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海阳 《吉林水利》2021,(3):44-47,55
为研究人工湿地对大连地区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以大连复州河为例,实验构建了不同基质和不同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稳定运行两年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作为人工湿地基质,砾石对SS、TP的去除效果强于碎石,碎石和砾石对COD、TN、NH3-N去除效果相差不大;作为人工湿地植物,芦苇对SS、TP的去除效果强于黄菖蒲,黄菖蒲对TN、NH3-N的去除效果强于芦苇,两者对COD去除效果相差不大;温度对人工湿地的COD、TN、NH3-N去除率影响较大,对TP去除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在停留时间为3d时对小清河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果相当稳定,其对小清河出水中COD、BOD5、TP、TN、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5%、89%、94%、34%和74%以上.而种植植物的系统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无种植植物系统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3.
垂直—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汉阳桃花岛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为依托,研究示范工程中垂直—水平流人工湿地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水力停留3 d的情况下,垂直—水平流人工湿系统对COD、SS、TP和TN均具有明显去除效果。其中,对COD、SS的去除率主要位于垂直流阶段,对TP和TN的去除率主要位于水平流阶段。水平流湿地中,种植黄花美人蕉的湿地单元对COD、TP和TN处理效果略高于种植鸢尾和红花美人蕉的湿地单元。  相似文献   

4.
北方某人工湿地净化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北方某人工湿地长期观测取得的大量详尽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湿地系统总体净化能力和潜流人工湿地水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对水质净化效果较为明显,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率平均可达40%;潜流人工湿地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对BOD5、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80%~90%,对NO3-N、TN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为65%~75%,对CODMn和SS的去除效果一般,去除率为40%~60%,对TP的去除效果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碎石吸附对TP去除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生态措施对河道水质净化的效果,本文通过生态河道、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池三种修复措施对山东乐陵漳卫新河水质净化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池去除TP效果最佳,而人工湿地则对COD和TN的去除效果最佳;生态池和人工湿地对水力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去除率与水力负荷的相关性不大;综合修复系统、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池的出口,COD和TP浓度与污染负荷呈正相关,TN的浓度则与污染负荷无明显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河道的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自行建造的人工湿地模型上,通过对污水厂初沉池出水的实际处理实验,测定不同植物湿地蒸发、蒸腾和对应的出水水质变化。探讨蒸发、蒸腾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研究蒸发、蒸腾变化对人工湿地中COD、TN、TP去除效果的影响,得出人工湿地蒸发、蒸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关系。 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优化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和水量的不确定性,考虑进水水量、TSS、BOD5、TN、TP的区间变化,以出水时TSS、BOD5、TN、TP的质量浓度标准为约束条件,单元面积为决策目标,以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基于一级动力学污染物去除模型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区间数优化设计模型。该模型包含初沉池、人工湿地床(表面流和潜流式)两个单元,考虑了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实例计算表明,模型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灯芯草、千屈菜、菖蒲、梭鱼草的雨水径流水培试验,研究了湿地植物对城市径流主要污染物COD、TN、TP及重金属的净化效能,分析了植物对径流污染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植物对重金属的净化效能良好;千屈菜对COD的耐受性及去除率差,当COD≥1 160 mg/L会导致其死亡;灯芯草对pH值的适应力差,酸雨会严重影响其水处理效果及长势;当pH<6时菖蒲和梭鱼草对径流TP的处理能力相当;对TN<20 mg/L的雨水径流,菖蒲对TN的去除效率达93%以上优于梭鱼草,且菖蒲对径流COD的去除效果及适应性好于其他三种植物,是较适宜的雨水径流湿地植物。  相似文献   

9.
李运来  袁博宇 《中国水利》2006,(21):53-54,20
官厅水库黑土洼人工湿地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运行,经历了严寒冬季的考验,获取了1万多组监测数据。通过对BOD5等指标去除率分析,人工湿地对Orth—D、TP、CODMn去除率较多,TN、NH4^+-N、NO^-3-N处理效果一般。建议二期工程进一步改进工艺,促进有机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0.
以西安市兴庆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季节变化对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湖泊水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秋季湿地对CODCr的去除率比冬季高19.58%,对TN的去除率比冬季高33.79%,而对TP去除率的影响不明显,对NH3 -N的去除率比冬季低20.03%.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布吉污水处理厂构建人工湿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最大程度地改善深圳市布吉河水质状况,在先期进行布吉污水处理厂中试试验的基础上,建设了小型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探讨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在人工湿地基础上的改善程度,为该市布吉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后是否规划建设景观湿地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二级出水的COD、NH3-N、TN、TP等重要控制指标均有比较明显的深度处理作用;夏季的运行效果总体上比秋、冬季处理效果好,季节变化对TN去除率的影响最为明显,但对出水COD、NH3-N、TP指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人工湿地中有机碳源不足造成脱氮效率较差的问题,寻找更高效的植物碳源以改善人工湿地内部碳氮比低的状况。通过试验比较芦苇穗(芦穗)、芦苇茎(芦茎)和芦苇根(芦根)3个部位在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静态释放规律,筛选出最佳的植物碳源,并通过小试人工湿地试验分析其作为植物碳源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碱热处理能够提高COD释放量,相较其它预处理方式,其最大COD释放浓度提高10%,并提前释放一部分氮类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芦穗碱热处理初期COD释放量达到各部位中的最高值182.00 mg/L;从144 h内的平均TN释放量来看,芦穗碱热处理(6.16 mg/L)>芦根碱热处理(4.21 mg/L)>芦茎碱热处理(2.99 mg/L),芦茎释放量最少,比芦穗少一半以上;经过碱泡、碱热处理后,TN、TP、NH+4-N、NO-3-N和NO-2-N释放量均小于简单处理。碱热处理后的芦苇茎是最佳植物碳源,具有较强的持续释碳能力,并且对氮、磷积累的影响最小;在小试人工湿地系统中添加碱热处理后的芦茎在不显著提高系统出水COD前提下,显著提高了TN和TP的去除率,相对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1.14%和32.53%,达到同步强化脱氮除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率的正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湿地污染物去除率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植物、流量和水位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BOD5、CODMn和TN去除率的影响一致,均为植物〉流量〉水位;植物是BOD5、CODMn和TN去除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中大薸对3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凤眼莲,但其在9月底易发生二次污染,需要及早收割,流量是TN和CODMn去除率的显著性因素,水位为不显著因素;BOD5、CODMn和TN浓度在系统的前端下降速率较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表明大部分污染物在湿地的前端被去除,湿地整体截污能力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应用中可选择大薸在北方推广,并充分利用湿地后端潜能,最大化处理污染源水体。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下行流-上行流、下行流-下行流两套复合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不同运行方式下两套湿地系统污染物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下行流-上行流复合系统适合在较低水力负荷[0.6m3/(m^2.d)]下运行,系统连续进水5天的出水效果很好,COD、TP、氨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75%-95%、65%-85%、45%-80%、45%-80%。下行流-下行流复合系统耐水力负荷冲击能力强,适合在高水力负荷[1.2m3/(m^2.d)]下运行,COD、TP、氨氮、TN的去除率分别为70%-95%、40%-85%、50%-90%、50%-80%;其水流方式较下行流-上行流复合系统水流方式更利于复氧,有利于高水力负荷下COD、氨氮的降解。研究成果为实际中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运行操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MBR工艺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水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平板膜组件与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相结合,构建了膜生物反应器强化生物脱氮除磷中试系统,并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系统废水。结果表明,出水CODCr、BOD5、NH3—N、T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70.8 mg/L、8.7 mg/L、15.1 mg/L、29.7 mg/L和0.38 mg/L,达到或接近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a new type of ridge-shaped constructed wetland which combines surface flow and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was proposed.The proposed wetland had simple structure,low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ng cost,less human interference and good pollution removal effect.The combination of surface flow and subsurface flow provided an aerobic and anaerobic alterna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ntire wetland.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wetland was compared with a traditional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wetland.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rates of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TN(total nitrogen),and TP(total phosphorus)in the ridge-shaped wetland increased up to 20.3%,17.0%,and 9.1%,respectively.The proposed wetland structure could be widely applied for treatment of rural and urban domestic sewage pollution or agricultural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 water pol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