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基桩承载机理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基桩规范设计依据及控制标准,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基桩桩身强度验算及变形分析计算,提出缺陷桩的处理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块碎岩地基,采用自平衡法对基桩承载力进行现场测验,测试得出了测试荷载与基桩沉降位移关系、基桩桩身轴力和侧摩阻力。测试结果表明,3根试验桩的承载力均满足工程要求。中风化泥灰岩的桩侧摩阻力为154.7 kPa,侧摩阻力实测值大于地勘经验值,经验值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3.
崔世敏 《建筑结构》2013,(22):68-72
超高层建筑基础所占的工程造价相对较高,如何选择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宁夏第一高楼亘元万豪大厦地基基础优化设计,基于主楼的荷载特点,对基桩桩型、基桩桩径、基桩桩长、基桩竖向承载力进行多方案比较,并以场外试桩结果和工程桩的检测结果对理论计算进行校正,作出合理的基桩设计施工图。  相似文献   

4.
S32(原南汇段)工程软土路基处理设计中,在路堤沉降、稳定以及路堤桩桩土差异沉降计算的基础上,比选推荐了路堤桩和双向水泥土搅拌桩两种处理方案。进行了路堤桩处理计算,并辅以沉降监测、承载力检测和搅拌桩桩身检测方案等配套措施,使软基处理效果"质量可控"。这种设计方法可从源头上杜绝早期桥头跳车等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前有关长桩基础承载性状的研究大都为工程静载试验的基桩,有关长群桩基础的承载性状的机制研究较少,亟需深入研究。通过大比例尺长群桩基础模型试验,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长群桩基础的承载力性状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基桩桩身轴力、侧阻力和承台底土压力的承载性状随群桩沉降发展的相关结果,深入分析了长群桩基础的承载力性状机理。该成果可为长群桩基础沉降性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同场地扩底桩和直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4个场地的4组扩底桩与直桩的竖向静荷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场地1中桩身直径、桩长相同,桩顶沉降30mm时,扩底桩的桩顶荷载为直桩的5.5倍,桩顶荷载都为2700kN时,扩底桩顶沉降仅为直桩的1/22,扩底桩每多用1m3混凝土,极限承载力就提高1746kN;场地2中(短直桩桩长和扩底桩相当,长直桩比扩底桩长1.65m),桩顶沉降10mm时,扩底桩的桩顶荷载为短直桩的3.58倍,为直桩的1.70倍(虽然长直桩所处的持力层土性较强);场地3中各桩桩长相当,直桩直径较大,虽然直桩的混凝土用量为扩底桩的2.09倍,且刚开始加荷时直桩桩顶沉降比扩底桩大,但总的来说,扩底桩比直桩的承载力大,沉降小;场地4中如要充分发挥2桩桩长、直径相当,扩底桩底有0.2m厚的沉渣,两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很靠近,单桩承载力几乎相同,因此,扩底桩的高承载力就必须减小桩底沉渣。  相似文献   

7.
依托盾构隧道近接侧穿群桩工程建立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土体采用小应变硬化(HSS)模型,参数取值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根据监测位移数据反演,同时考虑土体开挖、衬砌拼装以及盾尾同步注浆等一系列施工工艺措施,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地表沉降的形态分布、群桩桩基变形及基桩结构受力,同时考虑地表位移对等代层厚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HSS模型能有效预测隧道近接侧穿高架桥桩引起的变形,模拟结果与监测值较吻合; 隧道开挖引起土相对桩产生了滑移,地表沉降及桩身竖向位移在中心线前后各1D(D为管片外径)范围内随推进步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且增加幅度明显减小; 两线推进地表沉降具有叠加效应,最大沉降量增幅达76.8%; 隧道与基桩水平距离越近,引起基桩沉降变化越大,两线推进基桩桩顶沉降增幅达134%; 群桩中各排桩的水平位移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同排桩的水平位移值相差不大,由于群桩遮挡效应,水平位移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前排桩、中排桩、后排桩; 桩身水平位移主要在盾构中轴线2.5D范围内,桩身最大水平位移均出现在隧道中轴线附近; 群桩中同排桩桩身附加弯矩及附加轴力沿桩身分布规律相同,桩身最终附加受力与其距离隧道远近有关; 随着注浆充率β的增大,等代层厚度及地表沉降呈线性减小; 穿越段采取的施工工艺方案是有效的,经估算附加弯矩及轴力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在容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桩端后压浆技术在苏通大桥等超长大直径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桩端后压浆可以大幅度提高基桩承载力、减少桩顶沉降,同时改善基桩的承载性状。本文结合苏 通大桥试桩工程,对超长大直径桩桩端压浆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超长大直径桩端后压浆桩的 承载特性,揭示了桩端后压浆对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情况,阐述了压浆机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
为了探究浅部缩径缺陷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设计了包含1根完整桩和9根带有浅部缩径的缺陷桩在内的10组室内模型试验,并进行相应的有限元数值模拟,获得了10根桩的桩顶荷载-沉降曲线。结果表明:在单桩浅部含有缩径长度不大于完整桩桩长的10%且缩径处桩径不小于完整桩桩径的80%时,或者单桩含有缩径长度不大于完整桩桩长的2.5%时,浅部缩径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基本无影响;当单桩含有的缩径长度为完整桩桩长的2.5%~10%,且缩径处桩径小于完整桩桩径的80%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降低约20%;在未达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之前,所有单桩桩顶荷载-沉降曲线呈线性变化;达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之后,含有较大程度浅部缩径缺陷桩的曲线斜率较完整桩偏大。  相似文献   

10.
李世英 《市政技术》2006,24(3):174-176
钻孔桩桩基后压浆技术可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具有很高的技术、经济效益.简要介绍了桩基后压浆技术,希望为同行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合多项工程缺陷桩实例,采用声波透射法和钻芯法系统地对桩底持力层承载力不足、沉渣过厚、桩身局部夹泥、桩身局部离析、桩头浮浆等缺陷的基桩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补强处理方案.结果表明,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并辅以钻芯法进行验证,可以客观评价基桩的质量,为岩溶地区桩基施工提供经济有效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江大桥嵌岩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东莞东江大桥两根大直径嵌岩桩桩基承载力试验,探讨了嵌岩桩荷载传递规律,分析了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随荷载的变化规律和桩底注浆对桩端附近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影响,得到了桩端附近侧摩阻力与相对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桩桩底存在沉碴,Q–s曲线呈双折线型;桩端压浆对提高嵌岩桩的极限承载力效果显著,对减小桩基沉降有作用,不是明显;桩端附近侧摩阻力与相对位移的关系为加工软化型或抛物线型,桩底注浆对侧摩阻力与相对位移的关系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逯海 《建筑科学》2012,(1):74-77
扩底桩在当前工业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扩底桩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扩底桩的桩端承载力(kPa)比同直径的直径桩的桩端承载力(kPa)要小;沉降量同扩底端直径有关,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扩底端直径越大,沉降量也越大;随着D/d的增大,荷载传递到桩端的比例逐渐增大,但并不是成比例增大,其增大的比例越来越小;对扩底桩桩端阻力发展分三种状态分别进行了研究,从而对扩底桩桩端承载性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钦  瞿友军 《中外建筑》2011,(8):124-125
钻孔桩桩基后压浆技术可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具有很高的技术、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设计、计算方法及注浆施工工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桩端后注浆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祖咸  高子珺  朱康宁  冯敏 《建筑技术》2010,41(10):896-897
根据某工程对桩底注浆和未注浆的两根试桩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结果,通过对基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性状、平衡箱上下半段荷载-沉降曲线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桩底注浆对基桩承载性状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XX工程5根工程桩桩底注浆前后的高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对该工程基桩的注浆效果进行比较,提出对采用此种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半无限空间内部点荷载作用下应力分布的Mindlin解答,提出一种确定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大直径扩底桩桩端承载力特征值的实用方法。首先,利用圆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Mindlin解,推求扩底桩桩端底面的附加应力公式。然后根据规范给出的单桩沉降计算公式确定扩底桩的最终沉降计算公式。最后,根据扩底桩沉降的容许值反算桩端底面的附加应力,进而确定扩底桩的端承力。通过工程实例,将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桩基施工过程中的桩底沉渣及泥皮问题对基桩承载力及沉降量的影响,指出后注浆技术可以有效消除这一问题,结合太原某工程实例,阐述了后注浆技术的应用并对承载力的提高进行分析,以期对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的工程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关于钻孔桩桩底后注浆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 言 钻孔桩桩底后注浆是一项行之有效、经济、合理的技术[1~3],已在浙江乃至全国得到推广,均收到很好的效果,房屋竣工后沉降量一般都小于15 mm。本文阐述了钻孔桩桩底后注浆的定义、适用范围、经济效益和后注浆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和验收标准,与业内同行交流切磋。 (1) 定义 桩底后注浆是指钻孔灌注桩在成桩后,通过预埋的注浆通道用注浆泵将一定压力的水泥浆压入桩底,使浆液对桩底沉渣和桩底土层及桩周泥皮起到渗透、填充、压密、劈裂、固结等作用,从而来提高桩承载力、减少变形量的一项技术措施。其作用主要是避免了原钻孔桩因持力层扰动、沉渣难清理干净而引起的沉降差异。最大好处是使群桩基础沉降均匀,同时也提高了单桩竖向承载力。经对浙江省已竣工的采用桩底注浆技术处理的10多幢高层建筑的沉降观测表明,其竣工累计沉降均小于15 mm,效果很好。 (2) 适用范围 桩底后注浆技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桩底后注浆技术对持力层为卵砾石层最为有效,其注浆后比注浆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提高30%以上。粉砂土持力层亦有效,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提高20%左右。粘土持力层主要对沉渣和泥皮固结有效,亦即主要对群桩的变形控制有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以往基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技术的研究,获取较清晰的桩身完整的长桩桩底反射波信号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利用清晰的长桩桩底反射波信号,论述了同一根长桩的瞬态激振频率高低不同会导致整桩纵波速度略有变化,以及根据整桩纵波速度大小和桩底反射波信号特征,可以分析判别长桩桩底沉渣较厚(或桩端离析)的缺陷,以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确保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