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彦平 《山西建筑》2012,(23):227-228
针对平遥环古城墙景观现状的改善进行了初步探讨,从古城人文自然景观现状入手,以保护古城,改善环古城墙周边景观生态效益为重点,从地形处理、园路建设、配套管网和植物造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对植物造景及乔、灌、花、草等植物季相的搭配、苗木的栽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使古城景观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何芳  江东  秦振芝  秦军  范琪 《规划师》2011,(1):72-79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串联着古城历史街区、文保单位、主题商住及绿化水系等特色地段.规划从用地、文化、生态和交通四个方面研究荆州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性,合理安排古城旅游、居住及市政设施,形成"一环、五线、十区"的"一环串珠"式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通过整合荆州历史脉络肌理,发展古城旅游服务事业,将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建设成...  相似文献   

3.
刘炜  杨小姗 《华中建筑》2020,38(6):119-122
滁州地处古代江淮流域,长久以来作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而存在。该文结合滁州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区域战略、山水、交通等要素对古城选址的影响,并由此延伸,分析滁州古城历史沿革和城池空间形态的演变;以相关文献、史料及现存遗址为基础,总结出其"河湖一体,内外两郭"的空间框架、"双轴四区、依河就势"的功能分区、"一环两轴,多巷拓展"的街巷空间,展现滁州古城的总体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潮州古城核心区为例,从观念融合、功能融合、管理融合、技术融合四个实践路径探索文旅融合模式如何激发古城发展的内在活力.守正出新,以旅游推进古城历史文化遗产长效保护,以遗产保护加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形象的塑造,通过文旅融合模式的多项举措,助力潮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城中轴线的城市更新工作中,面临着城市功能、建筑风貌、实施方式等诸多困境,造成城市文脉的断裂和城市记忆的缺失。笔者以大同古城十字大街城市设计的实践为例,探索如何以接续城市文脉、修复城市记忆为目的,重塑功能业态、城市肌理、空间体系、建筑风貌、街道空间等系统,并提出针对古城中轴线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主要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分析古城的历史、建筑、文化,结合本专业知识,对古城的路网结构、功能分区、产业结构、城市环境、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做些必要的规划,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借鉴其他古城区的保护经验,以旅游产业为先导带动古城的产业复兴,促进古城健康地进行自我保护与更新,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本论文以调研为基础,以历史为线索,以评价为依据,以策略为指导,以设计为手段。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在有限路网和历史文化风貌双重约束下,姑苏古城道路网远不能容纳现有机动车数量,古城交通供需严重失衡,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文章以金门路与北环快速路间的桐泾北路路段为研究对象,从路面构成、用地布局、历史遗留等方面综合分析影响交通拥堵的成因,进而总结提出构建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接驳体系;合理组织道路横断面;优化道路交叉口;建设智能交通管理平台等四方面的优化策略,以缓解古城交通拥堵现象,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陕北地区特色鲜明的佳县葭芦古城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古城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对实体遗存的保护与城市设计框架五要素的结合,提出古城保护的规划策略,针对不同功能保护区域,通过有效引导、控制,最终实现古城的特色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祁刚 《小城镇建设》2005,(10):32-34
引言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园林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瑰宝,是苏州的城市名片。从2000年起,苏州市为了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按照建设“城市中的园林、园林中的城市”的目标,根据规划对城市的公共绿地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古城区和中心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少、质量差的状况。其中,环古城绿化带更是这次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重点。同时,环古城绿化带又是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项目,如何在规划设计中既体现“保护古城,再现护城河风貌”的主旨,又能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公共景观绿地是规划设计者必…  相似文献   

10.
张春梅 《山西建筑》2012,38(13):237-238
以古城公园规划建设为例,结合项目编制原则,介绍了项目的地理位置,并就古城公园各区的景观布置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也对绿化工程的建设等进行了总结,以期建成后的古城公园能够满足市民休憩活动和游赏的各种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11.
空间割裂是干将路古城区段沿线的真实状况,也是现今许多历史城区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三步缝合"的理念,从古城腹地与干将路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力求通过改善古城基础设施,增加古城自身的活力、吸引力;进行干将路基面立体化,构建景观人行系统、调节功能结构、吸引古城人流;以古城为源动力、干将路为缝合带,消解断层,缝合城市空间,激活商业行为,显现古城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李冰  苗力 《华中建筑》2014,(11):151-156
该文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探讨非规则形态古城的诞生与演变过程。在现有史料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发现并整理的最早的丽江航拍图,用图解将古城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并分析大研古城的城市肌理特征。由统治阶层刻意规划的丽江古城呈现出非规则自然形态特征,兼具法国学者Pierre Lavedan归纳的两种城市类型特征。这一特征源于尊重自然环境的当地文化,城市形态随机演化以适应城市的多种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聊城古城为研究对象,在历史地图和古籍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从区域 - 城市两个尺度探讨区域水环境影响下的漕运发展、古城变迁及城池内外的空间结构特征。区域尺度探讨黄河改道与大运河开凿对古城商贸及城市建设的影响,城市尺度从城水关系、古城边界、骨架结构、坊制脉络、功能空间五方面展开,从而建立区域水环境发展背景下聊城古城的多尺度研究框架。进而总结出漕运影响下的三级古城商贸发展特征、漕运与礼治秩序影响下的古城格局、城墙 - 水门 - 护城河 - 堤坝结合的防洪防御体系及商贸发展影响下的中心转移与功能分区四方面古城空间格局营建智慧,并提出古城保护与发展策略,旨在为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野县地处古代南阳盆地中部,古南襄隘道中线水路必经之地,白河之东岸、唐河之西岸。该文由其城镇空间布局、古城选址以及发展概况切入,研究古新野县城发展沿革、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发展机制,总结其"双城并置"的空间结构、"子城辅四区,外城环两郭"的功能分布、"以中为尊,东西分隔"的街巷空间等城镇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5.
乌再荣 《建筑师》2012,(4):59-65
本文根据史籍对于春秋晚期吴国都城——吴大城的记载以及苏州灵岩古城考古发掘的资料,结合春秋晚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灵岩古城为春秋晚期的吴国都城的城址所在,对其选址、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6.
叶苹  李楠 《山西建筑》2006,32(14):41-42
通过对洛阳古城遗址的分析,提出了与其他遗址保护方法不同的思路:以唐宋时期名人宅园的发掘、保护为出发点,由点到面,由面到区块,分期保护、开发,逐步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最后组成功能划分合理而又完整的洛阳古城遗址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7.
贡恩东  卢波 《华中建筑》2007,25(11):58-60
该文以姑胥桥--干将桥段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了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规划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滨水岸线开发与利用的多角度分析研究,探索一种既符合地域风貌又汇聚人气的新的动态保护空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环古城绿化建设中,许多建筑物都被划入了拆迁范围,其中就包括苏州火柴厂的制梗车间。 2002年底,苏州火柴厂的同志到我馆要求查找该厂制梗车间的工程档案。原来在环古城绿化建设中,火柴厂需整厂拆除,然而制梗车间的规划许可证、规划验收合格证等原始材料已不慎遗失,如果不能证明该幢大楼为合法建筑,则将  相似文献   

19.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其环绕古城区的护城河,更是苏州古城历史的见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古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多年来,苏州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沿古城护城河进行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建设,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环城绿带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6年制订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建设环城绿带的目标,也是1996年制订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城市绿地布局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与文化》2012,(4):100-102
《建筑与文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概规文本》中关于古城保护性开发的规划亮点?谭开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旅游发展的方式通过古城建筑的功能置换实现古城复兴。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