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施土壤长期在“高温、高湿、高度连作、连续过量施肥、无降水淋洗”等特殊环境条件下,有机碳、磷明显富集,容易发生连作障碍,并且会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分析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对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对于调控土壤肥力水平、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地区典型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有效磷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其中相关性最强的组分是活性有机碳以及胡敏酸等惰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在Olsen-P 60 mg/kg条件下随着磷含量的增加急剧增加,当超过该含量时变化缓慢而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有机污染场地生物修复潜能评价需求,通过微宇宙试验探讨了醌指纹法解析三氯乙烯(TCE)污染土壤功能微生物活性的潜力。为此,探讨了土壤TCE的降解过程,绘制了土壤醌指纹图谱,通过与现有醌的谱库对比解析了醌指纹图谱并筛选出TCE污染土壤具有指示功能菌群活性潜能特征醌。根据总醌浓度(TQ)和特征醌浓度变化,解析了降解过程中活性微生物量变化和功能菌群活性变化并验证了其可分别作为反映活性微生物量和功能微生物活性潜在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主要降解期间在0~50 d, TCE的降解率均在65%以上,三组土壤TCE生物降解途径存在差异;UQ-8、UQ-9、MK-6、MK-8为TCE污染土壤中的特征醌;TQ和微生物量碳(MTOC)、特征醌总浓度与脱氢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醌指纹法可为有机污染场地监测自然衰减风险管控或生物修复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监测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
《腐植酸》2016,(3)
正以燕麦"坝莜一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褐煤腐植酸常规处理(C K),仅2011年施用腐植酸,连续2年、3年、4年施用腐植酸,以研究腐植酸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明确腐植酸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连续多年施用腐植酸可增加燕麦苗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增强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培肥土壤,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土壤碳、氮等养分的循  相似文献   

4.
草甘膦是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的农药除草剂,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能量代谢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以壤质潮土和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微量量热法研究了草甘膦对土壤微生物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对两类土壤微生物能量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黑土微生物对草甘膦的耐受性更强;草甘膦对壤质潮土和黑土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44.90mg·kg-1、978.69mg·kg-1;土壤微生物的能量代谢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设4个处理:空白对照、等量腐植酸、等量无机养分和腐植酸复合肥。研究腐植酸肥料对生姜土壤微生物量和3种重要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腐植酸使前期微生物量碳增加、脲酶活性降低,后期微生物量碳减少、脲酶活性提高;增加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设4个处理:空白对照、等量腐植酸、等量无机养分和腐植酸复合肥。研究腐植酸肥料对生姜土壤微生物量和3种重要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腐植酸使前期微生物量碳增加、脲酶活性降低,后期微生物量碳减少、脲酶活性提高;增加土壤活跃微生物量、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并采用了微量量热法探索了不同石油污染程度土壤样品的微生物能量代谢特征。结果表明石油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土壤有机质组成,同时,明显干扰土壤介质的蓄水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生态系统N、P等营养元素循环。随着土壤石油污染程度的增加,总放热量Q_(total),生长速率常数k和最大热功率值Pmax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与此同时,到达最大热功率Pmax时间也在延迟,所有的热功率参数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石油污染严重影响了土壤介质中微生物的能量代谢过程,干扰了土壤环境正常的物质代谢和能量流通。。  相似文献   

8.
以腐植酸控释掺混肥为基肥,研究了小麦秸秆还田下配施不同用量有机物料腐熟剂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等的影响,并筛选适宜的添加量。结果表明:同等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不同用量的有机物料腐熟剂,均可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为2、4和6 kg/667 m~2时,水稻的经济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68%、8.96%和7.17%,即有机物料腐熟剂添加量为4 kg/667 m~2时增产效果最显著。此外,添加不同用量的有机物料腐熟剂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因此,秸秆还田配施适宜用量的有机物料腐熟剂可加速秸秆降解,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同时土壤微生物活动不断的分解土壤有机质,使其一部分成为土壤腐殖质,另一部分则以CO2形式被释放到大气中,因此,土壤中有机碳储量是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以及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损失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受到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黑土作为重要的农田土壤,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碳素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管理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使土壤有机碳成为大气CO2积累的库而不是排放的源,本试验通过培育东北黑土,设置不同有机质含量和温度条件,测定CO2排放速率的变化,明确单一因素温度对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探讨了5种施肥方案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得出有机肥与化肥的科学配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提升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概论 1.项目研究背景 CODc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易被强氧化剂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它是表示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指标。TOC表示水中总有机碳含量,是以碳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所有含碳物质,包括苯、吡啶等芳香烃类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反映在TOC指标值中。  相似文献   

12.
《腐植酸》2015,(5)
为了定量评估有机质自组装对其抗微生物矿化作用的影响,从风化褐煤、2种泥炭和1种矿质土壤中分离出的腐植酸用作有机质样品,因为其在来源和有机成分性质方面具有广泛的可变性。以苯-甲醇为提取剂,将原始的腐植酸样品分解成为腐植酸组分和腐植酸-脂质复合物,用碱溶液从腐植酸-脂质复合物中进一步提取出两性腐植酸组分和脂质组分。根据以上各组分在腐植酸中的准确比例,混合各自固体组分,制成与自组装样品化学成分一致的物理混合物。添加原始的腐植酸及其相应的混合物作为唯一的碳源,使用矿质土壤中分离出的微生物菌群开展独立的有氧培养试验。矿化培养125天后,自组装样品矿化量比相应的物理混合物高70%。13C固态核磁共振光谱所得的碳类型分布和疏水性指数结果表明,自组装样品的矿化程度与其化学成分不相关。物理混合物和组分的矿化程度因化学成分而不同,且存在着烷基碳优先矿化的现象。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腐植酸的微生物矿化与其自组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重铬酸钾滴定法是测定有机碳的经典方法,但将其应用于水稻土分析时,样品中的亚铁会对测定产生干扰。为了准确测定有机碳含量,满足快速批量分析的需求,采用风干或过氧化氢预处理后的试样,在恒温电热板上以0.4 mol/L重铬酸钾-硫酸为氧化消解溶液,于210~230℃消解15~17 min时,在1 mol/L硫酸介质中,以邻菲啰啉作为突变指示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橙黄变为蓝绿,再变为棕红,建立了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水稻土中有机碳的方法。同时,探讨了试样中亚铁离子对有机碳测定产生正干扰的消除方法,试验发现:四氧化三铁的存在不会对有机碳的测定产生影响,硫化亚铁和可溶性亚铁离子可通过风干氧化或加入1 mL 1%过氧化氢预处理试样,达到干扰消除的目的;方法检出限为0.06%,测定范围为0.21%~15%。将方法应用于不同性质国家标准物质(土壤、水系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RE)为-3.15%~+1.15%,相对标准偏差(RSD,n=12)为0.80%~4.41%。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使用高频红外碳硫仪测定土壤中的有机碳。对取样质量、助熔剂加入顺序、添加质量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样品取样量为1.0000g、纯铁助熔剂和钨锡助熔剂添加量分别为0.80和1.00g时,有机碳检测结果较好。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方法检出限为0.003%,RSD(n=7)小于1.69%,相对误差小于1.14%且重现性良好,能满足批量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MM-7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影响因素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利用实验室已筛选的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MM-7,以天然有机材料YJ-05为载体,吸附法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并将游离与固定化微生物应用于室内花盆模拟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对C/N/P、微生物投加量、石油含量、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设计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探讨不同修复时期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在不同降解时期,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经过21 d的修复,固定化MM-7对石油烃类的降解率为27.12%,修复过程中,接种量一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降解初期表面活性剂影响较大,降解中后期土壤石油含量变为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农田土壤理化性能变差及土传病害传播日趋严重等情况,以复合微生物菌剂、聚谷氨酸、黄腐酸钾、腐殖酸和无机肥等为原料,利用高塔复合肥生产装置生产出具有防控土传病害功能的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介绍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配方及生产流程,并对复合微生物菌剂与有机无机复合肥不同处理方式对活性菌存活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剂与有机无机复合肥一体化包膜处理,不仅能提高活性菌的存活率,还能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轻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从有机碳营养的视角透视农作物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过施与不施有机碳肥的农作物生长中的几类现象,分析有机碳营养对土壤生态和植物营养的影响.试验表明,有机碳肥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促进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对矿物营养的平衡吸收,使矿物质营养能以有机配位零电价进入植株,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测土配方施肥应把修补“碳短板”作为配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作为最常见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涉及反应类型众多,易出现中间体重排,一直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概念、结构、稳定性、生成和湮灭等五个方面对这两种有机活性中间体分别加以介绍,便于对比掌握这两类有机活性中间体的特性与反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溶解有机碳(DOC)的生物降解、化学降解以及影响降解的主要因素等。目前对于土壤DOC的组分、迁移、转化和降解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不过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DOC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化学物质,不仅关系着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又提供着丰富的土壤碳源,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营养物质和矿物元素的吸收和转化。  相似文献   

20.
模拟生活用水环境,采用含有活性氯等化学试剂的水样封装在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给水管材中,用总有机碳仪连续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和不同游离氯条件下,管材向水样中总有机碳的释放量,以表征塑料给水管材中有机物的迁移率,考察不同高分子材料对水质的迁移性的影响,并以此监控管材的氧化降解程度,由此建立了塑料给水管材工作条件下卫生安全性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塑料管材在高温环境和测试水中含有消毒成分的活性氯浓度增加的情况下,降解程度要增大;各类管材的迁移率并不是随着迁移期而简单递减或递增,而是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