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从健康导向的视角观察西方风景园林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健康导向的视角追溯西方风景园林发展历程,依据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医疗模式和风景园林发展诉求,将其分为5个阶段:膜拜自然环境的生成期、关注心灵健康的转折期、探讨美学影响的沉寂期、追寻健康城市空间的发展期以及塑造积极生活方式的成熟期。由此可见,基于健康导向风景园林发展经历了从单极生理愉悦到生理、精神、社会互动和归属感的多维度探索,从消极被动治疗到积极主动预防,从注重康复的庭院花园到关注过程的城市公共空间这几个过程。追溯历史,希望能推动我国以健康为导向的风景园林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蒂。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3.
林莉 《福建建筑》2011,(12):15-18
在总结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历史演变过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演化受到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空间观念等的影响,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演化的功能适配性机制、价值导向机制、环境衍生机制和系统“一体化”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与结果。以期用以指导我国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和城市功能的高效运转...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健康城市战略背景下,以“城市系统健康”和“人健康”为核心的整体研究范式是健康城市规划的核心议题,预防、预测为主的主动式健康干预成为重要新趋向。为此,本文立足于城乡规划的干预-约束职能,关注城市空间环境对公共健康的主动式干预作用,提出健康城市主动式规划干预概念分析框架,从健康风险评估及优化、公共健康资源合理配置和健康生活方式引领3方面提出规划思路。旨在获取城市空间环境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最优效益,采取适应规避、合理分配和引导的规划思路实现超前干预,将对健康城市社会组织建构、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战略制定的思考转译为切实可操作的规划策略,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干预落地实效力。  相似文献   

5.
西方视角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景.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同.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6.
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健康和福祉作为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内涵随时代而改变,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英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共健康主题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其所处的社会与政治经济背景及卫生条件,将民众的健康诉求内涵归纳为六个阶段:预防传染疫病,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关注休闲运动,寻求社会融合与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社会与生态系统共同健康。城市公园随之经历了"隔离效应"选址、风廊道建构、运动设施增设、交往空间系统建立、目标人群空间细化、公园生境体系建设的演化。由此可见,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呈现出了从建立城市公园到构建公园城市,从关注个体生理健康到追求个体、社会及生态系统深层健康,从"泛健康"到细分目标人群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总结英国的经验,探求"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7.
余洋  蒋雨芊  李磊 《中国园林》2021,37(3):20-25
在城市生命安全的视野下,城市空间对健康的需求被再次深度思考。基于文献梳理,从健康服务功能的角度,总结国际经验及近10年国内外街道健康绩效实证结果,将健康内涵与街道要素叠加,提出将健康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街道概念和作用机制,明确了体力活动、环境舒适、街道安全和社会交往4个健康影响路径,构建了“内涵-路径-属性-指标”的健康街道量化评估过程,以及涵盖“空间要素、管理实施、街道设计、健康绩效”4项内容的设计实践模式,并进一步说明了量化测度、健康绩效和设计导控的内容。拓展了健康性在街道空间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健康理念下的街道发展新模式,为街道的理论认知、设计导控与评估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地广人稀,低密度郊区蔓延形势普遍存在;而我国由于城镇化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转变,虽然发生背景不同,但国内外都出现了城市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政府和科研机构将目光转移至城市规划,希望寻求规划的途径来实现城市公共健康事业并付诸实践。多年来以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形式进行合作、协调并取得一些成果,未来还需继续深入思考、探讨以促进公共健康事业在社区步行环境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后疫情时代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是维系公共健康与生活品质的重要纽带,构建以多维健康为导向的社区公共空间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关键。系统梳理多维健康与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影响社区公共空间健康干预的主要因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及其逻辑关系;并以天津市南开区嘉陵道片区辖属16个代表社区为例,研究确定影响居民健康的社区公共空间干预的相关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其干预绩效,重构空间领域的划分,构建四层健康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提出社区公共空间组织的优化路径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叙述视角,以“人”及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对“事”这一主体在公共空间的行为特点进行考察,并以“物”来构建与主体诉求相一致的体验型城市公共空间。在尊重公众生命的真实感、以公众的记忆和经验为基础,使城市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避免因单一视角而导致城市面貌单调,同时也为公共空间的多样性与生态完整性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本文借助文学中的叙事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思想和方式,首先提出了空间叙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接着对空间叙事理论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含义进行说明;其次,提出了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叙事理论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11.
赵毅  李伟 《规划师》2020,(5):42-44
建设人民城市、健康城市,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城市发展问题和短板,文章提出"厘清两对关系、构建两个体系、提质四类空间"的规划思考,具体为厘清平时与疫时、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构建适应性强的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通过规划这一公共政策补齐"医护空间"短板、重视"社区空间"建设、发挥"蓝绿空间"功能及再现"乡村空间"活力。  相似文献   

12.
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风景园林作为构建人居环境的重要学科,在建立城乡空间公共安全体系,促进居民卫生健康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发展统一性入题,探索风景园林学科在促进公共健康中的支撑内容和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对现阶段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和健康风险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明确风景园林作为可提供高质量公共健康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其次探析风景园林在促进公共健康中的空间与政策、要素与行为、景观与情感3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讨论风景园林在主动响应城市公共健康和应对城市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供给、防控、调适三大响应对策;最后,对风景园林支撑公共健康提出了丰富学科理论、完善绿地供给以及革新技术手段3个维度的建设意见。希冀为营造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专业支撑。  相似文献   

13.
Urban green spaces can not only offer a wide range of ecosystem services, but also promote public health. Most of existing studies have effectually explor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 green spaces and public health, but failed to dig the complex impact mechanism behind. This article firstly goes into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public health, and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impact mechanism from perspectives of physical activity encouragement, stress management, social cohesion enhancement, and regulating / supporting services provision by ecosystems. On this basis, 6 health-oriented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availability, improving the accessibility, enhancing the visibility, optimizing the spatial composition, constructing a network pattern of urban green spaces, and reducing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public health.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rounding and reference for public health promotion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o exert more health benefits with limited urban green spaces.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陈子妤 《城市建筑》2014,(33):282-282
“绿色”和“低碳”是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两大原则,有利于实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着重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统计证据表明,高密度高异质性的城市环境给居民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为此迫切需要转向健康导向的城市发展,拓展当前的基础医疗服务内涵,从全局进行调整和干预。其中,医疗环境作为衔接城市与公共卫生的关键环节,有潜力成为健康导向城市发展的首要试点,发挥其健康促进的重要职能。国外以新加坡为代表的绿色医疗环境设计在城市发展模式大方向的引导下,逐渐走向成熟。国内近年来也有不少类似的探索,上海的徐汇南部医疗中心是其中之一。健康导向城市发展模式下的绿色医疗环境设计,关键在于强化绿色自然体验,同时与城市公共空间衔接融合、协同考虑,促进行为影响和生活复愈,并通过绿色教育、健康科普等途径强化健康意识。在提升整体就医体验的同时因地制宜,将健康相关要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述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三个阶段的转变中设计理念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3次演变的动因,并讨论了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与我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Vietnam recently started to recognise the multiple benefits brought by open and green spaces to urban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provision of open and green spaces (parks, public gardens and lakeshores) in Hanoi. Using a model proposed by Talen (2010), we examine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se spaces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ir level of proximity to residential unit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ir distribution matches social needs (defined in terms of population density). We find that while the absolute number and surface area of parks and public garden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Hanoi, these new public spaces are mainly built on the city’s newly urbanised periphery. As a result, in 2010, only 15% of Hanoi’s residential blocks had access to a park or public garden within a reasonable walking (1000m) or biking distance (2500m). Moreover, the city’s densest residential areas have only access to relatively small gardens and parks, resulting in overcrowding. Lakeshores, however, represent an opportunity to enhance access to open and green spaces in Hanoi due to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We conclude by advocating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measures of proximity and needs into Hanoi’s public space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