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辫状河流沉积油藏中一区Ng5—6单元,受砂体发育形态和砂体非均质性的影响,平面矛盾和层问矛盾比较突出,水驱开发后期,虽然采出程度仅为39.2%,但是10%油井含水高达98%以上,挖潜难度较大。探讨了该单元在水驱和聚合物驱期间所表现的动态特征和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注聚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注采调整技术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合理地采取一些注采调整方法可以促使辫状河流沉积油藏中一区Ng5—6单元等二类注聚单元见效并达到较好的注聚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
孤岛地区馆陶组河流沉积地层的高分辨层序地层样式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对孤岛地区上第三系馆陶组河流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垂向演化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分析并建立了该区馆陶组河流沉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型。认为孤岛地区馆陶组河流沉积层序总体上是一个完整向上变细的正旋回序列 ,且其演化是脉冲式的 ,其中馆 33、馆 35、馆 42 、馆 44 、馆 53、馆 63砂体厚度大 ,分布面积广 ,是本区最好的一类油层 ;基底沉降速率与沉积物沉积速率或供给速率的平衡关系是控制砂体空间展布的根本原因 ;馆陶组地层对应 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三级 ) ,即馆上段和馆下段 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四级 ) ,即下部 (馆 7、馆 8)、中下部 (馆5、馆 6)、中上部 (馆 3、馆 4)和上部 (馆 1 2 ) ;短期旋回基本上与油砂体规模的地层单元相当 ,可用于解释油砂体的叠加和迁移。图 3参 2 (刘建民摘 )  相似文献   

3.
利用层序之间的关系 ,为基于地震道反演提供初始地质模型 ,而基于地震道反演的稀疏脉冲反演又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层序划分及反演数据体的基础上 ,利用油藏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手段 ,对BZ2 6 - 2油气田馆陶组 7个油组主要含油砂体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有 :(1)馆陶组可划分为 4个旋回 ,旋回 1为辫状河沉积旋回 ,旋回 2为曲流河沉积旋回 ,旋回 3为曲流河沉积夹辫状河沉积旋回 ,旋回 4为辫状河沉积夹曲流河沉积旋回 ;整体上反映了馆陶期河流沉积时 ,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其所临湖泊扩大的湖进过程。 (2 )将原馆 油组新划分为 2个油组 ,即馆 和馆 油组 ,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分别为 - 2 2 79.8m、- 2 2 83m)。 (3)馆 油组顶部泥岩为泛滥平原沉积 ,该套泥岩在油区南部由于河道多次切割而分布范围有限 ,但在 BZ2 6 - 2 - 1和 BZ2 6 - 2 - 3井区分布较稳定 ,可作为局部盖层。馆 和馆 油组不连通。 (4)主力油组馆 油组含油砂体为本区最初的曲流河沉积砂体 ,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 ;而馆 油组含油砂体为辫状河沉积砂体 ,分布广且厚度稳定。  相似文献   

4.
应用反演技术研究BZ26—2油气田馆陶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层序之间的关系.为基于地震道反演提供初始地质模型,而基于地震道反演的稀疏脉冲反演又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层序划分及反演数据体的基础上.利用油藏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手段.对BZ26—2油气田馆陶组7个油组主要含油砂体进行了分析。主要认识有:(1)馆陶组可划分为4个旋回,旋回1为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2为曲流河沉积旋回,旋回3为曲流河沉积夹辫状河沉积旋回,旋回4为辫状河沉积夹曲流河沉积旋回;整体上反映了馆陶期河流沉积时.容纳空间逐渐增大、其所临湖泊扩大的湖进过程。(2)将原馆IV油组新划分为2个油组.即馆IV和馆V油组.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分别为-2279.8M、-2283m)。(3)馆V油组顶部泥岩为泛滥平原沉积,该套泥岩在油区南部由于河道多次切割而分布范围有限.但在B226—2—1和B226—2—3井区分布较稳定,可作为局部盖层。馆IV和馆V油组不连通。(4)主力油组馆IV油组合油砂体为本区最初的曲流河沉积砂体,分布较广但厚度变化较大,而馆油组含油砂体为辫状河沉积砂体,分布广且厚度稳定。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层序地层分析,将延长组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22个中期旋回。在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沉积体系及其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区发育北东、南西2大物源体系,其中北东物源(强势物源),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富县—旬邑—宜君地区的沉积,发育2~3支分流河道砂体;南西物源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提供了陇东地区和镇泾地区沉积,发育4~5支分支河道砂体,纵向上具有良好的继承性。西南部砂体主要发育于长8油层组,东北部砂体主要发育于长6、长2+3油层组,东南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低幅度构造的组合区成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6.
储层的微相砂体类型、几何规模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分析地下油水运动规律和调整注采关系的基础.利用密闭取心、密井网等资料,精细剖析了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沉积微相及其分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体、前缘浊积体、水下溢岸砂体等5种微相砂体).同时分析了各小层的砂体组合、前缘相位置、三维连通性、骨架砂体与非骨架砂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小层为单位划分出4类相结构模式:透镜拼合型、透镜连接型、席状互层型、薄层孤立型.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Nm 下Ⅰ3小层)为多期叠置而成的河道砂体,精细解剖砂体的叠置特征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该小层多期河道沉积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期次砂体沉积微相特征、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小层河道砂体可划分为切叠河道型、叠置河道型、单一河道型3种主要叠置类型。由实验井组示踪剂追踪结果可知,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低于同一期次砂体的推进速度,而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也存在差异。示踪剂跟踪实验证实,对于多期河道叠置砂体而言,叠置类型、单一砂体微相特征及夹层分布共同影响了开发效果。当注采层位分布于不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首先取决于砂体的叠置类型及夹层分布;而当注采层位分布于相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主要取决于沉积微相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程丽辉 《录井工程》2010,21(4):65-69
大型复合砂体在平面上、垂向上切叠十分严重,表现为大面积分布或宽带状分布的厚层砂体,在岩心上表现为块状厚层砂岩,在测井曲线上呈厚层箱型特征。由于厚层砂体内部标志层界限不明显,横向对比十分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以厚油层普遍发育的萨尔图油田南部X开发区块葡Ⅰ段1至4号层为例,在充分研究、认识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基础上,运用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按成因单砂体类型及特征,提出等比例厚度对比和旋回对比两种方法,对该区葡Ⅰ段1至4层进行精细对比,解决了大型复合砂体各沉积单元界限难以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濮城油田东区开发层系主力油层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显示,2油组的1~10小层和3油组的1~4小层为曲流河沉积。3油组的5~8小层为辫状河沉积,9~11小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成因环境分析表明,曲流河砂体由点砂坝、废弃河道砂体、冲积扇和天然堤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叠置和交错形成。辫状河砂体有河道砂、心滩坝、河漫滩、三角洲前缘砂体有河口坝、远砂坝、滑塌水道沉积及前源席状砂。  相似文献   

10.
1 开发现状胜利油田馆 5 - 6单元从 2 0 0 0年 9月 18号开始投注聚 ,分两批实施。截止 2 0 0 0年 12月共投注 5个注聚配液站 ,涉及注聚井 6 1口 ,到 2 0 0 1年 8月转入第二段塞。从完成情况来看 ,目前注聚已经有 2 2个月的时间 ,干粉用量为 6 86 2t,截止 2 0 0 2年 6月份馆 5 - 6注聚区含水一直居高不下 ,仍保持在 95 %左右 ,效果极不明显。由于在注聚水井实施提水的前提下加大油井提液以放大生产压差 ,目前开发形式有所好转。2 影响注聚效果的因素分析( 1)井距。从井距上来看 ,Ng5 - 6的井距远远大于Ng3、Ng4的井距。Ng3、Ng4…  相似文献   

11.
该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储量计算参数细化、优化;②地质储量精细计算;③油层储量计算;④储量计算参数细化后的原始数据库处理系统;⑤基于沉积规律的不同类型砂体、油层组、砂岩组、小层、沉积单元地质储量分布规律:⑥井控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取得的成果有:①储量计算原始数据库处理系统可以处理任意沉积单元或所有沉积单元,  相似文献   

12.
孤岛油田中一区Ng4单元自1997年1月投入注聚开发后,注聚前期就有部分井见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大部分井未见效,为了保证注聚效果,对不见效的井进行了培育,使注聚见效率达到了87.1%,提高了最终采收率。同时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培育注聚见效井的方法,力求给正在注聚的单元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测井相定量识别技术,在快速、高效识别单井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林樊家油田LZ9块馆陶组进行覆盖全区的连井沉积微相对比,结合古地貌、地震属性以及油水关系平面分布特征,多参数耦合分析,精细刻画馆陶组4砂组6(Ng46)小层沉积微相砂体边界。结果表明:LZ9块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发育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微相。Ng46小层发育NW—SE向河道,河道砂体全区广泛发育,呈条带状展布,延伸远(3~5 km),宽度大(>600 m);天然堤呈窄条带状或豆荚状发育于河道两侧,呈断续分布,宽度一般小于100 m;河道砂体连通性较好,注采收效大;天然堤储层横向连通性差,注采收效低。  相似文献   

14.
马厂油田沙三中砂体展布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质统计学理论及有关的三维空间插值技术对马厂油田的砂体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结果表明,马厂油田沙三中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即支流间湾)以及前三角洲沉积微相沉积、砂体规模小,平面上连片性差,构造破碎,断块多而小。在24个小层中,有18个小层具有剩余油和挖潜的可能,其中7个小层的挖潜能力较大,5个小层的挖潜能力中等,纵向上3、4小层是该油田剩余油的主要分布层位。水下分流河道是剩余油分布主要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15.
孤岛油田西区Ng4-6注聚单元于1998年3月份投入注聚,该单元为一套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粉细砂岩油藏,油层胶结疏松,成岩性差,胶结类型以孔隙一接触式胶结为主。108队在该注聚单元共有4口油井,分别为GDX4-8,GDX4-9,GDX4N9,GDX4-10。自1999年2月,这4口油井开始见效,含水开始大幅度下降,采油量成倍增加,同时也带来了这4口油井的频繁躺井。1999年,该4口井共计躺井12井次,油井平均免修期只有120d,耗费了大量的作业维护费用,严重了我队的成本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前Ⅲ层系含水上升快,平面上油井见效差异大,需要改变目前以层段、小层为单元的注水开发模式,进行油砂体研究,细化油砂体潜力,开展以单砂体为单元的注采井网完善工作。III层系有224个油砂体,从储量和面积进行综合评价,将油砂体划分为四类,具有"数量多、面积小、储量小"特点;油砂体采出程度不均,尤其是一类和二类油砂体采出程度较低,剩余油砂体储量79.86万吨,占总剩余储量的81.61%,为下步重点挖潜方向;油砂体平面注水推进受到沉积微相影响,高含水油井多分布在优势沉积微相区域;评价优选出潜力油砂体29个,因"砂"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为以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的注采井网完善打下基础,保证Ⅲ层系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采用现代沉积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陇东地区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的宏观和微观沉积构造特征,认为由长8、经过长7—长6、到长3、长2发育三种不同的沉积亚环境和相带:长8油层组沉积于湖泊—三角洲相复合沉积环境,受到湖泊能量和河流能量此消彼涨的综合作用,形成非典型性三角洲沉积砂体,从湖岸到湖心砂体粒度、物性等分带性显著,通过长8油层组沉积特征研究建立起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的典型代表;长7、长6具有较典型的深水浊积岩沉积特征;而长3、长2沉积特征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18.
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E1f2)储层沉积微相繁杂多样,分布规律复杂,导致储层参数变化快,规律难于把握。针对此问题,研究提出按沉积微相分类讨论储层参数分布规律的方法。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第3亚段(E1f23)1—7小层沉积微相和砂体厚度的变化与展布特征不同,导致储层参数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发育较多原生补给水道沉积的1—4小层比发育较多改造补给水道沉积的5—7小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均要高。对研究区内发育的滨湖砂坝、滨湖砂滩、原生补给水道和改造补给水道微相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滨湖砂坝和滨湖砂滩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相对稳定,渗透率呈较明显的复合韵律分布模式;原生补给水道渗透率多呈正韵律分布模式;而改造补给水道渗透率多呈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分布模式。储层物性平面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原生补给水道和砂坝沉积区,低值区则分布于改造补给水道和砂滩等沉积区。  相似文献   

19.
大庆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为主,河流同期平面上具有多变性、垂向上多期河道相互切叠,等时对比存在困难。采用"重点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标准层﹑参照层借鉴对比—平面井网对比"这一方法,对研究区301口开发井进行了精细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和沉积微相的研究,精细刻画了各沉积时间单元砂体空间分布规律,为剩余油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34,自引:22,他引:12  
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