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洛阳瀍东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是动态条垛式堆肥工艺的示范项目,介绍了项目概况、工艺流程、工艺设计(物料衡算、工艺参数、主要设备等),总结了项目设计特点,并分析了项目运行效果,最后得到结论:动态条垛式堆肥工艺是稳定可靠的好氧堆肥工艺,设计与运行方便灵活;自然晾晒可以满足好氧堆肥前处理要求,是较经济的污泥减量手段;臭气污染问题是制约动态条垛式堆肥工艺应用的关键,大比例的辅料添加和大面积的绿化隔离有可能使这一问题有效缓解,若采用传统除臭系统将付出巨大代价,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2.
唐山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是首次采用双层隧道式发酵仓的污泥堆肥项目,介绍了项目概况、工艺流程、工艺设计(物料衡算、单体工艺参数、主要设备等),总结了项目设计特点,并分析了项目运行效果。相对于国外先进技术,SACT技术具有以下四方面技术突破:①仓型的突破。天轨行走隧道仓型使得好氧堆肥发酵仓可以经济地实现双层乃至多层,成倍地节省了占地,压缩自由空间,降低动力消耗。②核心设备的突破。F5.110翻堆机是目前已投入运行的电机驱动装机功率最大的污泥专用翻堆机,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③成套系统的突破。与多层系统匹配需要解决自动布料、自动出料、物料垂直输送、配混料、维修维护、安装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整个机械化多层堆肥系统是一个基于现有成熟技术的复杂成套优化系统。④设计理念的突破。MCCD(建筑-机械协同设计)理念的引入,为需要依赖机械化进行物流输送的污泥堆肥项目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废弃物与沥浸污泥的好氧堆肥效果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沥浸污泥为原料,开展了污泥堆肥配方研究;同时结合某污水厂污泥处理案例,比较分析了不同污泥处理工艺的成本与效益,以探讨沥浸污泥堆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根据来源广泛、发酵效果较好、适宜本地的原则,沥浸污泥堆肥原料的最佳配方为污泥∶蘑菇渣=4∶1(质量比),其次是污泥∶鸡粪∶草炭=2∶1∶1(质量比);沥浸污泥静态好氧堆肥的产品为有机肥,其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生物沥浸干化+条垛静态好氧发酵"工艺处理某污水厂污泥,与现有的"污泥脱水+槽式好氧发酵"工艺相比,可使占地减少一半,并且投资少、处理成本低、产值高、处理过程对环境友好,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介绍长乐市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堆肥工程采用的半开放式翻堆机好氧堆肥工艺。着重探讨污泥处置和除臭的工艺选择、好氧堆肥翻堆设备的选择和工艺流程,以及工艺设计、厂房结构、车间布局及主要工艺设备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智能控制生物干化工艺处理城市污泥,对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的脱水情况及电耗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生物干化、热干化和太阳能干化3种工艺中污泥脱水的能耗。结果表明,污泥生物干化工艺的各阶段中,高温期和二次升温期是水分脱除的主要阶段,升温期和高温期是脱水效率的峰值期。污泥生物干化工艺脱水的能耗约为178.12 k J/kg水,约是热干化工艺脱水能耗的5%~6%,是太阳能干化的1.7~2.0倍。  相似文献   

6.
对于污泥好氧发酵工艺,从耗电、燃料燃烧和直接碳排放角度,重点比较了智能控制发酵、强制通风静态发酵、机械翻堆发酵等3种工艺类型的发酵过程和除臭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智能控制发酵工艺的碳排放系数最低,分别为机械翻堆发酵工艺和强制通风静态发酵工艺的40%和47%,是一种具有显著碳减排效果的污泥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7.
采用智能控制高温好氧生物发酵工艺处理城市污泥,就发酵过程中匀翻对堆体温度和脱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原位测定并比较了发酵堆体匀翻前后的温度、风速、水汽通量和蒸发量.结果表明,匀翻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但对堆体脱水的影响不大.因此在污泥好氧生物发酵过程中,匀翻不宜过早过频,应以强制通风为主、匀翻为辅.  相似文献   

8.
将市政脱水污泥(含水率约为80%)与食用菌产业废料(蘑菇土)混合搅拌,采用好氧发酵槽进行快速生物干化处理,可充分利用污泥中的有机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应用结果表明:具有良好透气性的污泥堆料在6~9 h内快速升温至55℃。通过调整曝气模式和发酵温度,堆料维持在50~55℃的时间超过5 d,且中心温度最高可达80℃以上;堆料含水率降至40%以下所需时间仅为7~10 d,且全程无需进行翻堆操作。经过上述处理后,污泥干化产品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 248—2007)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污泥干化工艺系统,系统由湿污泥料仓、桨式干燥机、卸料螺旋输送机、冷却螺旋输送机、打包系统、冷凝系统组成。通过 Profibus-DP 总线,将各子系统串联,结合HMI、上位机来对污泥干化系统智能化控制。作为污泥处理样板工程,实际应用效果佳。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中水热泵在市政污泥干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太阳能-中水热泵污泥干化系统(SHP)的工艺流程及调试运行情况,并对翻抛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了优化,提出了一套实现污泥高效干化的最佳工艺操作模式。SHP系统与室外环境相比,空气温度和地面温度分别高出9.7℃和19.6℃;污泥干化2~3 d,出泥含水率达34.5%~45.8%;处理成本仅为50.3元/m3。针对冬季污泥干化速率相对较慢的问题,实施了投加部分出料进行强化的措施,提高了污泥干化速率。  相似文献   

11.
抗滑桩加固黏性土坡变形规律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工离心机及专用振动台,进行了静动力加载条件下抗滑桩加固黏性土坡的离心模型试验。测量了试验过程中边坡的位移场和加速度响应的变化过程以及抗滑桩的位移和应变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地震过程中土坡的加速度响应自下而上逐渐增大,震后残余变形的水平分量最值相比震前向坡上部移动。静动力加载过程中,抗滑桩内侧土体存在一个面,其内外两侧的土体位移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位移变化规律,从而可以将抗滑桩加固土坡划分成4个分别具有不同变形特性的区域;同一高程处桩的水平位移大于内侧土体而小于外侧土体;抗滑桩与土发生较复杂的相互作用,并使得土坡的变形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2.
李安勇  张浩 《建筑科学》2007,23(11):50-52,49
对静压PHC管桩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引孔新工艺与常规工艺进行了静载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工艺压桩工效高,确保桩身质量,减少侧挤且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大大提高,进一步的高应变测试分析指出承载力提高的原因是桩侧极限阻力的提高。新工艺在工程的成功应用说明这种工艺技术可行,节约费用,是高层建筑桩基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工艺。  相似文献   

13.
Problem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ettlements of conical-pile foundations are examined. Basic data are presented for the field and model testing of piles and foundations under a static vertical load, and methods employed to analyze strip and group foundations formed from conical pile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4.
用锚杆桩加固条基不均匀沉降的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福大幼儿园基础不均匀下沉引起上部结构裂缝 ,后用锚杆静压桩加固 ,得到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15.
对常德市钻孔灌注桩,利用高应变动测与静载荷试验相结合检测承载力,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在本地区推广应用高应变动测新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吴跃峰 《土工基础》2005,19(5):78-79
喷粉桩加固软土技术主要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以及能成桩的杂填土。广泛应用于地基加固,桩基础,深基坑支护等方面。喷粉桩桩机的体型小,操作方便,取材容易,施工速度快,能完成狭小空间的地基处理,因此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就本人在工程实践中的体会对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郑州机场至郑州南站连接线部分工程通过采用全套管拔除柱排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成功拔除与老郑机城际铁路重合的钻孔灌注桩数十根,本文通过对全套管拔除柱排式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的研究提高了拔桩的速度和质量,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浅谈预制混凝土桩静压施工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维杰 《山西建筑》2007,33(34):236-237
根据国家有关规范,结合实际工程,总结了静压桩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静压桩施工的要求、工艺流程做了介绍,并对静压预制桩基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做一分析探讨,以满足预制混凝土桩静压施工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边坡中抗滑桩的加固效果时,应该重视混凝土抗滑桩不同条件下破坏规律的研究。采用研制的微混凝土抗滑模型桩,通过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两种情况下的破坏特点。一种情况是混凝土抗滑桩一侧静力开裂后受地震作用继续开裂至完全断桩,另一种情况是静力条件下稳定的边坡加固桩在地震作用下桩底发生开裂。根据试验观察以及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微混凝土抗滑桩在两种不同条件下开裂破坏过程中弯矩分布特点:静力开裂后在地震作用下桩底嵌固约束转化为活动铰约束,其弯矩始终呈抛物线形分布,只是其峰值随时间发生变化;静力条件下稳定的加固桩在地震作用下,其弯矩先有较大增加然后又由于桩底一侧开裂而下降较多,并且小于震前静态弯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有限长桩问题的解析解,推导出连续弹性体模型下基桩动、静刚度及静动刚度比的理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各有关参数对动刚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各种参数影响下动刚度与静刚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