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阐述了变电站集控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系统功能,并对变电站集控自动化系统和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采集的信息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30(15):25-25
2006年7月9日.由广东电网公司生技部、广州供电局、广东省电力调度中心、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验收工作组,对广州电网OPEN-3000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出厂验收。验收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广州电网OPEN-3000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各项功能及性能均满足技术协议、相关联络会纪要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同意通过出厂验收。由国电南瑞研制的广州电网OPEN-3000调度集控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技术含量高,应用要求高,集成度高,系统规模大,并具有突出特点:系统集调度和集控功能于一体,  相似文献   

3.
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县级电网的不断发展和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实现,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的实时监控、故障处理、负荷预测和电网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南昌县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功能特点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通信系统、远动系统、计算机及人机子系统和其它相关系统的软、硬件选型和功能实现。该系统的使用能大大提高县电网的调度自动化水平。实践表明,基于统一支撑平台,集调度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电能量计费、馈线自动化于一体的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是县级电网调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高要求,介绍了宁波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方案设计,提出了宁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和220 kV集控系统相互备用,以及宁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对500 kV集控系统、宁海县调系统、象山县调系统多点备用的灾备方案。宁波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实施推动了灾备技术在电网调度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标准》中的GB 50174—93和条文说明对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供电系统、空气调节及防雷等内容都提出了运行规范和原则,但条文没有具体的细则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避免问题的重复发生,针对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运行的供电系统、空气调节及防雷等内容提出了若干建议。这些建议在大连供电公司地调自动化系统和集控中心建设中得到实施和应用,从实际生产情况看,有效地改善了主站设备的运行环境,提高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维护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1前言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电网为对象集数据采集、处理为一体的综合自动控制系统,以其迅速、准确地反映电力系统运行参数而被电力部门所广泛采用。目前青海电力系统已有四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其中省调自动化系统是我局第一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已有十年,西供局、海南局、海东局继省调之后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这些系统在电网调度、系统安全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各系统在近两年缺电情况下,对全网计划用电…  相似文献   

7.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琴 《青海电力》2005,24(4):9-13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是提高调度运行管理水平和确保电网安全、经济、优质运行的重要手段。如何保护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网络的安全,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建立健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隔离及与外部Internet网的物理隔离已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文章分析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并就实施网络安全的方案和策略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根据同步时钟的脉冲、报文、编码和网络协议四种对时方式,分析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和结构,提出调度自动化系统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二次设备对时方案,构建了电网时间同步系统.  相似文献   

9.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大电网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电网的扩大和互联,电网调度自动化已成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不可缺少的装备。而基础自动化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硬件支柱,迫切需要加强,进一步完善EMS系统的功能,以适应电力市场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回顾四川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起步与发展过程,阐述实用化达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提出进一步发展四川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设想:抓紧基础环节的改造与整治;完善EMS;商业化的准备,资金及人才问题.探讨以推动技术进步来促进县级调度自动化的发展,以及省网与地方电网自动化系统联网并共享信息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电力网格体系初探:(二)电力网格体系结构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分析电网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既符合互联电网运行特点,又满足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实际需求的高可用和可扩展的电力网格体系结构,确定了电力网格的服务层次,对网格基础服务、电网应用服务进行了有效的划分和组合,为进一步构建电力网格示范系统勾绘了蓝图。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据仓库的一体化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以省调系统为例,分析了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有应用、潜在应用及其内在联系,提出了基于调度数据仓库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模式。在该模式中,数据仓库集中存储主要应用于子系统的公用数据,是各应用于系统的联系纽带。该模式适用于新一代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也适用于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改造。  相似文献   

13.
调度/配电管理一体化系统主站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阐述了调度/配网管理一体化系统主站平台设计思想,在面向电力系统对象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分组、分层、数据分流以及集群控制的网络平台机制,实现调度自动化、配电管理一体化系统功能,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满足不同系统的实时监控、数据管理、图形维护的需要,做到数据库的一体化、实时数据的按需分流、图形维护的一致性。实践表明,一体化主站系统能明显提高实时数据和图形的反应速度,数据库和图形的维护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电网监控的运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综述了国内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工作模式,提出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和运行模式的发展策略。认为全分散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今后发展趋势,这对我国一、二次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管理部门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要积极而慎重地推行保护、测量、控制一体化设计,且随着各专业的互相渗透,原有的专业分工将会重新调整组合。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备用电源自动投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全电网备用电源自投和过负荷联切功能的备用电源自投系统.该备用电源自投系统由电网调度自动化子系统、变电站监控子系统和备用电源自投子系统等3部分构成,共同实现全电网的备用电源自投和过负荷联切功能.该系统既降低了电网建设成本,又有效提高了电网供电可靠性和电网负荷的均衡分配.实际运行表明,该系统经济、简单、可靠,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53,自引:14,他引:53  
电网朝着超/特高压、互联大电网的方向发展,而调度自动化系统则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格化、标准化、市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是指电网设备、采集、控制及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强调的是调度中心内部不同系统间的共享和整合;网格化是指在分层分布的调度管理体制下的各级调度中心之间信息的"需则可知"和分解协调控制;标准化包括遵循标准和制定新标准,强调的是通过遵循标准达到系统的高度开放,理想的目标是实现完全的即插即用;市场化是指在电力市场交易环境下的监控分析和控制;智能化强调的是在数据集成化的基础上将电网的分析和监控提升到完全自动和智能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如何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水电厂监控系统的计算机和水轮发电机组调速 器的微机等发电过程控制计算机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控体系,以实现目标控 制,从而大幅度提高电网AGC的调节品质。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23,自引:25,他引:98  
辛耀中 《电网技术》2001,25(12):1-10
作者从电力控制系统标准化体,新一代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分区分层运营技术、计算机安全防护体系等方面分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原理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馈线自动化是配电自动化的主要功能之一,该文针对中国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情况,讨论了馈线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提出了建立在光纤快速通信基础上的配电网馈线系统保护的新原理和新概念,馈线系统保护充分吸取了高压线路纵联保护的特点,利用馈线保护装置之间的快速通信,一次性地实现对馈线故障的故障隔离,重合闸,恢复供电功能,将馈线自动化的实现方式从集中监控模式发展为分布式保护模式,从而提高了配电自动化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