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国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就诞生在湖北省漳河灌区。 漳河灌区是全国十大灌区之一,设计灌溉面积17.3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5.53万hm^2,属湖北省灌区之首。1995年6月16日,漳河灌区三干渠洪庙支渠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全国率先组建成立。11年来,漳河灌区已先后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67个,覆盖灌溉面积4.2万hm^2,涉及252个村46746户农户。漳河灌区自组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以来,在末级渠系建设管理中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面临的组织者、建设者、管理者缺位问题,化解了灌区城镇生活与农业用水难题,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深受灌区政府、水管单位和用水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2.
中国灌区协会组织专家对湖北省东风渠、漳河、杨树河水库、引汉等4个灌区的7个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调研.认为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立深受农民的欢迎,避免了搭车收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增强了用水户的责任感。但农民用水者协会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组建用水者协会时.要规范运作,以保证用水者协会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3.
陈彬  陈永军 《治淮》2008,(6):44-44
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水库灌区是全国大型灌区。自2002年起,雪野灌区将灌区节水改造与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相结合,在全灌区范围内逐步推广“灌区+用水户协会+农民”的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新模式。目前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5个,遍及5个乡镇、100个村。  相似文献   

4.
刘璇 《陕西水利》2012,(2):179-180
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通过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来实现的。陕西省泾惠渠灌区自2002年组建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至今,协会数量已发展到34个,控制灌溉面积50余万亩。但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影响协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规范已建协会运作,充分发挥协会效能,本文提出了推动协会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平富 《中国水利》2009,(21):19-19
2007年.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为总结多年来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及运行管理的经验教训,组织开展了一次农民用水户协会绩效评价工作。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建设运行期间,组织管理、工程运行维护、用水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作出合理、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就协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为今后协会的建设管理提供规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北省漳河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其运行模式、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运行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有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民用水户协会是强化灌区田间工程良性运行的有效管理模式之一,不仅能更进一步的深化灌溉管理体制改革,还能理顺用水管理体制,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为农民提供更好服务,促使泼河灌区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章对泼河灌区的概况及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及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西营灌区是凉州区第一个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试点的灌区,自2004年建立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以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简要回顾了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取得的一些成效,指出了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和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是灌区灌溉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文章结合实际阐述了目前灌区存在的问题及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后取得的成效,以及在今后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都江堰灌区惠及成都平原及川巾丘陵地区共7市37县(市、区),实灌面积68.4万hm2,是四川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地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都江堰灌区要为四川国民经济发展朱大梁,必须加强灌区体制改革,不断地推动灌区的发展。都江堰灌区管理模式在历史上就是“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但是以前的群管组织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协会组织,不适应现代用水管理的要求。2002年4月,都江堰灌区在人民渠第二管理处成立了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白果、宝文支渠委员会。截至2006年11月,灌区共建成80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分会和联管委员会。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进了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灌区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对加强灌区用水管理、促进节约用水、推动穗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解决了主体“缺位”问题。成立协会后,对辖区内水利工程、用水、收费由农民自我决策、自治管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006年,刘家沟斗渠在用水高峰期两处填方垮了50多m,灌田协会立即组织抢险,受益村组60余人自发拿出编织袋等抢险材料,不计报酬投入抢险,仅12小时就保证了渠道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