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间接蒸发冷却用于空调新风预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吉仕福  余霞  王文 《暖通空调》2006,36(4):97-99
从温差换热驱动势和吸湿驱动势出发,分析了间接蒸发冷却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了新风进口温度、排风进口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新风进出口温差和换热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热电热泵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住宅用热电热管式新风换气机,并对热电新风换气机的性能进行初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新风换气机的最佳工作电压为5V,在该电压工作时新风换气机制冷系数在2.3以上,制热系数在3.1以上。  相似文献   

3.
新风换气机可以降低现代建筑室内空气污染,改善工作,生活环境,降低新风能耗.通过分析新型换气装置--新风换气机的机理和使用特点,尤其对居住建筑而言,加强户用新风换气机的研发推广,对建筑节能的执行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热交换器入口段结构关系到芯体迎风面的气流分布,对全热交换器性能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全热交换器性能,针对一种常见的垂直交叉流板翘式全热交换器,将入口气流垂直于芯体改为入口气流平行于芯体,并在流道内设置导流片,通过实验对导流片的数量和角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原结构,改变入口气流方向,在低风量下换热效率有所提高;在流道内设置导流片,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增加导流片数量以及增加导流片角度,都会再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含导流挡板的膜片式换热器换热特性进行研究。采用Fluent软件研究新风进风温度和速度对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传热速率等影响。研究表明换热效率仅与新风进风速度有关。进风速度是换热器的传热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文研究条件下,速度从0.8 m/s增加到2 m/s,换热效率下降22.5%。新风进风温度为38℃,速度为2 m/s时,每层通道的传热速率达到15.6 W。新风进风温度为30℃,速度为0.8 m/s时,每层通道的传热速率仅为4.3 W。研究表明,新风气流通过换热器后速度越大压降越大,新风进风速度为0.85 m/s时,换热效率可达81%,因此,适当降低新风进风速度,可获得更好的热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6.
全面论述了多联机系统中各种新风处理方式的特点,节能要求重点对新风换气机用于多联机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新风换气机应用于多联机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风供应方式,并对新风换气机此种新风供应方式的冬季加湿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晓海  刘振华 《山西建筑》2008,34(13):214-215
简要分析了新风换气机对现代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的改善及对居住环境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同时详细分析了新型换气装置——新风换气机的使用,对建筑节能的推广执行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板式叉流气-气换热器的显热效率,本文根据厂家新风换气机实物原型,提出三种模型结构方案.通过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分别模拟出夏季工况下三个方案的送风面和排风面的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根据模拟结果得出最优方案,即在送风面阻力较小情况下,不仅送入的温度低,而且风口气流均匀.模拟结果为换气机的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论述了VRV系统中各种新风处理方式的特点,重点对新风换气机用于VRV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新风换气机应用于VRV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风供应方式,并对此种新风供应方式的冬季加湿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风换气机的热交换效率是评判新风换气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价产品在各地区的适用性、经济性。但目前,项目设计者在全年的回收能量计算中,往往以产品国家标准GB/T 21087—2007《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中的标准工况下的换热效率为计算依据,与实际使用中的工况、换热效率存在较大偏差。本文搭建试验环境舱,模拟几个典型城市的冬季非标准工况,讨论1台新风机在非标准工况下的全热交换效率及热回收能量的计算。试验数据表明,在寒冷地区(北京)冬季室外湿度较小,室内外空气焓差较大,各非标准工况下的全热交换效率与标准工况下的效率经过不等风量修正后较为一致;而在夏热冬暖(厦门)和夏热冬冷(南京)高湿度地区,不同工况下的全热交换效率与标准工况效率差别较大。因此,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新风换气机选型需要依赖产品在不同工况下的热交换数据,才可得出真实的节能量、经济效益结论。  相似文献   

11.
回收建筑排风余热处理新风是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本文总结了各种形式的新风换气机的换热器形式,分析了各种新风换气机换热器的原理和特点,为建筑新风换气机设计和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外一种新型全热式新排风热回收空气处理装置,分析了其通过架设于热力循环两端上的换热器进行新排风热源间的间接换热回收实际效果,及其在国内气候特点下的可移植性,并且提供了一种将换热器与轴流风机叶轮集成的紧凑化设计思路。与传统新风换气机相比,该设计具有焓差利用率高、系统能效高以及适用季节长等特点;通过添加简单的运行控制策略,对换热器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实现新排风的全热回收运行。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采用数码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对新风系统采用的新风换气机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新风换气机在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和良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双源(双工道)"概念,分析了双源换热器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肋片式双源(双工道)换热器,研究了该换热器的加工工艺、性能参数、最大效率的复合换热温差及换热效率,实现了双源在双工道中的复合利用。对双源热泵机组在各种工况、不同运行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有效实验数据得出:在有效温差范围内,新型肋片式双源(双工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可高达85%。  相似文献   

15.
新风能耗要占夏季空调负荷的20%~40%,新风回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风换气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针对北京夏季新风负荷的特点,对市场上流行的新风换气机进行能耗回收分析,得出夏季工况显热通风换气机回收效率极低,全热通风换气机能减少一半的负荷.  相似文献   

16.
中央空调排风系统冷量回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横流板式间接蒸发热回收器的热质传递过程,并建立横流板式间接蒸发热回收器的换热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容积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了新风、排风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温度分布。采用ε-NTU方法对横流板式间接蒸发热回收器的换热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芯体作为全热交换器热质交换的关键构件,其迎风面的气流分布对换热效率有重要影响。针对一种垂直交叉流板翘式全热交换器,通过实验说明芯体迎风面气流分布的不均匀性,并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不同风量下的芯体迎风面的气流分布以及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芯体迎风面的气流速度分布不均匀,且不均匀性随着风量的增大而增强;不均匀系数越大,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适用于20m~2以下无新风系统房间的单通道双向换气热回收装置,用于改善居民住宅的室内空气品质。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装置的换热特性,优选出温度效率较高和换热量较大的多孔热回收芯体,分析了该装置的最优吸排气比。结果表明:冬季工况下,热回收装置的吸排气比应保持在1.5左右;夏季工况下,热回收装置的吸排气比应保持在0.5~0.8之间。  相似文献   

19.
通道轮式新风换气机在严寒地区冬季运行时,其室外排风侧结霜是影响其应用和发展的主要问题。文中通过对霜形成机理的分析,建立了通道轮式新风换气机的核心部件通道轮式换热器的结霜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室内排风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室外新风温度对结霜的影响,得到了结霜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膜式全热换热器换热效率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一种有机超滤膜设计制作了两种新型膜式全热换热器,通过实验分析了迎面风速、温湿度以及通道长度对换热器换热效率及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迎面风速的减小、温湿度的增大及通风通道长度的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通风阻力随着通道长度及风速的增加而增大。这一系列的研究结果为全热换热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