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棉纱线国家标准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把纱线的强伸性能列为对纱线考核的主要物理性能指标,国家标准中规定以缕纱测试纱线的强力,缕纱强力测试虽然效率高,测试速度快,但由于缕纱拉伸时其中单圈纱的弱环先断裂,从而产生了相邻纱线间的相对滑移。同时,缕纱拉伸时纱线间相互摩擦力的产生,影响了测试的稳定性和正确性。因而缕纱测试方法不能正确地反映纱线的强伸性能,所测结果也就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197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通过单根纱线拉伸断裂强力测试方法。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以单纱  相似文献   

2.
纱线拉伸断裂性能是纱线的主要物理指标之一,也是当前国内反映纱线耐穿、耐用与考核的主要指标。我国现行单纱强度与断裂长度和缕纱强度与品质指标两种测试方法。前者用于毛及毛型化纤纱线,后者用于棉及棉型化纤纱线(国际上已全部采用单纱测试)。  相似文献   

3.
在缕纱强力机上测定纱线缕纱强力时,纱线在钩子上的平放宽度,各种纱号均有一定要求。各纺织厂同时期生产的纱线往往多至十几个品种,试验工在同一天测试各品种纱线缕纱强力并及时地测报出数据,工作相当紧张,而且  相似文献   

4.
纱线遥黑板/缕纱测长一体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纱线摇黑板/缕纱测长一体机,阐述了该仪器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该仪器兼有纱线摇黑 和缕纱 测和的两大功能,而且结构简单、紧凑,性能价格比高,可降低用户的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5.
羊绒/羊毛/涤纶复合纺及成纱拉伸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羊绒、羊毛和涤纶长丝在传统的环锭纺系统上进行三组分复合纺纱。通过改变三组分的喂入位置、喂入张力来获得不同结构和风格的纱线。试纺了不同捻度和混纺比的3种复合结构纱,即股线、包芯和包缠结构纱,分析了其拉伸性能。纺纱实验和测量结果表明:通过复合改善了羊绒纱的强度;纱线拉伸性能与混纺比、捻度、纱线结构之间存在相关;随着捻度的增加,3种结构复合纱的拉伸性能均符合经典临界捻度理论;复合纱的力学性能因结构不同而不同,股线结构纱拉伸性能最好,包芯结构纱次之,包缠结构纱拉伸性能则最差。  相似文献   

6.
通过传统电子封装技术制备的温度传感混合电子纱柔软性差,难以制成可穿戴设备用于人体健康检测。分别采用包缠与编织2种方法对可拉伸温度传感混合电子纱进行包覆,探讨包缠层数和编织角对传感区域直径和纱线伸长率的影响,并测试2种包覆传感纱的传感性能和循环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包缠层数对纱线伸长率的影响较大,随着包缠层数增加,纱线的伸长率减小;编织角对传感区域直径和纱线伸长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编织角减小,两者均减小;包覆及包覆方法均对传感纱的灵敏度无显著影响,但对响应时间有影响;循环拉伸对2种包覆传感纱的传感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纱线间距对编织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课题组建立了4组纱线间距的芳纶纤维橡胶基复合材料单胞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对沿经(纬)纱和纤维束交织2种拉伸方向的单胞模型进行拉伸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纱线间距的增加基体和增强相的等效应力逐渐增大,且沿经(纬)纱方向拉伸的等效应力小于纤维束交织方向;通过均质化理论计算出复合材料等效弹性常数,弹性模量随着纱线间距的增加逐渐减小,经(纬)纱方向计算的弹性模量平均高出纤维束交织方向21%。  相似文献   

8.
已经发布的我国新的单纱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试验国家标准,决定等效采用ISO2062一93标准,这将对我国的纱线试验,特别是试验仪器形式的大面积更新换代产生重大的影响。1983年以前,强力指标以采用缕纱强力为主,仪器为缕纱强力仪,其代表标准为GB403-78。80年代初,为了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纱线试验要求用能最直观反映纱线强度性能的单纱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来取代过去的缕纱强力试验。为此,1983年制定发布了GB3916-83标准《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的测定》。该标准参照采用了ISO2062-72标准。其后我国新制订和修订的纱线…  相似文献   

9.
花式纱线的强伸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试纱线的拉伸应力一应变曲线,对三种花式线的强伸性能进行了分析。结子线有两种断裂形式,纱线的强伸性能有较大差别;圈圈线的强伸性能主要由芯纱决定;氨纶包缠纱由氨纶提供弹性,由包缠在氨纶外侧的非弹性纱决定纱线的强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着重研究了Outlast粘胶纤维与Tencel纤维混纺时的成纱工艺和纱线性能,分析了混纺比对纱线拉伸断裂性能、摩擦性能、表面毛羽以及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结构差异性竹浆纤维纱线的性能和适用性,以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毛羽、捻度、耐磨性、条干均匀度等性能指标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3个主成分及综合主成分排名。通过对纱线性能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种结构竹浆纤维纱线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竹浆环锭纱适宜生产强力要求较高,但是外观效果要求较低的产品;紧密纱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赛络纱外观特征优良;新型竹浆纱线可用于设计具有一些独特风格特性的织物。  相似文献   

12.
木棉/棉混纺纱线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研究开发的新热点,转杯纱已经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在已有的条干、强伸性能研究基础上,测试分析了木棉/棉混纺转杯纱退捻现象及捻度变化与拉伸力学性能的关系,发现木棉/棉混纺纱的捻度随放置时间增长而变小,纱线的拉伸强力随捻系数增大,先增大而后降低,纱线捻系数480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纱线断裂伸长率随捻度增大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3.
《印染》2016,(9)
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聚乙烯醇溶液对碳纳米管纱线进行涂层处理。研究了碳纳米管原纱及其涂层纱线的外观、力学性能和导电性,并通过测试其拉伸状态下的电阻变化,探讨原纱和涂层纱线的应变传感性。结果表明,涂层纱线较原纱表面光洁,其中采用5%聚乙烯醇溶液的涂层碳纳米管纱线综合性能最好,断裂强度比原纱提高了30%,耐磨时间是原纱的两倍多,应变传感系数为3,比原纱提高了50%。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环锭纱的拉伸断裂状态,分析了捻度在环锭纱中的作用和在拉伸负荷下环锭纱中纤维的受力情况,认为作用于纤维上的力因捻度的存在而发生分解转化使纱线提高承受拉伸负荷的能力,从而提高纱线拉伸断裂强力。对临界捻度提出了以下解释:临界捻度是纱线所受拉伸负荷在纱线轴心纤维上的拉伸分力等于纤维拉伸断裂强力,同时表层纤维上的剪切分力等于纤维剪切强力时的捻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试不同结构及长度纱线的拉伸性能 ,分析不同试样长度对不同结构纱线强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皮尔斯公式的结论适用于环锭纺纱线、摩擦纺纱线、包缠纱线以及包芯纱 ,而不适用于结子线、圈圈线、网络纱和空气变形纱。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重点研究了轴向应变对集聚纱拉伸性能的影响。拉伸性能主要涉及断裂强度、断裂伸长和断裂功。选择不同的应变速率和纱线夹持长度,对9.7 tex集聚纱和非集聚纱进行拉伸测试,然后根据Meredith试验过程绘制不同应变速率和夹持长度条件下各自的负荷-伸长曲线,同时测量各曲线三个区域的斜率。测试结果表明:两种9.7 tex的纱线(集聚纱和非集聚纱)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断裂强度均增加,但当断裂伸长增加到一定程度,且在较高应变速率下,断裂强度有所下降;两种纱线随着夹持长度的增加,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均降低;两种纱线的斜率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均增加,但随着夹持长度的增加而下降。试验还发现,非集聚纱的斜率变化较大,而集聚纱的斜率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7.
对规格相同的PTT/毛和PET/毛混纺纱进行测试,对比分析PTT/毛混纺纱线的毛羽、拉伸性能、回弹性能及沸水收缩率。实验结果表明,PTT/毛混纺纱线毛羽较少,纱线拉伸模量低于PET/毛混纺纱,纱线拉伸断裂伸长率较高;PTT/毛混纺纱在定伸长5%条件下,弹性回复率达到96%,在定伸长15%的条件下弹性回复率达到87%,且急弹性回复率大于PET/毛混纺纱;PTT/毛混纺纱的沸水收缩率与PET/毛混纺纱的沸水收缩率相比差异不大,都具有良好的沸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涤/棉/丝三组分Sirofil复合纱的拉伸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立斌  杜梅  赵磊 《纺织学报》2007,28(6):45-47
 对涤/棉/丝三组分复合纱线的拉伸性能作了分析和研究。在小变形下建立了一个三元件模型来描述复合纱的拉伸情况,说明3根不同弹性模量的纱线复合后其拉伸弹性模量得到改善,介于三者之间;而在大变形下建立了一个四元件拉伸力学模型来描述复合纱的拉伸断裂情况,同时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其进行了验证,证明Sirofil复合纱的非线性黏弹特征可以采用多项式来描述,实验拉伸曲线与理论推导的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分别对棉/单芯涤纶长丝包芯纱与纯棉环锭纱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线密度的纱线,棉/单芯涤纶长丝包芯纱的拉伸性能、断裂强度和毛羽均高于纯棉环锭纱,耐磨性较纯棉环锭纱高。  相似文献   

20.
对羊毛纱线在拉伸加工中捻度与纱线拉伸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纱线的捻度与拉伸倍率有极重要的相关关系,这对超高支纱拉伸技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毛纱拉伸前后的纤维细度进行测试,发现纤维直径明显下降,试验证明,毛纱拉伸后变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羊毛的变细,并且随着捻度的增加,纱线的可拉伸比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