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7)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国内学者对黄远生的新闻思想、通讯写作以及他的政治观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关黄远生的现有研究领域较为集中且重复,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其中还存在很多空白点,在研究视野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的得与失关系到后续新闻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与败,可以说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是新闻工作的"排头兵"和"引路者"。但有时面对采访,受访者会采取一种拒绝的态度,使记者得不到相关的信息,这就使得新闻采访陷入困境。对此,本文通过个人实践经验,运用文献调查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探析采访过程中遭拒的主要原因,并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
新闻舆论工作是思想性、导向性工作,贴近人心、影响人心。如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对青年摄影师程雪力的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解构,分析了"人民性"在其新闻摄影作品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作为一名记者,掌握写作技巧是写好新闻的关键条件。只有运用好新闻写作的技巧,写出的新闻稿件才会更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文主要阐述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技巧,希望给记者的新闻写作带来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7)
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9)
"说新闻"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它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1)
美存在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之中。而新闻作品也是人们对追求美好未来的审美描述成果。新闻作品是传播信息、记录社会、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表现,在媒介传播中处于优先主导地位。本文从新闻作品形象美的三个角度切入,以典型报刊类新闻作品为例,探究新闻作品的形象美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展现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131-132
近年来许多文学创作都呈现了"新闻化"的倾向,文学与新闻的距离过近会丧失自身特质,但也不应简单的分离两者,文章结合具体作品论述了文学创作与新闻的距离,站在新闻身后,观察新闻的社会根源,感知事件的未来方向,吸纳内核,建立作者自己的故事构架,与新闻保持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
新闻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叙事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新闻叙事文本话语主体的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必须将叙事者与写作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新闻叙事人进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7)
从中国新闻奖评选到各省市新闻奖评选,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很多新闻奖评选活动。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闻奖评选对于激励新闻工作者、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创优经验和分析"安徽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浅析电视新闻评优作品应具备的要素,旨在激发同仁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1,(2):174-176
坚持正面宣传、党性原则、人民中心不仅是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近年来,"建设性新闻"成为学界讨论热点,并被赋予了参与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问题的使命。这一生发于西方的新闻实践观点与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蕴涵的"建设性"不谋而合。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于建设性新闻的概念定义、价值做出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建设性新闻在中国的报道实践与马新观之间联系的讨论仍不够充分。经过全球疫情大考,部分中国主流媒体在马新观的指导下已形成了一套建设性新闻报道体系,为推动疫情防控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角度,分析建设性新闻是如何参与和解决战疫实际问题,以期推动建设性新闻的在地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发展提供实证研究补充。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8)
梁启超的新闻观点历久弥新。本文从目前我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热点的角度对其新闻业务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将媒介的现实问题与梁启超的新闻业务思想相结合,分析梁启超新闻业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2)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这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对主题的突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0)
新闻作品七分采三分写,好新闻重在讲故事,获取鲜活新闻必须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然而,近年来一些媒体从业者却热衷于"听汇报"、"抄文件"、照搬总结材料,"找故事"的功能似乎退化了。本文就身处基层的地市党报如何走基层、抓活鱼,建立长效的"走转改"机制,进行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8)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评析该视听新闻作品,以期为以后该类新闻作品的采访编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7)
"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要报道真实,情感动人,而且还要把握好"时效度"。电视新闻专题《刘桂珍:四副担子一肩挑》便是这样的作品。刘桂珍是山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时代典型人物,整个专题报道见人见事,故事性强,充分挖掘了主人公的典型事迹。本文以此作品为例,分析其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6)
历史照片是视听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尤其是作品在讲述历史史实时,历史照片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与现实、有声与无声、时间与空间、具体与抽象、表层与深层、薄度与厚度六个角度探析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
新中国以甘惜分和王中为代表的新闻论争,贯穿"两个三十年"的新闻理论变迁过程,"甘王"从20世纪50年代新闻论争的思想两歧到20世纪80年代的"殊途同归",呈现出一代学人在遭遇复杂重大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时的思考,说到底也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求索,同时也展现出新闻与政治的百年逻辑、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6)
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点,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成为媒体提升竞争力的新亮点。但是近几年,民生新闻出现了公信力危机。重塑民生新闻的公信力,民生新闻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9)
本文以《深圳特区报》获得全国和广东省人大新闻奖的作品为例,阐述了写好人大新闻的四字诀——"准"、"深"、"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