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Planning》2018,(1):28-34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其中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红色基因和政治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写照,更是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功能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及其背后历史的研究和解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好党史国史必修课,不断增强历史意识,努力学会历史思维,自觉培养历史眼光"的基本要求,是"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八一精神和黄埔精神一脉相承,它们是华夏儿女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既体现了各自特色:"精诚团结"是黄埔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敢于斗争是"八一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又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把"民族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黄埔精神和八一精神,与中国梦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些精神力量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特质和魅力,必然迸发出无穷的正能量,成为引领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八一南昌起义不仅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而且形成了伟大的八一精神。八一精神,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中形成的,其形成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八一精神的总结要有自己的特点和权威的理论依据。八一精神的内容很丰富有其深刻的内涵: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勇于创新的高贵品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的统一战线思想。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在运动中产生的五四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建军精神和建立新中国精神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红色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以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为代表的革命文物遗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革命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的优秀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嘉兴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结合嘉兴"重走一大路"系列实施项目,总结并提炼出红色文化对于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从红色文化资源角度,为嘉兴名城建设提出工作原则、思路、目标和实施机制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在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代表着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十分重要。作为革命老区,六安市独山镇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本文以独山镇为例,结合独山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提出传承红色文化和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5)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八一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典范——南昌起义之中,革命危难时不抛弃不放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决心和意志,以"为民奋斗"为目标,以"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为实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担当与作为。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鲜明坐标,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范本。其具有"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内涵特质,能够指引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指引人民军队铁心跟党走、坚定为人民服务,指引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胜利三大法宝,逐步从幼年走向成熟。因此,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循初心、践使命的思想引领。八一精神所具有的政治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宝贵财富,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结中国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
南昌起义中产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和红色经典文化之基。历史和现实证明,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政党品质于一身的八一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但由于种种因素,对同属红色文化范畴的八一精神研究和运用,却相对滞后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不仅与南昌起义和八一精神的历史地位、伟大意义和现实作用不相符合,而且极不利于科学把握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特别是对红色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全面、完整和深入地研究与运用。本文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与运用的核心前沿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纠正对八一精神的偏见与错误,阐述八一精神形成的科学解读、承继的战略意义、能量的释放路径和品牌的塑造环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党史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处于中国革命精神序列中的八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所蕴含的听党指挥、敢于斗争、为民奋斗和百折不饶的内涵充分彰显了党史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体系的丰富内容,是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一精神在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制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通过将八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的功能,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7):260-261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所围绕的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从前人的手中接过民族救亡的历史使命,为民族救亡奔走呼号,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因此在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苦辛险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道路上锤炼出了百折不挠、革故求变、团结包容的革命品格,这些精神既深深植根于刻苦耐劳、矢志不移、雄健刚烈的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之中,同时又赋予了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崭新的时代形态和时代内涵,因此,红色文化不仅是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塑造、赋意和积淀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更是对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的时代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鲍家声 《新建筑》2004,(1):12-13
作为《新建筑》创刊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的“城市院落住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在全国冬界人士及广大建筑院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业已圆满结束。此次竞赛由新建筑杂志社和武汉联合工程顾问咨诲有限公司联台举办.大赛得到全国著名期刊及网站等媒体的鼎力支持.它们是:世界建筑、时代建筑、建筑学报、华中建筑、A/U杂志社、建筑技术及设计、ABBS建筑论坛。本次大赛评审委员会由著名建筑教育家、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鲍家声教授.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新建筑杂志社主编袁培煌教授.武汉联合工程顾问咨询有限公司张振华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教授.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周恺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孙一民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保峰教授等7名专家组成。鲍家声教援担任评委会主席。本次竞赛,共收到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大学生参赛作品499件,经评审.共评出24件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佳作奖14名,因篇幅有限.本刊此次仅登出全部获奖作品,以及专家点评(一、二、三等奖)和评委会主席的评审报告。惜此机会.我们向大力支持此次竞赛的各界人士及高校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希望继续得到你们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伍江 《时代建筑》2012,(3):16-19
文章总结了同济建筑60年的精神,即注重理性务实,鼓励个性创新;注重历史文化,追求时代精神;注重学科内涵,推动专业拓展;注重社会实践,引领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13.
建筑设计的灵魂、真相、价值与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3月12~13日召开的BIAD2009年工作会上,党委书记、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所作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报告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纵论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下的"BIAD设计"品牌建设的思路,在其中有许多闪光的哲思。本刊以为其中最珍贵的更有关于我国建筑设计界、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如何做好品牌建设的卓越新见,这是极为难得的对行业颇具意义的新管理思想。这里不仅有他作为一名建筑师创作感悟的独特表达,更体现出一派崇高肃毅之气,因为它不仅追溯了中国建筑设计业的理性历程,还在叩问未来;它不仅仅是以BIAD设计机构为背景的发展主题解读,还用少有的观察视角检视了"建筑服务社会"核心理念之下的创作范式;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创意设计机制下的建筑文化自觉与新视野,同时在理清行业态势下提出了颇具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措施本刊摘录其中的关键点,希望它不仅仅对BIAD有益,也能为整个建筑设计界有所教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布正伟 《建筑创作》2007,(5):112-114
步入花甲之年后,我逐渐感到思维定势和思维老化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所以,除了结合自己主持的工程设计,去琢磨建筑创作中的具体问题之外,更长久的思考还是,作为新世纪的老建筑师,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进入可持续进取的心理状态?说到这儿,我自然就会想起十年前在翠微  相似文献   

15.
简单谈谈当下城市建设面临的美学难题当大家还没有意视到城市美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呼吁城市建设需要在功能之外注重美的建设。当大家都意识到城市美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则应更进一步提升研究城市美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要就城市美学问题提出的概念要务实,不能一窝蜂的进行口号式的呼吁和表面性的建设。我们到底对城市了解多少?城市的根性问题在哪里?城市文化的根源在哪里?对城市文化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是什么?城市的图式是什么、语言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城市的  相似文献   

16.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生态型、景观型、开放型"的原则指导下,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趋同的情况下,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场所精神"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5)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南昌城市精神提出至今,因宣传力度不够,并未达到广为人知、引导市民行为习惯的良好效果。八一精神是扎根南昌的革命传统精神,其民众知晓度和认同度均高于南昌城市精神。作为同属南昌城市文化范畴的两种精神,二者并不矛盾,且相互依托,交相辉映。南昌城市精神可以充分利用八一精神的美誉度来大力宣传自己,以扩大社会影响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路易斯·康的学校建筑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军 《华中建筑》2004,22(3):28-28
美国著名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在纪念路易斯·康的文章中写道:“他的多数建筑将久久存在。只要他的建筑还站立着,康将和他所爱的,也都爱着他的世人们直接谈话。最后,他的建筑也终有一天不复存在,人们还将因间接地汲取他的智慧而得益。”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1):43-44
在加速"两化"融合与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纷纷走向电子商务之路,但是,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能够充分把握电子商务发展特征与规律的企业,可能将在未来的电子商务竞争中获取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本文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概念模型,将企业家精神与物流服务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研究发现物流服务与企业家精神是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利用B2B平台上的电子商务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企业家精神与物流服务对于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但是,作用方向不同,即企业家精神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物流服务水平与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呈现U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