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Planning》2013,(9)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是学术的权威,也应该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阵地。在很多经济发达国家,美术馆和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象征,也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文化设施。在我国,虽然博物馆基本上是每个城市重点建设的公共设施之一,但是美术馆的建设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设计》2014,(8):258-261
矶崎新先生不竞新奇,他将建筑单体与城市背景和建筑内部功能的需求相结合,坚其内质,追求建筑对历史、文化和城市的贡献. 矶崎新首先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将城市、建筑、内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结合起来考虑的一个建筑师.继而,他以他的美术馆和博物馆项目为重点,通过具体案例解释了其具体的工作以及一些具体的成果. 矶崎新认为各种功能的建筑单体均与城市之间发生关系,他在讲演中主要向听众传递其对文化设施和城市的关系的思考.他首先介绍了水户文化中心,其中有剧场、画廊、小规模的美术馆、一个多功能会议室和音乐厅.一个城市需要涵盖博物馆、图书馆、剧场、音乐厅等各种文化功能的综合性文化中心,这是近代国家中出现的概念,迎合了国家的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博物馆从20世纪80年代起呈现着兴盛发展的态势,其中,建筑的发展尤其引起社会的关注,一座座散发着艺术气息的博物馆,代表着各个时期最活跃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出现在城市里。近几年来,城市博物馆更是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让市民惊叹的建筑不再仅仅是豪华的写字楼、会展中心、商厦等设施,博物馆建筑作为新的建筑类型在城市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主动融入社会发展自我更新的表现。也体现了城市"新陈代谢"的绿色生态观。诚然,博物馆新的观念、现代化的设施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其作用是积极的,但对于博物馆自身,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更高的要求。在中国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土  相似文献   

4.
王明贤:博物馆事业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的发展在整个世界上都是一个奇迹。如果说10年前是技术改变中国,那么现在就是文化改变中国,艺术改变中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方兴未艾,但是中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博物馆还是太少。所以我们有责任将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设计有一个重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建筑创作》2019,(2):116-131
作为连接艺术和大众的桥梁,她将促进交叉文化的交流,并成为孵育实验性文化的先驱;她将开创一个美术馆空间的新模式,并转变人们看待、体验和创作艺术的方式;她将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未来的艺术创作和美术馆功能的体现而重新这释过去的艺术遗产;她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当前的艺术创作整合在一起;她将开创一个新的博物馆象征和文化运动。中国美术馆建立了一个新的美术馆模式,以几千年历史文化为视觉背景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我每到一个城市必去参观这个城市的歌剧院,因为歌剧院通常都集中表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取向、经济实力和城市的建造水平。巴黎歌剧院既是巴黎市的著名建筑,也是被收录于建筑教科书中的典型案例。巴黎歌剧院在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外国建筑史中通常将它作为"折衷主义"风格的代表作。鉴于这些因素,我曾两度前往参观巴黎歌剧院。何为"折衷主义"?多数文献中认为:折衷主义的建筑是指"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把他们自由组合成各种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建筑"是个新名词,它不好下定义,就像"文化"这个概念说不清楚一样,但人们总是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今天以文化建筑为主题展开讨论,立即就把我头脑中的这个概念具体到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音乐厅这类建筑上,我想原因在于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公共与开放、共同的目的都是形而上的交流场所。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才引发无论哪个国家的执政者都关注它的形象,我想这似乎是现代性引起的一个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8.
《钢结构》2009,(9):99-100
KSP建筑设计事务所为天津美术馆设计的方案获得一等奖。这座33000m^2的博物馆建筑群位于天津市河西区,是占地90hm^2的文化与休闲新区的组成部分,在美术馆附近还将建造一座新的歌剧院和其他文化与休闲设施。  相似文献   

9.
孙晖  韩然屹 《中国园林》2010,26(7):97-100
博物馆已经逐步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建筑设计的热点,但博物馆周边环境的景观设计却未得到重视。对挪威石油博物馆"地质公园"的设计背景、理念和手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博物馆的景观环境设计提出4点建议:尊重城市历史文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注重市民参与和场所的营造,采用多元化的博物馆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筑,而城市的发展又必然需要拆除历史建筑,创造新建筑,而新建筑又终将成为历史。发展和保护在多数人眼中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当紫禁城被作为博物馆展览时,其实作为一个宫殿建筑,它已经死亡了,只不过是一个标本而已。一个城市中建筑的记忆是短暂的,而空间结构则是一个城市所独有的长期记忆。  相似文献   

11.
正区位位于郑州市西部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是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化中心区。作为该区域"四个中心"重点建设项目中的一部分,郑州美术馆新馆及郑州档案史志馆的东面毗邻区域城市主轴与片区文化广场,南面毗邻区域的商业休闲轴,成为了两轴交汇的重要城市节点。同时,郑州美术馆新馆及郑州档案史志馆与博物馆、大剧院共同组成文博艺术中心组团,在文化片区中扮演形象展示与集散入口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5)
<正>互联网集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为一体,为博物馆宣传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信息技术在中国博物馆应用同样风生水起。一、中国民营博物馆网络营销现状分析1、中国民营博物馆网络营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民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将民营博物馆视为博物馆体系新成员和丰富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力量,积极鼓励加快发展,现今我国民营博物馆已达到500多家。  相似文献   

13.
正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由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投资,项目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总占地近66.67dm2,总建筑面积约95万m2,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项目包括西安国际美术博物馆、艺术家美术馆群以及西安国际画家村。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是国内第一个以美术和文化为主题的超大型艺术综合体,是国内第一个以民间自筹资金进行规划设计并建设的超大型城市文化建设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及艺术家美术馆群。西安国际美术博物馆的设计概念源于"有凤来仪"的美丽传说,运用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为西安乃至整个中西部地区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生态美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侯建华 《石材》2010,(3):57-57
完成于2003年8月的浙江天台博物馆,位于中国浙江省天台县境内,这里拥有建设博物馆所特别需要的两大条件——悠久的历史和风景如画的景色。同时,佛教和道教的完美结合,在当地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特征,致使当地充满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天台博物馆就像是天台的一个小型历史缩影——融合了展览、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建筑自19世纪产生以来对城市发展所起作用已越来越显著,它已成为现代城市集约文化的集中体现。博物馆的设计和建设不再仅仅是一个建筑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和文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或远也近     
《Planning》2018,(3)
<正>古都慕尼黑早上7点多我们一行五人到达德国的慕尼黑中央车站(München Haupt-bahnhof),下车后离开火车站,再次背起行囊出发去看这里著名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慕尼黑,巴伐利亚王国自古以来的都城,在德国南部,属中心城市,是拥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歌剧院的艺术文化之都。下车后,整个车站的结构很吸引我们的眼球,全部是不锈钢钢架结构,凌空而架、线条流畅,镂空的图案很现代和抽象,有红色点状标识点缀其间。大家都不禁感叹,这就是德国这个国家一直以来特有的、简约而不失唯美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而德国人特有的冷静、干练、聪慧和精明也都包含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21)
博物馆作为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文化地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博物馆陈旧不堪,博物馆改造升级已迫在眉睫,为什么要改造、如何规划、怎样实施等都成为了热门话题,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土营造     
<正>金陵美术馆的前身是一个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厂房,它像一个侵入者,坐落在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南地区,为青砖灰瓦的小尺度传统民居所环绕,与历史街区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景观形成强烈的冲突。建筑师通过设计,将旧有厂房转变为一个富于吸引力的中国艺术博物馆,促使工业遗产与传统文化友好相处,并成为历史街区中最有活力的公共设施。自2012年建成以来,美术馆的讨论声就从未间断过,它接受着四方洗礼,迎接着一批批青年建筑学者的拜访。在此,三位建筑师就美术馆改建的空间、文脉、材料展开讨论,让读者对此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 "标志性建筑不仅应该是城市的地标,更应该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代表".我们参加梧州西江明珠塔投标时,这段话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要充分体现出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比如巴黎的卢浮宫、悉尼的歌剧院,这些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如今已成为现代城市的象征."西江明珠"作为梧州的标志性建筑,如何将梧州的文化历史特色和观光旅游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设计者突破传统"塔"的概念,大胆舍弃了传统"塔"的造型,而采用能够体现梧州特点的大门和宝石作为设计元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设计》2011,(9):42-45
2011年9月1—3日,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办,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阿姆斯壮(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支持的"第二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建筑设计高峰论坛"在苏州隆重开幕。本届高峰论坛是继"第一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之后的又一全力推出的论坛,同期在苏州美术馆举办"2011首届UED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建筑作品展",并增设了"2011UED博物馆建筑设计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