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分析了里下河地区2003年暴雨过程及其特点,根据里下河地区33个雨量代表站(平均650km^2/站),1953—2003年51a逐日降雨量资料进行了面平均计算、滑动处理等;统计分析了里下河地区及分区2003年最大1d至最大60d共7个时段降雨量的历史排位,得出本区2003年暴雨是仅次于1991年第2大暴雨;最后采用P-Ⅲ型曲线进行暴雨频率(重现期)分析,结合该区自然特性,得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2003年暴雨为25a一遇。可为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河南省干江河燕山水库初步设计报告》中,对燕山水库汛期洪水分期作了初步设计,根据暴雨洪水的时间分布划分为:主汛期6月20日至8月15日,后汛期8月15日至9月末。本次根据燕山水库的基本资料,选取了:旬暴雨日数、旬面平均雨量、旬最大1日面平均雨量、旬最大3日面平均雨量、旬最大7日面平均雨量以及旬入库水量等6个指标,釆用最优分割法,构建了燕山水库汛期划分计算模型,对燕山水库汛期分期重新作了计算。本次计算所得的汛期分期划分成果为:前汛期6月1日至6月20日,主汛期6月20日至8月31日,后汛期9月1日至9月末。因此,本次分期划分成果与初步设计报告成果基本一致,主汛由8月中旬延迟至8月下旬,增加前汛期分期。  相似文献   

3.
暴雨是水文循环中的活跃因子,其突发性强,分析暴雨分布规律及参数可为暴雨预报、灾害预报提供背景资料。通过黑惠江流域内9个自记雨量站资料,对10 min、60 min、6 h、12 h、24 h、3 d不同时段的6个最大点雨量的统计计算,在分析每个时段的多年平均时段最大雨量和变差系数的基础上,总结出不同时段点雨量参数的地区分布、出现时间。对黑惠江流域的洪水预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苍山水土流失治理、洱海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太湖流域1951-2010年的雨量资料,从平均暴雨日数和最大30 d雨量两个方面,分析流域暴雨时空分布特性。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多年平均最大30 d雨量在时间分布上都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在空间分布上山丘区均大于平原区。通过对流域和分区时段雨量的重现期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两种可能的流域设计暴雨空间组合方案及反映太湖流域暴雨特点的设计暴雨时空分布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针对太湖暴雨特点设计的暴雨空间组合方案及计算方法合理。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峡库首区1971—2019年国家站和区域站逐日雨量和地质灾害个例数据,对三峡库首区诱发地质灾害的强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1)三峡库首区暴雨日数近50年来呈现增长趋势;暴雨主要集中在4—10月,暴雨日数发生最多的月份为7月和8月;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5—10月发生,呈现出夏半年多、冬半年少的特征。(2)秭归降水量年变化最大,更容易出现干旱或洪涝,兴山降水量年变化最小。(3)三峡库首区汛期平均雨量呈现14a周期性波动,其次是9a周期性波动。主汛期平均雨量呈现9a周期性波动,其次是14a周期性波动。(4)三峡库首区主汛期雨量和地质灾害出现次数的相关性达0.468,说明主汛期降水偏多时,更容易出现较多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6.
集对分析方法在澄碧河水库汛期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澄碧河水库为例,选择暴雨日数、旬平均雨量、旬最大3 d雨量均值、旬平均多年入库流量、年最大洪峰出现次数5个指标因子,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将澄碧河水库汛期分为前汛期、过渡期、主汛期、后汛期4个时期。分析结果表明,集对分析法能清晰地展示水文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结构,不仅能从宏观角度揭示总体相关性,还能从微观层次揭示分期结果与各个指标因子的相关性;与之前的其他分期方法结果相比,其更具客观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1994年我省气候反常,发生了多次大范围的暴雨洪水。从进入汛期的4月开始,到汛期结束后的10月,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除渣水和洞庭湖区外,其它流域和地区几乎每月都有暴雨洪水发生。4月1日至8月22日的144天时间内全省共发生75个暴雨日,210个水文站中,日降雨量在50mm至100mm的有626站次,其中超过100mm的有76站次,部分地方点雨量的强度超过了历史记录。湘水、资水流域发生了5次、流水流域发生了1次大范围暴雨。湘江流域6月中旬这场洪水不仅使干流上下全面超过警戒水位,而且中下游(衡阳和衡阳以下)各主要水文站的水位和流量均超过历…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天津市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市区暴雨公式,推求了设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天津市实测最大点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这段时间,且不同时段实测最大点雨量在时间分布上比较集中.市区暴雨的强度较大,已达到大暴雨级别.市区设计暴雨过程的估算,可为相关部门的除涝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嶧县人民从今年进入汛期以后,已经连续三次战胜了暴雨洪水,保卫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现在,他们下定决心苦战三个月,争取乡乡社社“卫星”上天,“元帅”升账,横渡长江,实现千斤县。嶧县,是我省南部的一个半山丘半平原的县份,也是今年全省进入汛期以后降雨最大而且雨量最集中的一个地区,从6月29日到7月13日,全县降雨共达716.5公厘,总水量约15亿公方。这次降雨的特点是:雨量大、暴雨区比较集中,雨势来的特别凶  相似文献   

10.
詹寿根  胡苑成 《人民长江》2001,32(11):43-45
鄱阳湖区需设排涝站进行排涝的圩区大多分布于湖滨地区。为了圩区排涝装机规模简化计算,选择了显子、都昌、康山、禾洲(樵舍)4个站为代表站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对典型代表站暴雨及水位的分析认为,鄱阳湖区7月1日以后出现暴雨的机率很大,其周边圩内暴雨与承泄区水位遭遇可能性较小,排涝站的排涝期宜定在每年的4-9月,采用最大3d暴雨恙相应平均水位同频率遭遇,或采用最大3d暴雨与历年最高3d平均水位的平均值相配,推求并确定排涝泵站的排涝装机规模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洪涝问题日趋严峻。本文梳理了大湾区典型城市洪涝事件,归纳了洪涝特征并分析了洪涝问题的主要驱动要素。结果表明,近100多年,大湾区年降雨量、降雨日平均雨量、暴雨日数及暴雨日降雨量占全年比例都波动增加,而降雨日数波动减少,降雨呈现增多且趋于集中的态势。大湾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近10年广州、东莞、惠州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1%,广州龙舟水期间降雨量占全年约22%。虽然大湾区城市群呈现热岛效应,气温与城镇化率呈正相关,且100多年来各城市温度上升并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但受地理位置影响,各城市降雨量与其城镇化率的关系并不明显,而更下游的沿海城市面临更多的锋面雨和台风雨影响。近10年给大湾区带来暴雨以上降雨的台风有47场,发生在6—10月,其中恰逢天文大潮的有21场、有26场在大湾区以西登陆。近40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3.5 mm/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平面的持续上升将使大湾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对强降雨、台风暴潮、海平面变化等要素开展分析可为大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伊宁市1956—2015年汛期(4—10月)的逐日降雨资料及洪灾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 突变分析、R/S分析3种方法,分析了伊宁市1956—2015年的强降雨变化特征以及对洪灾的影响。结果表明,伊宁市1956—2015年强降雨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增加趋势,并对总降雨起主导作用,占总降雨的比例逐年增大;6、7月是强降雨及洪灾的集中月份,且强降雨的逐年增加趋势强于其他月份;洪灾发生频次在1986年后显著增加,发生频率约为每10年9次,洪灾发生频次与强降雨量存在极显著相关,当日降雨量大于15mm时,容易引发洪灾,其概率大于1/4;强降雨序列有着较好的赫斯特现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张雪花  程扬  冯婧 《人民长江》2017,48(13):7-11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极值事件频发,旱涝交替加快。以海河流域42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63~2013年的逐日降雨资料为基础,使用SOM神经网络算法,对气象站点进行聚类分区,选取连续无雨日干旱评价方法确定海河流域干旱等级,在此基础上采用Pearson-Ⅲ频率曲线对干旱之后的最大降雨量进行保证性分析,计算不同等级干旱发生后降雨强度达到中到大雨及大到暴雨的概率。结果表明,随着年内干旱发生次数的增加,降雨频次在减小,降雨强度明显增强,海河流域极大可能同时遭受旱涝灾害。研究结果可为海河流域旱涝事件的应对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极端降雨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国的极端降水进行了研究,但对长江流域极端降水的研究多集中在日时间尺度强降水事件,从不同子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入手的研究较少。利用1961~2017年长江流域各子流域面雨量资料,根据面雨量的分布曲线确定长江流域各子流域极端降雨事件判断的阈值,得到各子流域极端降雨年份,分析极端降雨事件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子流域间极端事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20世纪60年代长江上游极端多雨事件频发,70年代以全流域极端少雨为主,80年代极端多雨事件中心转移至长江中下游,90年代长江上游变为极端少雨事件中心,2000年以来,长江流域处在由少雨向多雨转变的年代际背景中。②当子流域发生极端少雨事件时,流域其他流域大部也是以降雨偏少为主,空间的一致性较好。但是子流域发生极端多雨事件时,存在大部分地区少雨的情况,会出现旱涝并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划分镇江市降雨场次和分析暴雨特性,基于丹徒站1981—2016年汛期5—10月的逐分钟降雨资料,确定了降雨间隔时间,筛选了暴雨场次,分析了汛期各月暴雨次数和暴雨量的变化特性,解析了不同历时和不同强度暴雨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镇江市合理的降雨间隔时间为2 h;汛期总暴雨次数呈略微上升的趋势,总暴雨量以每10年43.4 mm的速度增加;汛期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其暴雨次数占汛期总暴雨次数的73.0%,其暴雨量占汛期总暴雨量的73.5%;7月和8月的暴雨量及其对总降雨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呈减少趋势,暴雨集中度增强;不同历时的暴雨中,一般暴雨占比最大,特短、短暴雨次数增长趋势显著,且特短暴雨的强度呈增加趋势;不同强度的暴雨中,弱暴雨占比最大,中、强暴雨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深入了解集对分析在水库汛期分期应用,选取旬中暴雨日总数、旬多年平均雨量、旬中最大3天雨量、旬多年平均来水量、旬中年最大洪峰出现次数等5个指标,采用CRITIC赋权和模糊集对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CRITIC权的减 法集对势汛期分期方法。以佛子岭水库为例,将佛子岭水库汛期划分为前汛期、主汛期、伏旱期和后汛期四个分期,最后与减法集对势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RITIC权减法集对势汛期分期法考虑了不同水文气象因素对汛期分期影响程度相对大小,汛期分期成果合理,为水库调度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5年6月13~14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桂北、桂东及桂中大部地区出现了暴雨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受强降雨影响,西江干流武宣至梧州河段发生近5年来首次超警戒洪水,达到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编号为西江2015年第1号洪水。为积累江西干流主要河道洪水预报经验,分析了这次流域暴雨特性、洪水组成及预报方案的适用性,为西江干流洪水预报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平原区朱家河流域降水量实际观测资料,对流域内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阐明朱家河流域降水空间分布较均匀,降水量自东向西略有减小;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较大,最大年降水量接近最小年降水量的3倍;降水有明显的3~5a小周期变化;降水量丰、枯年份出现次数相当且次数多,占序列的81.8%;降水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流域多年总体降水量并无增减,汛期降水量有减小趋势,非汛期降水量呈增长之势,年内降水差异逐步在缩小。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鄱阳湖区降雨量的变化特征,按照相关标准对年降雨日数和降雨量进行分级,深入研究各级雨日(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年内分配规律。利用鄱阳湖区都昌站1953—2012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趋势突变检验、Hurst指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方法对鄱阳湖区年和季节分级雨日(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34 d,其中,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大雨日数和暴雨日数所占雨日的比例分别为70.9%,18.66%,8.2%,2.98%;过去几十年,年总雨日数、小雨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并可能持续减少,年总雨日数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雨日数减少了14 d;季节性降雨中,春、夏2季以大雨暴雨为主,秋、冬2季以小雨、中雨为主。②鄱阳湖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 335.66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占年降雨的比例分别为20.74%,29.50%,27.35%,22.41%;过去几十年,年降雨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并可能继续减少,并在1976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降雨量减少了301.26 mm。③鄱阳湖区降雨集中度平均为0.4,但受降雨年内分配的影响,降雨集中度年际差异较大;降雨集中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6月中旬,其中,4月中旬—5月中旬占了71.43%。鄱阳湖区降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小雨日数减少引起的,降雨量的减少是各级雨量共同减少造成的;降雨集中度的大小与大雨和暴雨量所占年降雨量的比例密切相关,且与降雨不均匀系数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鄱阳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辽宁省大雨与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65—2014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研究区大雨与暴雨事件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辽宁省大雨天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增大趋势为主,80年代起转为减少趋势。大雨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主要呈现增大趋势,中间时段以减少趋势为主。暴雨天数和暴雨强度在1984年以后均呈现稳定的增加趋势。② 大雨与暴雨事件的周期变化具有一致性特征,均存在34年左右的主周期和19年左右的次周期。③ 大雨与暴雨事件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辽东南(丹东为中心)向辽西北(朝阳为中心)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此外,从空间趋势变化来讲,除大雨天数外的其他指标在全省范围内均以增加为主,辽宁省西北部地区洪涝灾害风险较小,防洪减灾工作应重点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