RRS计算的基准面静校正值与简单线性内插算得的值相差100ms以上;用RRS数据处理的剖面,其结果远比用内插法数据处理的剖面要好。此法能适应于山区等复杂地表区。RRS方法的独道之处是不要求真正的初始时间,也不必追踪同一折射层。该方法使用简便,能很好地控制计算质量。目前,采用RRS方法编制的IBM微机程序已在野外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六盘山区域因为地表条件复杂而使得解决该地区的静校正问题比较棘手。文中采用综合静校正方法,首先通过应用基于能量法的初至拾取方法拾取到准确的初至,然后应用层析静校正解决因为地形起伏和黄土沉积厚度变化而引起的较大量的静校正问题,进一步应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解决反演模型与实际地表模型差异所造成的静校正问题,最后应用反射波剩余静校正解决残存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综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之后,该地区的静校正问题得以解决,最终处理的剖面在信噪比、连续性、波组特征、分辨率等各方面均能够满足后续解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陆上转换波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影响我国陆上三分量地震勘探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普遍认为采集得到的转换波的能量和信噪比较低。但通过对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工区所采集的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共检波点道集上转换波同相轴清楚,连续性较好,这表明采集得到的转换波的能量和信噪比均比较高。因此,在转换波资料处理中,转换波静校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横波静校正量的计算。基于对部分现有资料的分析,本文认为不能仅用共炮点道集来评价转换波资料的品质,还应采用共检波点道集来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井中激发的地震资料而言,共检波点道集上纵波同相轴的连续性优于共炮点道集上纵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