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解析《莳萝泡菜》中花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她观察敏锐,描写细腻,写作手法新颖,是现代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以《莳萝泡菜》为例,深入解析其小说中花的意象,并探讨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对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以月亮、风雨、镜子等传统意象的悲凉美学意蕴,为她的人物命运铺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这些意象在写实性中饱含着浓重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实现了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的诗化。意象中隐含的作家的人生体验、认识与感悟等,显示了张爱玲写作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3.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这部作品有很多关于水的意象的描写。在此主要分析《喜福会》中出现的水的意象,其蕴含的寓意,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哲理,并从中理解美国华裔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特征,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性因素。惯用海洋意象是唐诗的特色之一。统计了《全唐诗》中涉及海洋意象的诗歌作品,认为唐代描写海洋意象的诗人众多,描写海洋意象的唐诗数量可观,唐诗中的海洋意象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5.
《小世界》是戴维·洛奇的学院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引人深思的出色作品。作者利用诙谐语言,对多重人物性格进行描写,在情节中穿插景物描写,娴熟运用反差式的讽刺手法,突出作品的讽刺意味。以《小世界》中景物描写为着眼点,分析景物描写对作品讽刺效果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苏童小说叙事的特色之一。苏童创造性地把意象的审美机制引入叙事文学领域,以意象叙事代替传统的情节叙事,改变了传统小说较为单调的叙事方式,使文本具备了现代小说独有的弹性与张力。意象叙事的创作策略在苏童小说《米》中运用得最为突出,作家营构了大量繁复隽永、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为作品增添了更加复杂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亨利·詹姆斯采用了各种生动而贴切的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揭示该小说中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包括建筑意象、“明”和“暗”的意象、“翅膀”意象、物品意象等等,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詹姆斯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是一部颠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的作品。汤亭亭在这部自传性作品中融入了大量历史、传奇和想象,其中“鬼”的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论证了这一意象实际上是对性别和种族歧视的颠覆,汤亭亭为在身份上被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建构自身话语权而发出了文字的呐喊。  相似文献   

9.
当代作家史铁生,用平淡优美的语言,以其心灵深处对命运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崇高敬意,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小说。这些小说大都体现了人情的优美:作品所描写的亲情,蕴含深沉之美;描写的爱情,含有忧伤之美;描写的友情,带着真挚之美。  相似文献   

10.
当代作家史铁生,用平淡优美的语言,以其心灵深处对命运的独特感悟和对生命的崇高敬意,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小说。这些小说大都体现了人情的优美:作品所描写的亲情,蕴含深沉之美;描写的爱情,含有忧伤之美;描写的友情,带着真挚之美。  相似文献   

11.
《逃离》是加拿大著名女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乡村人们的平凡生活,并用简约的散文风格来探讨人们内心复杂的情感。门罗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是女性到了一定年龄所处的窘境,这一主题在她早期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女主人公的个人原因、女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女性意识三方面分析作品中女性逃离的原因,有助于读者理解当时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优秀的意识流作品,国内外对《到灯塔去》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而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依据这一理论剖析《到灯塔去》中的意象的深层意义,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解析作为图形的意象在作品中是如何凸显的,以期更好的挖掘小说的主题意义,为读者赏析该小说开辟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坛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作品中的“无情节”表现手法匠心独具、风格鲜明,对现代短篇小说的创作影响非凡。而她作品中意象、象征以及不同的叙述视角等形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主题,也使得其作品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论述小说《八月之光》在结构安排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认为《八月之光》描写一群悲剧人物的生活,意在探讨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种种阴影及其影响."光"与"影"是小说的主题意象.小说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的过程中,通过生与死、过去与现在、黑人与白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存状态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互为参照的、有着对称结构的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独步奇峰的女作家,她对色彩的极端敏感和颖悟,对艳美和华丽的极端嗜好,使她的每部小说都鲜活动人,从而使她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井河分明。她善于在小说中描摹各种层次的颜色,无论对人、景、物,都调动了大量的色彩手段,因此视觉意象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梦及梦境包含了主观、唯心及不可知等非理性意象,同时又似幻似真地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梦意象描写往往能陡增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梦入词的写作在唐宋词中倍受青睐、屡见不鲜。本文针对唐宋词的文体特征与梦自身性质相契合要素作探讨,分析梦意象与唐宋词在表现手段的客观一致的问题,由此得出梦意象在唐宋词中形成并繁荣的文体方面合理性机制,进而对唐宋词的内在文学空间实现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18.
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喜福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于她的中国脸孔和她小说中的中国元素,她被称为是当代杰出的华裔美籍作家。然而,谭恩美却称她是一个"能自由地去享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美国作家。在此从两个方面探讨作为"美国作家"的谭恩美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如何在她的成名小说中体现出来并影响中国元素的描写。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林中之死>的女主人公形象和小说对她的死的描写,认为小说以一个男孩的视角,赞扬了为男性无私奉献的女性之美和为人类无私奉献的自然之美,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哥特式小说作为一个经典的小说类型正逐渐发展和衍变。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基本形式,但她不是简单的摹仿和继承,而是颠覆哥特式小说中不合理的因素,如"恶棍式英雄"形象和"古堡"意象。在祛除了哥特式小说中父权文化的偏颇后,阿特伍德成功承袭了哥特式小说的边缘性和颠覆性特征,对社会和人性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