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光电探测、MEMS传感器微弱电流检测,设计了一种高阻型I-V转化皮安级电流检测电路.通过分析电路环路稳定性,指出了电路稳定的条件以及环路补偿措施.分析了电路带宽的影响因素,给出了电路带宽计算方法.介绍了微弱电流检测电路的相关屏蔽措施.通过试验,对电路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测试表明:当输入微弱电流值大于10pA的时候,该电路最大误差为1.5%.电路的灵敏度为10.052 8mV/pA.该电路可满足光电探测与MEMS传感器微弱电流检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神经元为神经网络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电流模式神经元电路的基础上可构成电流模式的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利用MOS场效应管构成电流型神经元电路的新方法,该电路以处理电流信号变量为主要特征,克服了电压模式电路的许多缺点,电路结构简单实用,仿真研究结果与理想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程控恒流源电路的设计,分析了电路原理.程控恒流源电路是由单片机片内定时器输出的脉宽调制信号来控制,并用该电压控制恒流源产生可控电流.通过单片机的键盘接口对输出电流进行设定,实现输出电流的连续调节及电流的动态测量.由MSP430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经过巧妙的设计构成,电路的性能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以MOS管作为基本器件的电流模式电路的设计中,电流与电压信号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不能简单的隔离分析.通过实际的开关电流电路分析,可以认为,MOS管电流模电路是电流和电压共同作用的双变量电路;电流信号的摆幅受到电路负载的约束,不能任意设定电流信号的摆幅.  相似文献   

5.
电流模式电路中的新型模拟集成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比较了传统电压运算放大器与电流模式运算放大器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区别,论述了实现电流模式电路的新型集成电路,结果表明,电流模式电路比电压模式电路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高性能CMOS电流模Winner-take-all电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CMOS电流模Winner-take-all (WTA) 电路.该电路利用可再生比较器提高了电路的解析度和速度,没有使用电流镜,而是利用整流电路输出电流,从而改善了电路的精确度,不同于传统的树型WTA电路.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并行N输入WTA结构.在TSMC 0.18μm CMOS工艺下设计了一个8输入WTA电路,并与已有的WTA电路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可以达到1nA的解析度和99.99%的精确度,同时面积小,功耗低,非常适合于各种嵌入式智能应用.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可变增益放大器(VGA)的微功耗指数电流电路. 该电路结构简单, 以偏置在亚阈值区的MOSFET为核心器件, 并利用其漏源电流Ids与栅源电压Vgs呈指数关系的特性产生指数电流. 该电路从系统架构出发, 通过引入阈值监测电路, 控制电压转换电路及求和电路, 补偿了其阈值的工艺和温度偏差, 使该指数电流电路具有较好的工艺和温度偏差抑制能力. 基于TSMC 0.18μm标准的CMOS工艺平台验证表明: 该指数电流电路dB线性动态范围为30dB, 其线性误差为±0.41dB, 最低工作电压为0.9V, 功耗为11μW.  相似文献   

8.
电流模式电路即处理电流信号的电路,相比于电压模式电路它在速度、带宽、动态范围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跨导线性环路理论是分析电流模式电路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手段,该文首先介绍了跨导线性的基本原理,之后讲解了双极型晶体管跨导线性环路原理,并推广到MOS晶体管构成的跨导线性环路。最后给出了跨导线性环路在电流模式电路中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9.
在X射线条纹相机静态测试中,发现分压电路的稳定性显著影响条纹相机成像性能.为提高成像稳定性,对分压电路进行测试,发现分压电路输出不稳定性由电流热效应导致,对此采用小电流分压电路方法,以降低电流热效应.测试和比较了两种分压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输出,条纹相机静态成像性能和系统调制传递函数.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相机在使用小电流分压电路加电20 min后,工作电流、温度及电子透镜焦距分别改变了1.4%、7.5%和0.14%,静态成像以及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均优于原有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并比较了电流模式PWM控制器中电压反馈的基本电路,设计出了基于电流控制型PWM控制芯片UC3846的电压反馈的实用电路,该电路能满足在高频电路、非线形负载情况下稳定的输出.实验结果证明,该电路具有较好的控制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0 INTRODUCTIONVariouspowerconvertershavebeenwidelyusedinmanyfieldswiththedevelopmentof powerelectronics ,whichhasbecomeanefficientwaytominiaturizetheequipmentanddecreasethecost .Inconventional powerconverters ,inputstagesoftenadoptadioderectifierfollowed…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款用于驱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外部功率MOSFET的驱动电路.该电路包括电平移位和图腾柱输出级两个部分.电平移位采用电流镜结构,通过控制偏置电流降低电路功耗.图腾柱输出级通过加入死区时间降低功耗,并将高压P管的栅电压箝位在6 V和11 V之间,不仅能够降低功耗,也节省了版图面积.基于0.4μm BCD工艺,采用HSPICE仿真结果表明,在VDD为14 V,开关频率为75 kHz时,整体电路的功耗约为7.34 mW,并节约了15%的版图面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Boost型APFC(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在CCM(电流连续模式)控制方式下的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推导出主电路升压电感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理论上的分析得出该种电路的功率因数(PF)是不可能完全为一而只能近似为一的结论.又对电路做了仿真试验,分析比较了在电感取不同值时的输入电流的波形,对波形进行了傅立叶分析.为同类型电路的设计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引入UPQC直流储能单元的电压控制。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给出了电压控制器和电流控制器的数字控制方法,消除了充电电流中的谐波和无功电流,储能单元电压稳定,能够应对输入电压变化的工况,动态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控整流电路,首先分析了无源校正功率因数的三种常见方法的优缺点,然后着重讨论了有源校正方法的基本原理,最后给出了一种以UC1854芯片为核心的低谐波高功率因数整流器实用电路。有源校正方法能使网侧功率因数接近于1,总谐波含量大为降低,对节约能源和改善电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流滞环式单相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AC-DC变换器的广泛应用对电网产生了大量的谐波污染.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APFC)是抑制谐波电流、提高功率因数的有效方法.论述了单相功率因数校正APFC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Boost型滞环控制的DC-DC变换器采用Matlab进行仿真,获得最后校正的功率因数结果,说明这种PFC方案的确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多种场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压电变压器(简称PT)的电路拓扑和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PT功率变换器的电荷泵式功率因数校正(简称CPPFC)电路.分析了输入电流连续状态下CPPFC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网侧功率因数状态.给出了设计方法,为计算参数提供依据.做了Pspice仿真,仿真结果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功率因数.制作了带有CPPFC电路的变换器.实验结果表明:功率因数为0.9,线输入电流的谐波分量满足IEC 61000-3-2标准要求,母线电压为300V.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改进的全桥脉宽调制式变流器。此变流器采用一个耦合电感可在整个线路和负载范围实现主开关的零电压开关。由于此耦合电感并未串联在负载电流回路中,所以它不会产生负载周期损耗以及引起输出整流器两端严重的电压振荡。该变流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通过一个小功率实验原型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9.
二表法测量三相电路有功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8):147-149,153
依据二表法测量三相电路有功功率的原理,分析和讨论了在采用二表法测量三相三线制有功功率时,电路中各线电压和线电流之间的关系。围绕有功功率表的读数等于该功率表电压线圈所接电压的有效值、电流线圈所通过的电流的有效值以及电压与电流相位差余弦的乘积这一重要的概念,用实例说明在不同的接线情况下如何利用各电量的相量关系来确定所测的线电压、线电流之间的相位差角。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20.
为设计一种新型功率因数校正(PFC)控制集成电路,该文就Boost变换器CCM稳定工作状态,分析了前置PFC的工作原理,重点剖析了新型前置PFC的Boost变换器的占空比与输入电流的关系,以及对调制电压的要求。Matlab仿真验证了该前置PFC电路的占空比、调制电压与输入电流变化率、输入电流与输入电压的关系,进而,给出了该前置PFC电路控制芯片的核心部分——调制电压VM电路的设计原理及VM乘法器的IC实现电路。基于Hspice的整体系统仿真结果显示该电路能很好地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