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优良的显示器给电脑带来更好的性能。选择LCD还是CRT呢?究竟哪款真正适合你呢?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LCD显示器具有的低辐射和外形美观的特点无疑是他们的最爱;而从事平面及工程设计的人而言,更看重的是图像还原性和低延迟,这一点对于游戏者爱好者同样重要,而这些正是CRT的特点。本文将就LCD与CRT显示器的特点进行综合比较,希望对您购买显示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赵飞 《微型计算机》2004,(20):25-25
随着价格逐渐降低,LCD显示器大有逐渐淘汰CRT显示器的趋势,CRT显示器逐渐将高端市场让位于LCD,成为低价拉的选择。现在市场上CRT显示器的绝对主力,就是千元左右的17英寸纯平显示器,因为其价格是LCD显示器尚无法匹敌的。除低价位市场外,CRT退宁的另一阵地则是专业级大屏幕显示器,在这一领域CRT显示器仍很受欢迎,因为专业级LCD价格实在是太高,且LCD在非最佳分辨率时显示效果就不如人意了。  相似文献   

3.
阿亮 《微型计算机》2004,(23):48-49
正如LCD显示器的选购不能照搬CRT显示器的经验一样.其日常使用也与CRT显示器不同。针对LCD显示器自身的薄弱环节,读者很有必要在使用上加以注意,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发挥LCD的性能,更能令其寿命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4.
《大众硬件》2008,(1):74-74
当这个世界少数人还在怀念CRT显示器,还有部分美术设计人员在坚持使用CRT时,LCD已经征服了所有普通家庭用户、企业员工,成为2007年显示器市场的主旋律,只是价格战正如当初在CRT产品之间展开一样,如今也降临LCD市场,并迅速引发市场变动,激烈的价格战带来的必然是利润下滑,这导致今年很多LCD厂商在赔本赚吆喝,亏损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据某LCD厂商透露,持续亏损必将带来LCD市场的洗牌,预计2008年会有一些LCD品牌消失。  相似文献   

5.
《个人电脑》2003,9(5):172-175
LCD显示器的销售量预计会超过CRT显示器,CRT厂商还在不断地创新和优化他们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对于PC用户而言,LCD显示器已经是装机标配部件,尽管液晶更加环保、节能,但与CRT显示器相比,LCD显示器在展现精度图片、高清视频时却存在瑕疵,而高端LCD显示器价格又太贵,不少朋友手里正在使用老的15、17英寸LCD显示器,真实在不花钱的情况下,使用软件工具进行适当的优化设置,可以挖掘LCD显示器的性能潜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计算机》2005,(B06):35-37
与古老呆板的CRT显示器相比,LCD无论在体积、外型还是能耗上都是人们的新宠,更不要说LCD显示器对人体辐射的伤害远小于CRT显示器。  相似文献   

8.
虽然LCD在年初热炒了一阵,但是CRT显示器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即使不像LCD那样身材苗条天生丽质,但在尺寸、显示效果、价格等很多方面仍然有着绝对的优势。不过同为CRT显示器,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显示器也是鱼龙混杂,加上经销商不遗余力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所以市场上流传了各种显示器选购的“秘诀”,诚然有的秘诀确实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帮助,而有的“秘诀”就不仅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利益,而且很可能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相似文献   

9.
《数码世界》2006,5(5A):58-58
液晶显示器在显示器市场份额与日俱增,连一直被CRT称霸的网吧市场也开始出现LCD的身影。近日,显示器市场的领军厂商——三星显示器针对网吧需求而专门设计了一款名为“网吧之星”的G17E液晶显示器,它不仅是网吧的专用型号更是专业级产品,给用惯了CRT的网吧行业确实是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制造技术不断的成熟,其售价也慢慢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很多朋友开始抛弃CRT转而选择LCD显示器。与传统的CRT显示器相比,LCD显示器虽然价格略高,但拥有诸多如无辐射、体积小巧、耗电量低、外观漂亮等优势。而大家选购LCD显示器时,是否注意了以下几点关键事项呢?  相似文献   

11.
CRT显示器与LCD显示器相比,在体积方面显然是处于劣势的,但在动态图形与色彩显示方面却具有LCD显示器无法比拟的优势。也许正因为如此,CRT  相似文献   

12.
许传朝 《微电脑世界》2002,(17):34-34,36-38,45
人们一直在议论,在纯平之后,CRT显示器还会有什么?而当LCD显示器扑面而来之时,许多人认为,CRT显示器的末日来了。然而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高亮”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敛到了CRT显示器上,那么什么是高亮,高亮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微电脑世界》评测实验室组织了此次主流技术高CRT显示器评测。  相似文献   

13.
刘泽申  王翔 《微型计算机》2006,(25):150-153
自2003年以来,LCD显示器便开始全面挑战传统的CRT显示器。要让LCD彻底统治市场,首先要求LCD的显示效果不逊于CRT。评价一款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一般有响应时间、分辨率.色彩表现力和对比度等参数。随着LCD技术的发展,LCD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已经可以做到4ms甚至更低,基本上能够满足人们的视觉观感,而分辨率方面LCD也可以与CRT并驾齐驱。至于被人长期诟病的色彩表现力,EIZO推出的Coloredge系列显示器已经能够实现100%Adobe RG8色彩空间的表现力一。这已经大大超过了许多CRT显示器。之后,LCD当前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对比度了。众多LCD厂商是如何不断提升LCD对比度的呢?  相似文献   

14.
吕华威  王晗 《个人电脑》2003,9(10):167-174
尽管从市场占有率上看,液晶显示器的市场份额还是明显低于CRT显示器,但是已经没有人怀疑,用不了多久,LCD显示器就会取代CRT显示器成为市场主流。诚然,LCD显示器在色彩层次表现,视角特性等方面的性能缺陷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不过对于要求并不苛刻的普通用户和商业用户,这些算不上是什么大问题,特别是当他们看到LCD清晰的画面效果以及轻盈的体态和时尚的外观,再加上其低辐射环保特性,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绝大多数人在采购新显示器时都愿意选择LCD。  相似文献   

15.
荷兰 《数码世界》2006,5(10A):53-53
以往,在电脑城内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的电脑DIY一族,大多数还是在选择传统的CRT显示器。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一状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因为LCD已经成为显示器市场真正的主导。技术的成熟加上成本的大幅下降,使LCD在2005年驶上快行道。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LCD已经开始发力取代CRT显示器,实现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02年开始就限制CRT显示器的销售,全面转向LCD,而如今随着我国这一CRT最后的主要阵地让位于LCD,一个平板显示器的时代开始来临。  相似文献   

16.
AFan 《电脑爱好者》2005,(7):90-90
为什么看DVD、VCD以及很多视频文件时,只要达到每秒25帆的画面刷新速率,我们就会觉得画面流畅,但游戏如果只有每秒25帧的画面我们就会觉得很不流畅?为什么显示器设置中的刷新率选项中,CRT显示器要设置到85Hz我们才不会觉得屏幕闪烁,而LCD显示器设置到60Hz也没有闪烁?为什么游戏同样是每秒60帧,CRT显示的画面就很流畅,而不少LCD显示的画面就会有拖尾的感觉?这些问题都要从刷新率上找答案。  相似文献   

17.
LCD显示器酷酷薄薄的样子,你一定很惊讶怎么又笨又重的显示器可以变得这么薄、这精巧。 当然,LCD和传统CRT映像管显示器的原理大不相同。这里提供你一些LCD液晶显示器的小常识,让你对LCD有基本的了解,以后选购时多一些概念,让你清楚的认识LCD显示器。  相似文献   

18.
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再看看你的工作环境,你觉得仅仅是把CRT换成LCD显示器就够了吗?不可否认,LCD显示器凭借诸多优点,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CRT显示器,我们必买LCD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看中LCD显示器的无辐射特性。但今天的办公环境,尽可能减少辐射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与我们健康息息相关的东西需要改善。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专业绘图用户以及DIY狂热发烧友都把基于特丽珑和钻石珑显像管的专业CRT显示器视为首选.然而,随着电脑显示器逐渐向液晶显示器(LCD)过渡,替代CRT的专业LCD迅速崛起。究竟它们的显示效果如何?能否媲美专业的“珑管”显示器,并获得专业用户的认可呢?……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个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LCD领域。  相似文献   

20.
陈宏林 《微电脑世界》2006,(9):18-20,22-24
在记忆中,7年前出现在《微电脑世界》编辑部的一台明基LCD显示器(显示面板好像是14英寸),是笔者所亲历的第一款平板显示设备。虽然这是一款远在LCD普及之前的早期产品,在亮度、对比度、色彩表现、可视角度和响应时间等方面均无法与当今任何一款最普通的LCD显示器相比,而且对于已习惯了球面CRT显示器的一双眼睛来说,它略微内凹的显示错觉让人多少有些不舒服;但其轻薄的机身与CRT之间的巨大反差,给笔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CRT显示器厚重的机身对桌面空间的严重贪噬给人造成的压抑,转瞬间经由LCD得以释然——这大概就是5年前本刊封面评测报道以《进军液晶时代》为题发出呼吁、而后LCD显示器市场果然以势如破竹之势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最根本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