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人爱吃豆腐真是名不虚传,全国共有3万家豆腐店,平均每人每年要吃20多公斤豆腐。居住在夏威夷的美籍日本人中,经常食用豆腐的人,胃癌患病率比不吃豆腐的美国人减少三分之一。夏威夷医务部门曾对8000名美籍日本人进行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每周只吃一次或二三周吃一次豆腐的人,  相似文献   

2.
豆腐,是我国传统的特产烹饪原料。人们用这普通而平凡的原料,制作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其中著名的有四川的“麻婆豆腐”、安徽的“凤阳豆腐”等等。特别是去年在淮南举办的“中国豆腐文化节”上,就现场展示了许多既好吃又好看的豆腐菜肴。不过,目前人们对豆腐的认识好像还只停留在吃的层面上,至今还没有人将它用于其它方面。比如,豆腐能用于食品雕刻吗﹖回答是肯定的。笔者经过多次认真的尝试,还真的用豆腐雕刻出了不少像模像样的作品来。不过笔者在进行"豆腐雕刻"的时候,也感觉到雕刻豆腐远没有吃豆腐那么容易。下面,笔者…  相似文献   

3.
正豆腐是用来吃的,这本来没什么奇怪。可是为什么"吃豆腐"现在有了特别的意思呢?这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在中国古代的江南农村,有人去世后,一般用豆腐这类素食招待来帮忙的人。可是有一些人,没有出力也来混饭,于是"吃豆腐"逐渐引申为占便宜的意思。当然也有人认为家人逝世,客人去悼念,要送一份礼金。钱给了,被招待的却是豆腐,客人相对比较亏,所以吃豆腐,也是吃亏、被占便宜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豆腐是人们公认的保健佳品。但是,豆腐并非多吃有益,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因为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种叫皂角苷的物质,它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但又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长期过量吃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发生碘缺乏病。  相似文献   

5.
微讯天下     
正每周吃一次豆腐,心脏病风险降18%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几乎不吃豆腐的人相比,平均每周至少吃1次豆腐(150克以上,约半盒嫩豆腐)的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18%。研究人员认为,豆腐有保护冠状动脉的作用,很可能和豆腐中的大豆异黄酮有关。建议大家平时可常吃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食物,比如豆腐、毛豆等,有助保护心脏。  相似文献   

6.
豆腐堪称“国菜”,在中国的各大菜系里,“有名有姓”的豆腐菜就有近千种。“_一方水土养一方豆腐”,各地的豆腐都有各自的特色。这些年我走南闯北,吃过很多地方五花八门的豆腐.其形色香味可谓千奇百怪。而我私下里却认为.这些林林总总的豆腐.都比不上故乡的“神仙槎”豆腐。  相似文献   

7.
在大别山南,在吴头楚尾,豆类以大豆、豌豆、蚕豆为多。而大豆以皮色而言,有青皮、黄皮、黑皮和酱色数种。山民喜欢青皮豆,因它出浆多,成品味道好。有两首儿歌道:“小小豆儿圆又圆,磨成豆腐万万千,人说我是植物肉,我的功劳万万年!”/磨豆腐,真辛苦,磨到天亮还不住。豆腐价钱巧,豆腐养料足,少肉多多吃豆腐”。前一首赞扬豆腐之功;后一首叙写做豆腐劳动者的辛劳,提倡人们多吃豆腐。用大豆制的豆腐色白味美,可做出多种佳肴,是山区筵席经常出现的上等菜肴。比如把豆腐压结、切成条状后用油炸制而成的生条,便是席上珍品,可烧吊锅煮着吃,亦可掺汤煮食,鲜嫩可口。  相似文献   

8.
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有做好”的人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做饭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说“饭烫了”,一会嫌“莱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个哪怕就一点青菜、豆腐,也要精心调配,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相似文献   

9.
<正>告别了夏天的酷热,冬季的严寒还远,凉风习习的秋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舒服的季节。只是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上火,因此脾、胃、肺都需要滋补。那到底吃些什么可以在秋天保养我们的身体呢?秋吃豆腐最滋补豆腐是中国人一项伟大的发明,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诞生于安徽六安市寿县。豆腐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一  相似文献   

10.
农家豆腐     
正豆腐乃寻常之物,各地皆有。它鲜美可口,营养美容,可谓老少皆宜,贵贱俱爱。据说豆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发明的,诗人苏平有诗曰:"传得淮南术最佳。"因此,淮南八公山的豆腐闻名天下,现在的淮南市借豆腐搭台,促经济发展,弄了个豆腐文化节,很是红红火火。我打小喜欢吃豆腐,平时也能经常吃到市场出售的豆腐。不过,我这人嘴刁,最喜欢吃的还是农家的腊月豆腐。农家的日子总是匆忙的,而到腊月即使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经济展望》杂志认为:“未来10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在中国,豆腐一直是家常菜肴的主角之一,烹饪方法千变万化,所以在食谱上以豆腐为原料的名菜也特别多,其中川菜“麻婆豆腐”更是中外闻名。日本人爱吃中国豆腐,已人尽皆知。如今,日本人在豆腐中加入了新鲜菜汁,这种“绿色豆腐”既好看,也更具营养价值。在德国.许多人已习惯用豆腐烹制中国风味的“虾仁豆腐”、“菜花豆腐汤”等。近年来,很多美国人特别喜欢吃成都的“麻婆豆腐”和“砂锅豆腐”,他们进中餐馆一般都要点“红烧牛肉”、“咖喱鸡块”和“豆腐汤”。  相似文献   

12.
用大豆为原料制成的豆腐,是一种优质蛋白质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食品。豆腐在外国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美容、防老的高级营养品,倍受欢迎。常吃豆腐可使皮肤变得白晰柔嫩,有减少皱纹的作用。随着豆腐产量的不断提高,过去使用从浓缩海水制得的天然盐卤,已不能满足工业化豆腐生产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方法生产的氯化镁、氯化钾及硫酸钾等化学盐卤。因此,豆腐已不再是百分之百的“天然食品,”由于含有添加剂而影响了它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大众评说     
呼唤精品 豆腐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老搭档了,我父亲每天总爱买点儿豆腐或豆腐皮、豆腐干什么的,而我因为嫌有涩味儿,一直无法爱上这传统豆腐,总是“点到为止”。常常听说美国人发明出什么营养保健豆腐,日本人、韩国人又发明出什么什么新品种美味豆腐。而最早发明出“豆腐”的中国人却为何要面对发涩的豆腐呢?就是推广到整个食品行业也有类似的情况:粗枝大叶的多、精工细作的少!而我们老百姓则不仅想吃“饱”,更想吃得“好”。孰不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不断在发展,人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传统不传统我们不在乎,只…  相似文献   

14.
莲蓬豆腐     
豆腐这种极其平常的原料,我只知道可以做一些家常菜肴.最近在一次宴会中尝到了一只豆腐菜,味佳形美,在座人都喜欢吃,服务员告之此菜是“莲蓬豆腐”。我看此菜好像不难做,不知家庭能否制作?请贵刊介绍一下具体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看了一档养生节目,其中谈论的话题是痛风患者的饮食禁忌,正当我为豆腐捏着一把汗时,果然,豆腐再一次被归为了痛风患者的危险食物之一。痛风及高尿酸血癌的患者真的不能吃豆腐?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6.
正我家吃豆腐都是妈妈让我去镇东头的何记豆腐店里买的。顾客都叫女店主何嫂,我也叫她何嫂。她长得白白胖胖,像豆腐一样水灵灵的。每次我拿着竹篮去买豆腐,只见何嫂用一块薄薄的铜板刀,在一大块洁白鲜嫩的豆腐上,一横一竖,划成方块,她总是选择最大的两块给我,还把一板豆腐上的边皮、屑粒都拾给我。  相似文献   

17.
细说豆腐     
豆腐,汉族传统食品,是我国炼丹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绿色健康食品,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深受大家的喜爱。豆腐不但天然健康,还简单易做,是我们常吃的家常菜。豆腐和所有食材几乎都“百搭”,但如果想要更好地吸收豆腐的营养,在餐桌上就要给它找好“搭档”。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有人在网上和部分媒体称"吃水豆腐能降血糖",甚至说有患者的经验:自己每天早晨吃一两碗水豆腐控糖,服用10 d左右,血糖趋于平稳正常。那么,吃豆腐真能降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吃豆腐替代降糖药可取吗?传统的豆腐分两种,即石膏豆腐和卤水豆腐,水豆腐是指石膏豆腐。中医认为,豆腐有一定食疗作用,主要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下气消痰等功效,可治疗赤眼、消渴、吐血、乳汁不通以及硫磺、烧酒中毒等。豆腐因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糖类、维生素及铁、钙、磷、镁等矿物质,有"植物肉"之称,也是难得的营养素食佳品。大豆是制作豆腐的主要原料。近年研究发现,大豆中含大豆异黄酮和大豆多肽有一定降糖功效。如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能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提高其血清胰岛素浓度,缓解糖尿病症状;大豆多肽则可调节大鼠岛胰素分泌、缓冲血糖升高的作用。这两种成分虽有降糖效果,但都是采用大豆成分的浓缩物,在动物身上得出的结论。而普通豆腐中这类成分的含量极微,单靠服食大豆食品降血糖,尚未见有研究报道。此外,单纯使用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制剂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也未见有相关病例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女儿是“化盲”,因为她对化学毫无兴致可言。那一回,面对餐桌上一大碗她百吃不厌的切豆腐,顿时开启了我的话问。我当时是将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同豆腐相提并论,说它们都是古代炼丹家奉献的宝物,是足以享誉环球的《(学成果。“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多亏淮南王刘安那么一“.)”,便.人化出华夏千年食风不改的豆腐来。听我这么一讲,孩子不由瞪大了眼连连称奇。怎么能不称奇呢?这有如大家困秀般魁力无穷的小菜豆腐,连那号召“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嘉,也禁不住食欲大增近:“早知淮南米,安坐获来布。”难怪乎,墨客骚人们对豆…  相似文献   

20.
豆腐,一道国人家喻户晓的家常菜,几乎人人都吃过,人人都爱吃。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做豆腐的美人),也是江浙地区民风民俗的一道靓丽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