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因素,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文学翻译不仅要“达意”,而且要“移情”。从译者主体性、文化和比较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移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当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热点议题,如何走出去,翻译家的翻译活动是其关键。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从文本选择、读者中心和文化调适三个方面体现出译介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作用。谙熟中国文化的海外汉学家与优秀中国译者互为补充的译介模式是现阶段的理想选择;译者应根据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不同阶段以及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可接受程度合理调整译介模式。只有在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之间找到"支点"才能承担起中国文学"走出的"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3.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量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外。本文试图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阐述功能理论关于文学翻译的要素(解读文本,文本功能,文化距离和文本效果)及对应翻译策略。同时,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前者强调最大程度忠实原作,后者则侧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文章以《聊斋志异》的三个有影响力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对于包含大量文化因素的文学作品翻译来讲,"交际翻译"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话语信息的结构模式、文学翻译中文化意向的失落和歪曲等,从文化意象、语言风格等角度阐述了文学翻译的艰辛,说明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不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林纾不应作为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卫道士,他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家,尤其是林纾的翻译小说(下称"林译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现象,开西文东渐之风气,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译介了一批世界文学名著,促进了我国的文学创作;用比较活泼自由的文言翻译小说,推动了语言和文体的变革。林纾的翻译不仅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而且通过翻译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行者之一。更重要的是,林译小说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一大批作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能理论,结合文学翻译的文体特征,对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的两种中文翻译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提出了文学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力作,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受到了海内外众多读者青睐,先后被译成40余种语言。金介甫的英译本是《边城》首部单行本,对沈从文作品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切斯特曼的5种翻译伦理模式,分析金介甫译者伦理和翻译《边城》的目的及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深层动因,以期加深对翻译伦理的认知,更好地指导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实践,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文学术语是读者了解文学、分析研究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术语译名的不统一和不规范,势必为读者的理解带来困扰。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文学术语中文译名的翻译中所存的在的问题,并就其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博学多才,其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翻译并非王国维的主要涉猎范围,但王氏的翻译却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王国维将所译哲学与美学思想用于阐释传统文学作品,开创了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先河,促进了文学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