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方俊  华姜旭 《地基处理》2006,17(2):22-26
真空预压法是加固软土地基的有效方法。目前对真空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对现有关于真空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指出地下水位的定义对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的重要性,并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得出真空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只会产生下降,不可能不变或上升,故认为真空预压兼有降水预压的双重功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因素,对真空预压实际工程中地下水位的量测方法作了讨论,指出非压力式的电极埋设法在实际量测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软基中的地下水位监测成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影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浃里陈大桥试验段的地下水位测试方法与监测成果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用水位计所测得的地下水位基本能反映真空状态下的地基中的实际水位情况 ;地下水位的变化与抽真空的作用时间、距真空泵的距离、与塑排的间距、堆载以及降水渗漏等因素相关。水位在抽真空的初始阶段下降较快 ,在路基堆载阶段有所上升 ,联合堆载预压阶段逐渐下降至基本稳定状态 ,形成一个稳定的渗流场。  相似文献   

3.
目前,真空预压研究中将加固地基均视为饱和土,这与工程实测的地基地下水位下降相矛盾。针对这一的现状,通过对真空泵抽水的室内模拟试验和真空预压工程中实测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外界条件下真空吸力可引起水、空气或气液两相对流:(1)真空预压工程中射流泵提供的真空吸力引起地基中流体气液两相对流;(2)真空预压地基存在非饱和带,真空预压工程实践中密封系统不是绝对密封的,预压地基内存在漏气,液-液气射流泵以气水两相流态抽吸地下水,导致抽真空期间地基地下水位下降;(3)真空预压地基非饱和带类似于群井抽水地基的非饱和带,射流泵抽水量来源于地下水位下以上非饱和带土体的重力排水和地下水位以下饱和土体的弹性释水。同时,提出当前真空预压研究中,理论分析、室内模型试验与实际工程中的地基加固边界密封条件不同是产生矛盾或分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4.
测量真空预压地下水位变化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真空预压法应用的日益广泛,研究真空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真空预压施工工艺的特殊性,对现有关于真空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的观点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一种测量真空预压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的新方法——浮动磁环法,目前该法已成功应用在连云港金港湾港口地基处理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真空预压的基本原理,并与堆载预压相比较,分析土体的强度和变形特征;此外,就真空预压时地下水位、有效加固深度和效果、真空预压对边界影响等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为真空预压的深入应用和计算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真空预压法对周边地基变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研究了该方法实施时对周边地基造成的影响,从侧向卸载的角度探讨了真空预压加固区外土体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结合工程实测资料,分析了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时加固区外土体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的特性。指出由于加固区边界无法做到完全封闭,随着加固区内真空度增加和地下水位下降,加固区外地下水位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并导致土体在真空预压卸载后仍会继续发生固结和沉降。论文阐述了减少其影响的措施,所得结论可供工程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7.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的排水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经平  赵维炳 《岩土工程学报》2008,30(12):1821-1825
针对真空预压中目前理论难以解释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砂性土、黏性土的室内刚性膜和柔性膜的真空预压模型试验以及排水通道连续和不连续的砂性土的刚性膜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指出真空预压加固软基中,孔隙水汽化成水蒸气和毛细水上升的排水作用都非常微小。除固结排水机制外,溶解气膨胀驱水机制可以产生有实际效果的排水作用,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排水机制,溶解气膨胀驱水导致加固区地下水位下降并决定水位下降的深度。从理论上论证了溶解气膨胀驱水机制存在的合理性,解释了真空预压工程中遇到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软土层较厚时,采用真空预压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堆载,节省工时,缩短预压时间。真空法所产生的负压使地基土的孔隙水加速排出,地下水位下降,可以增加施工期间的沉降量,减少路堤的工后沉降,能保证公路运营后路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志福 《建筑科学》2008,24(3):43-47
分析了真空度传递特性和影响因素,对涉及真空预压软土地基加固机理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真空预压加固过程土体强度变化特征,加固区地下水位变化及有效加固深度,加固区边界的土体变形特征、边界水位变化及边界影响范围等,以助于更好地理解真空预压软土地基加固的机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程杰恒  张航 《工程质量》2009,27(3):55-59
针对目前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尚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即真空预压排水固结加固软基期间,加固区地下水位有一定的降低:加固前后加固区土体饱和基本不变;有效加固深度可以认为是软基竖向排水体深度:真空预压排水固结软基强度不是均匀增长,而是预压前期软基强度增长快于预压后期。  相似文献   

11.
真空预压法中地下水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珩  王保田 《山西建筑》2007,33(26):24-25
根据真空预压法的加固机理,探讨了真空预压过程中的地下水位情况。将加固区内的出水量按照孔隙水排出机理的不同分成三个部分,并分别就这三部分孔隙水排出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地下水位基本不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真空预压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的争议源于对其概念认识不足及测量技术存在短板。从土中水的存在形式、水位面势能状态和水位参考基准面等要素出发,将真空预压地下水位重新定义为土中重力水的重力场水压分量为零的绝对高程。提出了准确测量真空预压地下水位必须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分析了现有水位测量技术受水位管滤管段分布的影响而产生的两个负面作用——滤管段的竖向排水作用与不透水管段的密闭效应。提出了分段式浮标水位测量新技术,埋设全滤管段外管,内置配以特殊橡胶凹凸隔板的分段式浮标液位计,既能够做到闭口测量,又有效解决了滤管段分布的负面影响,理论上是一种适用于真空预压膜下负压条件下的地下水位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3.
真空预压条件下地下水位测试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技术缺陷,常规敞口式水位测管法并不适合于真空预压条件下地下水位的测试,用其测得的水位并非负压状态下的真实水位。介绍一种适合于真空预压条件下地下水位测试的新方法。该方法由于采用内外管的独特设计,成功解决了水位管内部与大气相通的问题,同时配以磁环浮标可以直接测量地下水位位置,不需借助其他测试手段。通过与常规方法的现场对比试验,充分说明新方法具有工作原理清晰,装置制作简单,测量时无真空压力泄露,测试结果直观可靠等优点,所以用该法测得的负压条件下加固区内的地下水位结果更具说服力。最后对该方法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雨  周子舟  柏炯  陈企奋 《建筑技术》2010,41(3):235-239
以平面应变比对固结理论为基础,通过比较前人研究成果,选择考虑竖向排水体涂抹效应的砂井地基等效计算方法,根据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运用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真空预压计算方法。由于真空预压过程中地下水头将降低,因此在计算中采取降低地下水头的方式等效模拟地基表面施加的的真空度。结合工程实例给出算例,对该方法的可靠性进行研究。通过将计算结果同实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山造船基地真空预压软基加固工程的现场试验观测成果,从软土的微观固结机理角度定性分析了真空预压期间加固区内的出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地表沉降、地下水位与出水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如下:①真空加固期间的出水量分为两个阶段,加载初期主要为加固区内土体大、中孔隙中的自由水,恒载后以土体的中、微孔隙中能克服自身抗剪强度发生渗流的弱结合水为主。②由于自由水比弱结合水更容易发生渗流,因此抽真空初期的日出水量远大于恒载期的日出水量,但是受到场地地质条件影响,不同区域的出水量多少不均。③总出水量与地下水位降深、地表沉降的关系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加固初期随着总出水量的增大,地下水位降深和地表沉降变化较快,后期变化较慢并逐步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王志新 《城市建筑》2013,(10):276-276,285
本文通过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大铲湾辅三路软基的监测相关研究,以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施工现场的孔隙水压力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规律,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方法的加固效果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王心毅 《山西建筑》2008,34(18):149-150
结合青岛东海路过街道的修建,就滨海区城市主干道修建暗挖过街道的综合降水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隧道洞内真空降水技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