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尔滨地区办公建筑夜间机械通风能耗及室内热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nergyPlus软件对哈尔滨地区典型办公建筑在常规空调系统运行模式与夜间机械通风系统运行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和能耗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白天室外最高温度高于24℃时都适合进行夜间机械通风,一共约60d,占空调运行期的72.3%;整个夏季空调运行期内,采用夜间机械通风系统该办公建筑节电量指标为1.15kWh/(m2.a),节省运行费用指标为1.02元/(m2.a);在人工制冷阶段,夜间机械通风模式下的室内热环境明显优于常规空调模式,且房间体积与表面积比越小,越有利于提高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当室内空气设计温度较高时,室内温度下降大,延迟人工制冷开启时间长,但是节能量未必比室内设计温度较低时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建筑空调模拟软件DeST对我国南北6城市不同传热系数外墙的办公建筑的空调冷热负荷进行模拟计算,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冬季,外墙的传热系数越小,空调热负荷越小,建筑越节能;夏季的情况与冬季不同,传热系数越小,空调冷负荷越大,建筑反而不节能.室内设定温度升高或降低,空调负荷并不是按相同比例变化,因此,存在满足人体热舒适的情况下最佳室内设定温度.室外气象条件对建筑能耗节能率的影响程度在夏热冬暖地区超过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3.
以采用一次回风集中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为例,就室内温、湿度设计参数对空调房间热舒适环境和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等效温度)的条件下,随着室内温度的增加,一次回风系统的需冷量和总的耗能量是增加的。因此,夏季提高空调室内温度是不节能的。在相同热舒适(等效温度)条件下,要减少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室内设计温、湿度参数在推荐的热舒适区范围内,宜采用较大的室内相对湿度和较低的室内干球温度的组合,或采用较高的等效温度。  相似文献   

4.
冷板辐射加置换通风空词系统在保证室内环境的前提下比常规全空气空调系统节能,但在天气湿热的香港地区应用会出现冷板凝露现象,且采用置换通风方式,风量有限从而影响热舒适性.本文将干式风机盘管系统与独立除湿通风系统组合应用于香港地区办公楼,干式风机盘管系统处理室内显热负荷,独立除湿通风系统承担室内湿负荷和室外全热负荷.采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分析了该空调系统在香港地区某办公楼中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很好地控制室内温、湿度,特别是湿度,与常规全空气空调系统相比,全年节能达10.3%.  相似文献   

5.
室内恒温泳池较其他类型建筑物不仅具有能耗高的特点,而且湿度高、潜热负荷大.为了使空调系统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在其空调设计中必须注意热、湿和风三方面,选择合理的空调系统方案.以青岛某网球场游泳馆空调设计为例,介绍了泳池空调设计的要点,包括空调热湿负荷、通风量及泳池池水加热量的计算方法,冷热源的选型,空调系统设计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7个室内布局基本相同的房间进行了夜间通风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不同建筑朝向、不同阳台门开启度及不同控制方案条件下,夜间通风对学生公寓的降温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阴天室内夜间温度降幅最大可达0.5℃,晴天降幅最大可达0.6℃;换气次数越大、通风时间越长,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越明显;在夏季多阴雨天气的重庆地区,大力推广夜间通风降温技术,且使空调系统与夜间通风合理地联合运行,有利于实现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建筑设计节能问题,选取四户不同空间形态和模式的民居,对其室内外空气温、湿度及壁面温度进行定量实测和分析,并结合DesignBuilder软件进行模拟验证,研究建筑空间模式与室内热环境的关系。分析表明:建筑中某一单元的南边房间数量越多,室内的温度越低,北侧房间越多,温度越高;阳光间与相邻房间之间的隔断在白天不利于室内温度上升,在夜间有利于维持室内的温度;直接受益式房间的进深越小,温度越高,当房间位于东南侧,该现象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8.
关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营造既节能又舒适的室内环境,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健康的室内环境要求热舒适性与空气品质俱佳。室内环境温度与湿度是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2个重要环境因素。常规的热湿联合处理空调系统在这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而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通过对空调房间的温度与湿度分别独立控制,从而具有明显的优势。该系统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处理潜热负荷系统与处理显热负荷系统;2个系统独立调节控制室内的湿度与温度。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虑辐射换热、服装热阻和人员新陈代谢水平等因素,分析了住宅毛细管网辐射空调系统夏季室内设计状态点的可行域。室内设计干球温度为26~27℃,设计含湿量为12.0 g/kg干空气时,室内能达到I级热舒适等级,且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夜间运行温度应设定为28~30℃,以适应人员新陈代谢水平和服装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夜间通风风速对房间热环境的影响。首先利用模拟软件Airpak建立了一间房间分析模型,随后模拟、分析不同风速对室内热环境及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夜间通风对室内热环境及舒适度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并且有利于空调节能;风速越大室内的热环境越满足人体的舒适度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在南方秋季典型日开展试验研究,综合比较了常规、热适应和热适应(夜间通风)3种室内环境控制模式在物理参数、人员主观反应和建筑能耗等方面的性能。结果显示:与常规模式相比,热适应模式能显著提高室内温湿度和风速,降低CO_2浓度,在保持或改善人员环境满意度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室内空气环境调节日均总能耗降低77%;如增加夜间通风功能,则可保证日间热环境在舒适范围而不必开启空调,室内空气环境调节日均总能耗降低96%。  相似文献   

12.
办公楼夜间通风方式下室内热环境及节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区早晚温差较大,在夏季合理利用室外较低温度的新鲜空气进行夜间通风,不仅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还能有效降低制冷机组能耗.采用热平衡负荷计算软件HTB2并结合气候参数,模拟了北京地区某办公楼采用夜间通风时室内热环境和冷负荷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夜间通风对室内温湿度,制冷机组冷负荷的影响以及节能效率.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个考虑室内表面材料吸放湿过程的建筑热湿过程简化模型,介绍了对室内空气湿度及空调负荷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室内表面材料吸放湿过程有明显的降低湿度变化幅度的作用,对潜热负荷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Energyplus软件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公用建筑空调能耗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空调能耗受负荷影响因子的影响情况,给出的影响因子排序为设备负荷〉照明负荷〉人员密度〉室内设计温度〉新风量〉窗墙比〉外窗传热系数〉屋面传热系数〉遮阳系数〉外墙传热系数;进一步研究围护结构的影响因子与空调节能的关系,拟合得到节能率与围护结构影响因子间的回归方程,用于指导建筑空调节能设计及改造。  相似文献   

15.
王飞  江慧妍  屈国伦  李继路 《暖通空调》2012,42(6):27-29,26
某五星级酒店利用人造瀑布形成的水池来改善室内热环境,分析比较了在热压通风、夜间风机运行、空调运行三种工况下水池中采用10~16℃不同温度的冷水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效果。结果显示,利用风机和水池的低温冷水可以使酒店部分区域在不开启空调的情况下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建议设置水池温度为10℃,白天运行空调,夜间部分区域运行风机,部分区域运行空调,可以达到一定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运用焓差试验室对某品牌多联机空调机组进行试验,测试在相同室外温度、相同室内干球温度、不同室内湿球温度下多联机空调机组的各种性能参数变化情况,并且对其制冷量、能效、耗功、潜热显热量、潜热显热比、除湿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室内相对湿度从35%增加到75%,机组制冷量增加了21.02%,耗功量增加了6.23%,能效增加了13.97%;当室内相对湿度小于35%的时候,机组能力全部靠显热来提供;在湿度较高和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控制方式来改变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降低功耗,实现节能.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空间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方柱面贴附空气幕式送风模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柱组合送风模式下各柱体间气流组织特性的对称性,分析了送风速度、温度和热流密度3个特性参数对房间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并对工作区人员热舒适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该送风模式能够在房间下部工作区形成类似于置换通风的空气湖状速度及温度分布,人员热舒适性较强,承担的室内负荷较传统置换通风模式大,而且上置送风口便于布置,是一种通风效率较高、工作区空气品质较好的气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8.
对冬季夜间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得热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建筑物外围护结构进行逐时热负荷计算。结果表明在冬季夜间供暖空调标准工况下,夜间辐射使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在传统计算方法上逐时下降了2-3℃,这使得没有考虑夜间辐射的建筑物热负荷要比实际所需负荷减少约8.4%。对于节能保温较好的墙体,夜间辐射所产生的热负荷要比保温效果差的墙体小,供暖空调系统在冬季夜间运行时有必要考虑这部分负荷。  相似文献   

19.
地铁站的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占比较高,温和地区地铁站设备与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装机容量大,为节能重点。地铁站设备与管理用房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呈现“模块化”特点,其设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尚不清晰。2018年11月,对昆明市3座地下车站设备与管理用房室内热环境开展实测,测试参数包括各房间的送、排风量,空调送风温度,通风送风温度,通风排风温度。实测数据表明:各房间送、排风量,换气次数与设计值差异较大;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普遍远高于规范规定的最小值;新风井处的新风温度不能代表各房间的送风温度,送风机及风管传热导致的温升不可忽略;房间室内温度普遍偏低,其中,有人员常驻的房间室内温度集中分布在20~24℃,无人员常驻的空调房间室内温度最低,且存在较多低于规范规定范围下限的情况,非空调房间室内温度受室内发热量、换气次数、室外气象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办公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置换通风与顶板辐射复合空调系统三种运行模式在不同冷负荷条件下的室内热环境。结果表明,联合运行模式下,热舒适性最好,且冷板表面结露的危险小于顶板辐射单独供冷;在负荷较小的情况下,三种运行模式均能保证室内热舒适要求,且联合运行模式的通风效率与置换通风单独运行相当;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采用置换通风模式,室内垂直温度梯度增大,当负荷大到某一程度时,垂直温度梯度将超过3℃/m,表明其单独运行将无法满足热舒适性要求;顶板辐射单独运行可以满足热舒适性要求,但冷板表面结露的危险性增大;联合运行的通风效率小于置换通风模式,且随着室内冷负荷的增加,单独置换通风和联合运行模式的通风效率均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