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真伪之问:何谓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一书主要是对于真正的城市遗产保护的一次探讨与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原真性的探讨。正如序言中所写,我国目前对于"历史建筑和城市遗迹要保护"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争议,但对"如何才是真正的保护"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城市遗产保护面临的3个基本问题: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样去保护?前两个问题已产生共识,然而第三个问题仍在争论当中,这也是这本书想要阐述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冯正功  陈婷 《江苏建筑》2021,(4):1-4,10
在大规模"现代化"过程中,古城的历史建筑与记忆景观正在消逝.置身拥有丰富历史文脉的古城中,如何处理现在与过去的关系?如何为未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这是城市更新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建筑学的执着追求.通过梳理总结以回龙窝为契机的系列设计实践与现代营造,文章探讨了再现重塑城市记忆、挖掘城市历史、链接城市架构的有机更新方式.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学活动也越来越注重"品质"。而这个品质的好坏和"大厨"——教师直接相关,这便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会烧这道菜,还要考虑如何烧得好吃,更高的要求是色香味俱全,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顾客"——学生愿意乃至喜欢吃这道菜,这同时也是我们基于"历史味道"构建品质课堂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3):183-195
<正>我有一个习惯,无论是对于历史上的思想家还是当代学者,我要问:他究竟提出了什么具有原创①性的观点或学说?他有哪些思想观点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以为这是判定其学术水准和历史地位的主要依据。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如果书中提出了原创性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又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启迪思想、廓清谬误、提升学术鉴别力和判断力,就会使我兴奋不已。高瑞泉的《平等观念史论略》②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他所提出的"观念史研究的‘观念之真’三层意蕴说"、"观念史‘古今之变’三种规律性现象说"、"超越‘同情之理解’的平等的眼光+批判的头  相似文献   

5.
每天四问     
《Planning》2022,(Z3)
<正>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作"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首先,我们每天应该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我们必须继续建立"健康堡垒"。  相似文献   

6.
话题     
无中不立郑孝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名城委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人的"尚中"观念很深。《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传统城市与建筑的空间整体是"无中不立"。就是说,必须有一根中枢脊椎纵向贯通城市这盘棋,才能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北京、苏州、平遥等老城都有中轴线。传统很深的中轴线是怎么来的?源自"天人合一"的理念。明清首都北京地上的中轴线是和天上的中轴线,象天法地对应着的,是神话之美。探索我国古城的和谐整体,不宜只局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3)
文章以《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为例,从课前精心设计预习,为"神入"历史起航;课中用心捕捉生成,为"神入"历史导航;课后潜心反思课堂,为"神入"历史再航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神入"历史的教学策略,以期让学生不仅爱历史,而且能够爱上历史课。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从1982年首批24个城市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称号至今,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公布了三批109个"名城";2003年,两部委又联合设立了"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制度,至2007年5月已有三批87个镇、72个村获得"历史文化名镇"、 "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陆续将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古村镇公布为相应级别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相似文献   

9.
陆地 《建筑遗产》2021,(1):78-87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界长期以来将遗产的历史价值视为"一个"价值,但遗产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意义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来源,即遗产的物质本体和外在于本体的关联性历史符号.这两种来源的兴衰一直左右着遗产保护范畴和处理方式的演变.自现代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诞生以来,两种来源间复杂的纠缠关系也是各种理论和做法争议的主因.面对最广泛的历史环境的保护需求和挑战,文章从历史认知、历史意义的来源和流向几个方面剖析了这"一个"历史价值,力图精确地说明各类遗产及其每个构成元素的历史价值的实质,期望能对防止理论认识混淆、理论与实践脱节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到2014年4月我的工龄已满40年了,回溯起来,除去知青"上山下乡"和上大学的时间,我在企业里已经工作了35个年头。也就是说,我的大半生是在企业中度过的,从车间技术员、工厂销售员到大型央企的董事长,企业中几乎每个台阶我都走过。这35年也恰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这些年企业的市场改革进程便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做企业,做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也有人问我国企领导人算不算企业家,为什么能长年在企业里坚守;还有人问我是怎样做成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