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洋河酒厂的地域环境、酿酒历史、制曲及人工老窖工艺、酿造及勾兑工艺等方面对"洋河蓝色经典"绵柔型质量风格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索,重点总结了"三多两长"的酿造及勾兑工艺(绵柔型白酒核心工艺)特点,阐明了绵柔型白酒酿造工艺的最新成果及绵柔型质量风格形成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洋河酒厂的地域环境、酿酒历史、制曲及人工老窖工艺、酿造及勾兑工艺等方面对"洋河蓝色经典"绵柔型质量风格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索,重点总结了"三多两长"的酿造及勾兑工艺(绵柔型白酒核心工艺)特点,阐明了绵柔型白酒酿造工艺的最新成果及绵柔型质量风格形成意义.  相似文献   

3.
洋河绵柔型白酒风格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国敢  陈诚 《酿酒》2009,36(5):21-23
绵柔型风格白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绵柔型白酒是与洋河特有的地理、气候、水质、土壤、制曲工艺、酿造工艺、勾兑技术等息息相关的,是洋河人的心血结晶。客观的分析了洋河绵柔型白酒风格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芝麻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在吸收了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白酒酿造精髓的基础上独创了新的酒体风格特点,该香型白酒香气幽雅、酒体丰满、风格独特。近年来,随着消费趋势的转变,绵柔型酒体受到市场的普遍青睐。本文以乾隆江南绵柔芝麻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绵柔型芝麻香独特的风味物质体系,分析了其形成的工艺基础,构建了绵柔型芝麻香白酒的酿造理论。  相似文献   

5.
《酿酒》2019,(6)
芝麻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在吸收了浓香型、清香型、酱香型白酒酿造精髓的基础上独创了新的酒体风格特点,该香型白酒香气幽雅、酒体丰满、风格独特。近年来,随着消费趋势的转变,绵柔型酒体受到市场的普遍青睐。以乾隆江南绵柔芝麻香型白酒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绵柔型芝麻香独特的风味物质体系,分析了其形成的工艺基础,构建了绵柔型芝麻香白酒的酿造理论。  相似文献   

6.
朱广生  陈翔  陈亦清  滕抗 《酿酒》2007,34(6):6-10
绵柔型白酒以其"高而不烈、低而不寡、绵长而尾净、丰满而协调和香气优雅怡人、入口绵甜柔和、饮中畅快淋漓、饮后轻松舒适"的独特风格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绵柔型白酒成因同水、土等自然环境、酿造微生物种群、独特的工艺条件以及精心勾兑有关.  相似文献   

7.
苏鲁豫皖四省的浓香型白酒绵柔淡雅风格已基本形成,低度、降度酒的质量保持国家名优酒水平,高度酒具有区域的地方风格,质量优秀.在全国居优势地位的芝麻香型白酒酿造队伍逐年扩大,产品风格典型,质量水平又有新提高.四省白酒行业形成4个发展亮点:①浓香型白酒绵柔淡雅风格的确定,产品优势基本形成;②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基本成熟,产品质量明显提高;③团结协作,和谐共赢,科学发展;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于2015年1月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对近10年来白酒行业优秀科技成果和中国白酒大师、中国白酒工艺大师、中国评酒大师进行了表彰。洋河股份公司再次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在行业冠领群芳:钟玉叶、朱广生、周新虎、王耀、钟雨、谢玉球、傅宏兵、陈翔、谢旭、汪应恒10位公司专家分别被授予"中国白酒大师""中国白酒工艺大师""中国评酒大师"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公司"绵柔型白酒酿造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复合菌种耦合发酵技术在绵柔型酒生产应用的  相似文献   

9.
晋育锋 《新食品》2009,(19):22-22
作为近几年来高速成长的典范,洋河蓝色经典在其品牌诉求传播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一家知名市场研究公司对消费者的调查结论却显示,大约72%多的消费者对于洋河蓝色经典,首先联想到的不是“男人的情怀”,而是“绵柔”.显然绵柔成了洋河的代名词。同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继洋河的“绵柔”后大量推出了柔和、淡雅等品质诉求概念,成了近两年来白酒行业的一道风景——新品必“柔”。  相似文献   

10.
宋河粮液风格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绍亮 《酿酒》2008,35(2):30-34
窖香幽雅舒适,味绵柔淡雅的风格特点是白酒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宋河粮液酒质量风格特点的保证,其技术关键是:①优越的地理环境。②独特的工艺。③贮存与老熟。④勾兑与调味。  相似文献   

11.
郑建新  李明 《酿酒》2009,36(6):28-30
在总结宣酒小窖酿造工艺,即小曲培菌糖化、大曲续糟、小窖发酵、双种香醅串蒸等典型工艺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宣酒既有大曲酒浓郁窖香,又有小曲酒的绵柔、醇和、甘甜,后味还略带酱香的典型风格。并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独特的"江南小窖"酿造工艺、悠久的"江南小窖"传统古法酿造历史、独特的曲药制作工艺、江南小窖及窖泥制作等几方面探讨了江南"小窖绵柔"风格特点成因。  相似文献   

12.
迟延刚  王士敏  张宗奇 《酿酒》2008,35(1):28-30
板城烧锅酒是承德乾隆醉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导产品,是北方浓香型白酒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适宜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酿酒微生物区系;以甘甜纯净的滦河之水,传统的中高温制曲及独特的酿酒工艺,科学的精心勾兑,构成具有“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爽口,谐调舒适,回味悠长”的典型风格。  相似文献   

13.
新型白酒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新型白酒忝为当前白酒市场的主要酒种,发展潜力很大。白酒成分组成的新理念含色谱骨架成分,白酒协调成分和复杂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白酒的香味和风格,使其有别于国外烈性酒。列举了新的钗调技术的特点,强调指出新型白酒的基础是固态发酵白酒,要以提高固态酒质量为中心,处理好酒质出出酒率的关系。简单释了新白酒生产有利的技术条件,只要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挥,新型白酒就能出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蒙山酿酒有限公司的地域环境、窖池历史及构造、酿造工艺与原料、勾调工艺等方面的分析.对蒙山老窖系列白酒独具的风格特点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黄新贵 《酿酒》2007,34(6):34-36
"塞外江南"伊犁河谷是中亚唯一的"湿岛",纯净的水质,独一无二的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地产的绿色五谷粮加上伊力特"三步法"窖泥的培养,窄长形发酵窖池,微机曲、地面曲的科学培养和合理配比使用及"一长一高六控制"酿酒操作工艺和符合伊力特实际的先进的品评、勾兑、酒体设计等工艺技术措施,有力保证了伊力特的高品质,酿造了神奇的"新疆第一酒"伊力特.  相似文献   

16.
皖北浓香型淡雅风格白酒在保持原浓香型白酒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其它香型的长处,把香融入味中,形成"淡中生味,雅中具香"的独特风格。成因与皖北南北过渡自然环境地域环境、多粮发酵、中低温制曲、独特的发酵工艺以及精心勾兑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系统开发主要针对目前江西章贡酒业公司基础酒气相色谱分析数据与基础酒库存情况,采用计算机技术对酒库进行数字化管理,将线性规划、目标规划、遗传算法等数学优化技术应用到白酒组合勾兑中,优化了白酒酿造工艺中的组合与调味过程。系统软件选用B/S网络结构,采用ASP+SQL Server开发,软件安装、使用、维护和升级方便。  相似文献   

18.
复粮芝麻香型白酒的生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锋国 《酿酒》2009,36(1):11-14
了解中国传统白酒的生产工艺内涵,把握不同香型工艺间的融合规律,对创新中国白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中国白酒生产,只有做好关键环节的控制,才能更好的获取我们需要的酒类代谢产物,促进产品风味和质量的提高。如何实现白酒的完美塑造呢?以复粮芝麻香型白酒为例:除生产过程中讲究原料的配比、多菌种强化与使用、高温堆积与发酵等环节外,勾兑调味过程非常关键,细化原酒分级、分型储酒、合理搭配、精心调味是塑造芝麻香完美品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大用曲量工艺与酱香型酒产质量、风格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利 《酿酒》2008,35(3):34-38
酱香高温大曲在酿酒中的作用是糖化、发酵、生香。而生香是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产生酱香的基础,是酱香的来源,也因此才有酱香型酒的大用曲量工艺。大用曲量的目的是保证酿酒生产的正常进行(糖化、发酵)和提高酒质(增加酱香型酒的主香成分以及多种复杂的香气成分)。生产正常和提高酒质两者是互为因果的:生产正常是提高酒质的前提,提高酒质必须生产正常。对于糖化力、发酵力都低的高温大曲,为保证酿酒生产的正常进行必然要加大用曲量,加大用曲量就必然带进大量香味物质,大量的香味物质又必然给酒的质量风格带来巨大影响,使酒的酱香风格更突出、典型性更强、酒质更好。  相似文献   

20.
形成酱香型酒风格质量的关键工艺是"四高两长,一大一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利 《酿酒》2007,34(3):24-35
文章通过对酱香型酿酒"四高两长、一大一多"工艺的剖析,探讨了酱香形成的原因.认为酿酒就是培养微生物获取代谢产物的过程.有什么样的微生物,就有什么样的代谢产物,有什么样的代谢产物就有什么样的香味物质,有什么样的香味物质就有什么样香型风格的酒.酿酒工艺只是培养微生物的手段,获取其代谢产物--酒与香味物质才是酿酒的目的.指出探讨酿酒工艺的目的是为了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