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顽固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6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顽固性脑膨出患者的诊疗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5例因并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按GOS预后评分,持续植物生存状态1例,重度残废4例,中度残废6例,良好恢复20例。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并发严重脑膨出的原因主要是脑水肿、脑积水和颅内感染。有效运用药物和采取各项措施减轻脑水肿,解除脑积水,预防感染是解决颅脑损伤术后并发顽固性脑膨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8):131-134
目的:探讨模拟颅内压骨窗保护装置在预防去骨瓣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42例设为观察组,从2008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4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模拟颅内压骨窗保护装置,对照组不给予保护,仅实施常规术后治疗,观察两组的脑膨出与硬膜下积液发生情况。结果: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观察组2例发生脑膨出,2例发生硬膜下积液;对照组5例发生脑膨出,6例发生硬膜下积液。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术后应用模拟颅内压骨窗保护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脑膨出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分期行脑室-腹腔(V-P)分流术与颅骨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4例分期行V-P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手术的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一期先行V-P分流术,6例患者一期先行颅骨修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4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分流管堵塞1例(2.2%)、颅内感染1例(2.2%)、分流过度出现脑室裂隙样改变2例(4.5%)及并发癫痫或加重3例(6.8%),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1个月进行GCS评估,29例(65.9%)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15例(34.1%)无明显变化;复查CT或MRI示:原室管膜下水肿均有改善或完全消失,29例(65.9%)脑室基本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行GOS评分:良好23例(52.2%),中残14例(31.8%),重残或植物生存7例(16.0%)。结论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脑积水、脑膨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分期行V-P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手术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5):66-69
目的:探讨人工硬脑膜在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行硬脑膜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人工硬脑膜修补的患者共5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自体膜修补的患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6个月返院行颅骨修补术。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皮下积液、脑膨出、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二期颅骨修补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的术后颅内感染、脑膨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和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颅骨修补手术时,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硬脑膜安全可靠,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能为二期颅骨修补创造条件,是硬脑膜修补的理想材料,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首选使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目的:探讨颅脑重度损伤患者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颅脑重度损伤患者46例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将本组46例颅脑重度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23例,其中死亡3例(13.04%),重残/植物人6例(26.09%)、中残/良好14例(60.87%)。常规骨瓣组23例,其中死亡6例(26.09%),重残/植物状态10例(43.48%),中残/良好7例(30.43%)。两组患者病死率、中残/良好率、病死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显露充分,能充分减压并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能有效地保护脑功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0):143-144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监测继发性脑水肿、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66-67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在颅脑术后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颅脑术后伴并发症(脑内新发低密度灶)的患者23例,均接受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检查,分析脑内低密度灶区的灌注参数图像,并根据4D-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对比不同脑内灌注患者经临床干预性处理后的预后情况,分析不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与低灌注患者预后的关系,再结合患者检查当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进行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判,协助临床医师在治疗的过程中早期给予干预。结果:23例患者的灌注参数图像[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都存在明确的异常表现,显示脑内不同程度低灌注22例,脑内高灌注1例。低灌注病例中有7例患侧颅内大血管存在异常改变,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左侧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例,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脑内低灌注患者经临床针对性处理后预后良好50.00%(11/22),死亡18.18%(4/22),而脑内高灌注患者预后良好100%(1/1),死亡0,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3分的脑内低灌注患者死亡率为100%(4/4),高于GCS评分4~8分、9~11分以及≥12分患者;GCS评分4~8分的脑内低灌注患者重度残疾80.00%(4/5),高于GCS评分≤3分与≥1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全脑灌注一站式成像应用于颅脑术后伴并发症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脑内新发低密度灶)患者进行CT全脑灌注一站式成像检查,有助于了解颅脑术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并为患者预后评估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对患者术后病情的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对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适时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处理措施。方法:综合治疗,止血、脱水、利尿、激素、亚低温、冬眠、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吸氧、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手术治疗68例,气管插管55例,34例拔除气管插管后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共47例,留置气管套管3~30 d后拔除。结果:发生肺部感染34例,发生率36.9%。死亡28例,重残4例,中残6例,良好54例。死亡原因: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21例,肺部感染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呼吸道护理是维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 EPO)对血清血管内皮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r-Hu 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VEGF、NSE、S100B蛋白(S-100B)水平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变化,并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患者脑血流,统计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两组NSE、VEGF、S-100B水平及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率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两组GCS、GOS评分均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采用r-Hu EPO干预,可下调NSE、VEGF、S-100β蛋白表达,减轻脑血管损伤程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6):83-86
目的:探讨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超声监测在颅高压患者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5月本院颅脑疾病患者26例为观察组,根据入院时GCS评分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例,大面积脑梗死6例,脑肿瘤5例,术后1、2、3 d根据病情变化动态用彩超经眼眶检查观察组眼球后3 mm处ONSD大小,每眼每次检查3次,计算ONSD平均值,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统计生存率。结果:术后平均ONSD<5 mm 17例,>5 mm 6例,>6 mm 6例;死亡7例,植物生存2例。结论:动态监测颅脑术后ONSD变化有助于正确判断颅脑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及时复查CT或再次手术,可成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常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30-31
目的:分析血清H-FABP的动态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本院收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分别纳入26、23、2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清H-FABP水平变化,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不同预后患者间(重度残疾、中度残疾、恢复良好)间入院后24 h血清H-FABP水平差异。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各个时间段血清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三组间血清H-FABP水平历时性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H-FABP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血清H-FABP水平最高点出现在入院后1 d。不同预后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 h血清H-FAB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预后越差者血清H-FABP水平越低(P<0.05)。结论:血清H-FABP水平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呈正相关,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2):45-4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中继发颅内出血与脑肿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继发颅内出血与脑肿胀的高危因素进行对比选择,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额颞叶脑挫伤、脑室出血、硬膜下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GC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中继发颅内出血与脑肿胀影响显著,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针对继发颅内出血与脑肿胀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可提高临床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6)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CSCI)患者术后呼吸衰竭的相关因素及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颈髓损伤平面、ASIA分级、合并肺损伤与否、术前简易肺功能评估结果及术后白蛋白水平等因素与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的相关性,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23例CSCI患者术后发生了呼吸衰竭,其中21例呼吸衰竭得到纠正,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结论高龄、高颈髓损伤平面、颈髓完全性损伤、合并肺损伤的CSCI患者术后容易并发呼吸衰竭,术前可预防性留置鼻空肠管;术前简易肺功能评估值<15 mL/kg的患者术中应积极气管切开,术后适当延长机械通气支持的时间,避免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5):12-15
目的:通过检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研究S-100B蛋白含量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取其血清标本检测S-100B蛋白含量。选取颅脑损伤患者60例,分别于伤后早期(26 h)及伤后第1、2、3、5、7、10天采血,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间的血清S-100B蛋白含量。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清S-100B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除轻中型组第1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8分组与GCS≤8分组患者及不同预后组之间血清S-100B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100B蛋白在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能为颅脑损伤的诊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彭军  王欢  余超  徐其明  杨柏林 《矿产勘查》2010,(9):118-118,121
气管切开术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用的急救措施,气管切开术后意外脱管临床上时有发生,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造成急性缺氧,进一步加重脑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回顾武警江西总队医院神经外科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27例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脱管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脱管的原因,探讨脱管后的急救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8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2组: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3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护理+针对性的松散式的护理措施);2012年3月至2013年10月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例为集束化护理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制定集束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3~6个元素组成一个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捆绑集中应用,并在执行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对2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置管时间、住 ICU时间及病死率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集束化护理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住 ICU时间及病死率分别为(15.19±9.45)d、(21.24±6.43)d、(11.76±6.35)d及33.33%,对照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住 ICU时间及病死率分别为(19.28±12.34)d、(25.47±9.52)d、(15.89±8.78)d及46.15%,集束化护理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能有效地缩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置管时间及 ICU入住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0)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不同护理干预,比较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预后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10)
目的:观察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6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骨瓣开颅术。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3):101-103
目的:探讨加强陪护人员管理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选取2013年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陪护人员对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考核,并在病房增添手卫生设备,指导陪护人员手卫生,通过加强对陪护人员的管理,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结果:对照组有11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6.7%,观察组有3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陪护人员管理,让陪护人员参与医院感染控制,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7):88-89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探讨提高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水平的措施。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传统组(n=32例)和干预组(n=32例),传统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传统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OSIE-30评分、MMSE量表评分和MoC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的NOSIE-30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干预组的MoCA评分和MMSE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加行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