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渝地区夯土民居室内热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传统民居的传统生态建造经验与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巴渝地区因特殊的地形与气候,传统民居在热环境的营造上有自身的特点。以重庆江津区龙塘村夯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测量的冬季室内热工参数为基础,运用软件模拟分析,对民居全年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发现夯土墙对改善夏季热环境更为有利,夯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远比夏季差;民居建筑中阁楼空间在调节室内热环境方面作用显著,具有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会宁县的"现代夯土绿色民居建造研究示范项目"为例,对当地新型夯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测试及能耗模拟分析,并与当地传统夯土民居和传统砖混民居进行比较,得出新型夯土民居的室内热环境要优于后两者,是值得继续大力推广的绿色民居模式.  相似文献   

3.
彭小洪  伍国正  吴伟东  曹稳 《住区》2022,(1):136-141
湘中地区传统民居是在冬季湿冷夏季酷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类独特的居住形态。以湘中地区娄底市楼下村新旧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温湿度测试的方法,对新旧民居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新建民居的砖混结构热惰性好,冬季保温效果好,但是在夏季不利于室内散热;古建筑的围护结构主要是木板壁,木板壁在夏季白天防热不佳,但是在夜间的散热比砖混结构好,有利于夏季夜间散热,不利于冬季保暖。再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从选址与朝向、平面布局、外围护结构及材料、自然通风等方面提出了当地民居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徽州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典型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对其进行了温湿度、风速及黑球温度等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测试,并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当地居民的热感觉和热需求。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各主要使用房间平均温度为26.9~28.4℃,防热效果较好。但内部重遮阳、轻通风使得民居室内潮湿;空斗墙具有良好的隔热降温作用;轻质屋顶构造造成了顶层温度高于底层,甚至夏季无人在顶层居住;实测中性温度为29.1℃,预测中性温度24.3℃。针对徽州传统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当地居民热舒适需求进行统计研究,为当地民居的发展和改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文章选取河北太行山区井陉县大梁江的一处传统石窑民居和一处现代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实地测量.通过对选取的四个测点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两项气候数据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并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公式对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定量计算比较,针对这两种乡村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空间热稳定性较好,但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文章再以定量定性分析对比为依据,为既有的传统石窑民居和现代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提升提出被动式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河北太行山区井陉县大梁江的一处传统石窑民居和一处现代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实地测量.通过对选取的四个测点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两项气候数据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并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公式对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定量计算比较,针对这两种乡村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空间热稳定性较好,但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文章再以定量定性分析对比为依据,为既有的传统石窑民居和现代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提升提出被动式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河北太行山区井陉县大梁江的一处传统石窑民居和一处现代民居为研究对象进行夏季室内热环境的实地测量.通过对选取的四个测点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两项气候数据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并以测量数据为基础利用相关公式对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定量计算比较,针对这两种乡村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空间热稳定性较好,但传统石窑民居的室内相对湿度较高.文章再以定量定性分析对比为依据,为既有的传统石窑民居和现代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提升提出被动式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爱玲  杨坤丽  李茂杰 《四川建筑》2013,33(3):42-43,46
选取成都古镇中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利用仪器对民居室内温湿度及热舒适指标进行测试,并利用流体力学软件Airpak对几种不同朝向及开口形式进行了模拟,综合分析实测及模拟结果后提出适合成都地区古镇建筑热环境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闽南沿海地区在春冬交替会出现“回南天”这一特殊的高湿气候特征,导致室内较长时间处于高湿的环境。为了了解闽南地区农村民居“回南天”时室内热湿环境情况,选取典型现代砖混民居与传统石构民居进行调研,并对其室内热环境进行测试、分析与对比。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发现闽南地区“回南天”时期,相比砖混民居,石构民居室内温湿度波动幅度较小,且室内相对湿度较低,可维持相对稳定的室内热湿环境,具有更高的气候适宜性。对于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进行评价时,使用室内相对湿度对“回南天”室内热湿环境进行评价较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APMV)更为合适。最后通过室内环境模拟软件模拟砖混民居开窗时间段对室内相对湿度的影响,发现在下午开启窗户,室内湿环境较其他时间段更优。  相似文献   

11.
《安徽建筑》2020,(2):164-165
为了研究山西地区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文章选取山西地区(晋城市西李门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古民居和新建砖混民居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等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对比,指出新建砖混民居的室内温度要高于传统古民居,但两者室内温度均低于国家规范要求;数据还表明,传统古民居的保温性能强于新建民居。测试结果为该地区室内热环境的改善和新民居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为传统村落民居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浙中山区典型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夏季室内热环境和部分室外气象参数进行现场实测和调研。本文利用PMV模型、PMV with Elevated Air Speed模型、适应性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MV风速修正模型与调研结果吻合得较好。研究结果显示,室内风速与△SET*之间具有对数关系。在偏热环境下,人们对于室内风速范围的接受度大于0.2m/s。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陇东平凉、庆阳两个地区典型窑洞、砖木建筑典型夏日室内热环境及院落微环境温度的测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影响夏日室内热舒适的主要因素是室外空气温度;房间围护结构均对人体形成冷辐射,有利于夏季人体舒适;院落微环境中四周围墙(建筑外墙)及地面11:00~16:00对人体形成热辐射,不利于人体舒适,应加强院落绿化种植等措施,减小四周围墙(建筑外墙)及地面的表面温度。  相似文献   

14.
拉萨地区民居是在高原寒冷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新式民居已逐步开始替代传统民居,其围护结构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有较大差异,与传统民居相比,新式民居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室内热环境方面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拉萨赤角林村传统民居和新式民居进行了冬季室内热环境参数实测和计算机模拟,比较了2类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了新式民居室内热环境的变化与特点,为该地区民居室内热环境的改善和对比研究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拉萨地区出现了两种民居建筑并存的状况,即以石材或以加气混凝土砌块这两种典型材料为主建造的民居建筑.为比较研究两种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优劣,改善当地建筑室内热环境并节约建筑能耗,本文通过建筑调查与测绘、冬季热环境测试等方法,对近期建造的石材民居与目前大量建造的加气混凝土民居进行对比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采取...  相似文献   

16.
西递徽州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递典型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冬季对其进行了太阳辐射强度、温湿度、风速及黑球温度等室内热环境参数的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传统民居保温防寒效果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依据Fange建立的热舒适模型进行分析,室内热环境不满意率高达71%以上,热舒适度低。为此,对传统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传统民居的发展和改善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以体育馆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体育馆各场地的热舒适度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辐射温度计算出影响室内热舒适度的各个因素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因子。针对的影响因子大小不同,提出对体育馆室内各场地热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重庆建筑》2014,(10):F0003-F0003
正~~  相似文献   

19.
饶永  曲飞  程浩然 《安徽建筑》2013,(3):196-198
传统民居由于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修复费用无法解决等原因,现有民居室内热环境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室内热舒适度的要求。文章对江苏宜兴丁蜀古南街民居室内热环境进行实地测试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信阳光山县黄涂湾村龚冲王光复宅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其夏季和冬季典型日室内热环境的实测、模拟及分析得出豫南山地传统砖木民居室内热环境现状,以此为基础从建筑空间布局、窗墙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室内通风等方面提出被动式优化策略,并模拟验证优化设计策略效果,对豫南传统砖木民居改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