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班玛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青南班玛碉楼这一独特的高原民居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县碉楼民居在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生态意义上都有鲜明特色。由于青南地区地广人稀,人文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不通汉语,因此当今中国民居研究的领域内,至今尚无针对班玛碉楼民居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羌族建筑空间的历史演变特点,从碉楼、民居、索桥、栈道、水利筑堰等角度,阐述了羌族传统建筑的类型,并探讨了羌族现代建筑的主要形式,反映出了羌族建筑空间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碉楼作为羌寨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是羌族艰辛生存经历的见证和古羌文化符号,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查阅,现场调研测绘,对黄泥夯筑布瓦村现存碉楼的分布以及碉楼建筑形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布瓦村碉楼遗产的建筑现状与功能特点,并对其维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这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嘉绒藏区碉楼聚落的空间格局与人居环境,分析了该聚落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因,探讨了碉楼聚落的形态特征与藏族历史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保护发展碉楼聚落的建议,使民族碉楼的文化特色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碉楼作为羌寨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是羌族艰辛生存经历的见证和古羌文化符号,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查阅,现场调研测绘,对黄泥夯筑布瓦村现存碉楼的分布以及碉楼建筑形制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布瓦村碉楼遗产的建筑现状与功能特点,并对其维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这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川南地区的宅院式碉楼民居是中国碉楼民居类型中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筑特色有别于藏区的塔式石砌碉楼建筑,也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带的中西结合式砖石碉楼建筑,它们是四川民居中的一朵奇葩.在对泸州长江南岸纳溪、合江、叙永区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的纳溪打古镇李宅乡土碉楼民居作为测绘研究对象,对民居空间布局、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7.
薛婧  段威 《建筑创作》2020,(1):91-97
碉楼起源于明清时期,在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受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碉楼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多样的建筑风格。开平碉楼产生与发展的时期特殊,深受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防御性的基础上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价值,是中国乡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的融揉。碉楼作为聚落的一部分与山水林田和谐交融,是防御危机与守望风景的载体。本文试从聚落空间、建筑样式、景观风貌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开平碉楼的发展过程,总结出开平碉楼聚落的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羌寨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俊桥  项之园  张扬 《新建筑》2008,(3):106-109
通过对桃坪羌族人民生活方式、军事防卫、宗教信仰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指出这些因素是促使形成羌寨聚落空间形态特色的成因。羌寨聚落空间形态特色体现在别致的聚落组台关系,独特的空间结构韵律,精巧的水系统构成,作为图腾的碉楼战争、宗教功效,质朴的环境色彩文化,合理的材质构造选择等六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聚落空间的和谐美、居住形态的质朴美和碉楼建筑的特异美,认为其美学价值在于表达了悲剧艺术的震撼力、羌族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9.
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除了其在建筑上的学术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重庆地区现存的碉楼基本都是清末民初修建的。该文通过收集、考察重庆地区这一时期的碉楼建筑,从"碉楼的特征与类型"的角度对重庆碉楼建筑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根据砌筑的建筑材料把重庆碉楼分为石砌碉楼和夯土碉楼;又根据功能及使用特点将重庆碉楼分为防御型单碉、寨碉、庄园型碉楼、宗祠型碉楼、一般民居型碉楼。  相似文献   

10.
饶氏庄园碉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少波  唐丽芳 《山西建筑》2010,36(26):10-11
指出碉楼建筑是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主要揭示了碉楼建筑的起源分类及建造,并以饶氏庄园碉楼为主要对象研究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通过比较进而挖掘碉楼建筑的内涵价值,以期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碉楼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于乡土建筑的研究往往需要涉及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其历史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是研究某一时期乡土建筑的重要资料,本文立足于建构理论的视野之下,通过对重庆部分地区碉楼建筑的调研、测绘等研究,对传统乡土建筑碉楼在建造方式、材料应用、技术手段、细部构造方面进行解读与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研究乡土建筑的价值,并且能够引发对乡土建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青海省南部擎檐柱式碉楼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班玛县科培村典型新老碉楼民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营建智慧和民居更新中的问题,通过擎檐柱式碉楼更新设计案例,探讨空间功能优化、太阳能绿色建筑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民族建筑文化等要素的整合设计方法,指出乡土民居更新应是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绿色设计理念融合有机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立明  于莉 《华中建筑》2008,26(12):220-223
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的艺术特征。该文使用图示语言分析开平碉楼屋顶的形式与风格特征,探讨开平碉楼建筑所蕴涵的中西交融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山西建筑》2010,36(34):47-48
通过比较最具防御特色的民居建筑:福建土楼,赣南围屋,桃坪羌寨,粤开平碉楼,探讨了防御式民居之间的异同,以期深入挖掘防御性民居建筑的内涵价值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羌族碉楼作为中国石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丰富性的重要元素之一,碉楼这种建筑形式更显得弥足珍贵。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之后,碉楼这种建筑形式因为它的坚固更是引人注目。羌族碉楼精湛的营造技艺和独特的防御结构和生态的结构,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瑰宝。这里从羌族碉楼的结构营造及其生态性为出发点,诠释碉楼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开平碉楼灰塑是中西文化高度融合的建筑装饰艺术。其题材内容宽广、语义丰富,反映了独特的乡土艺术魅力和华侨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之乡.遍布城乡、风格各异的碉楼是开平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也是开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谢浩 《中外建筑》2002,(5):44-44
开平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文化之乡。遍布城乡、风格各异的碉楼是开平最具特色的建筑景观,也是开平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  相似文献   

19.
开平碉楼与村落—自力村碉楼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介华  张冯娟 《华中建筑》2009,27(1):249-251
开平位于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距广州110km,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艺术之乡和碉楼之乡,在十九世纪初期,广大侨胞为了防洪防匪,保护侨眷安全,纷纷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现存1833座。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自力村碉楼群建筑精美,  相似文献   

20.
对赣闽粤客家围楼与开平碉楼从历史源流、社会背景、规划选址、空间形式、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结构材料及细部装饰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总结其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