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改造建设是城乡发展建设的热点,目前规划设计界对乡村改造建设的设计模式存在多种思路,使用最广泛的是套用城市功能主义规划设计模式,将乡村作为新城市重新规划设计。事实证明,城市功能主义规划设计模式不但不能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而且还给乡村生态、人文环境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本文是在乡村改造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背景下,结合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从乡村的本质与需求出发,研究传统城乡优秀规划案例,对乡村改造建设规划设计模式提出新的观点:延续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化。在提出观点的同时,用何家陂库区移民村规划设计案例作为依托,通过收集资料、对比分析、制作设计模型等方法,深究符合现阶段乡村改造建设的规划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2.
要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转型升级,重点在于自身升级。美丽乡村品牌是乡村和城市无形资产的浓缩,文章以厦门市军营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为案例,结合军营村实际,探索"厦门军营村模式"的建设与管理,浅析美丽乡村建设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问题和措施。厦门军营村的建设是按照"五位一体"要求,注重发展模式、规划设计和优化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生态文明、乡村旅游等综合配套的完善,建设"富饶、文明、旅游"美丽乡村,打造独具特色核心品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美丽军营村,实现城乡资源有效交换,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3.
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作者在指南村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探索通过分析乡村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乡村意象结构要素,从人居、环境、经济、文化四大体系着手,充分整合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规划设计,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河池市都安县大小湾村的规划设计,阐述美丽乡村的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主体之间的利益、民俗文化和规划设计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旨在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已经列入到新农村建设总体工作中,以杭州市富阳区新桐乡为例,对全乡内景观资源现状做了详细调查及分析,通过对新桐乡山体、江岸、道路、田园、村庄5类绿地绿化设计的对策和建议,为美丽乡村绿化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任生 《居业》2023,(2):109-111
城镇化的发展,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迫在眉睫。理解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景观概念的前提,遵循乡村人居环境景观提升设计原则,从道路、停车设施、景观节点、植物、水系、雨污水、照明、附属设施等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景观提升设计策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景观,提高乡村村民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而"内外兼修"的系统性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梳理总结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优化规划设计工作方法及转变设计师工作角色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提出文化挖掘先切入、产业振兴为前提、公众参与是基础、多方协力促发展、以点带面需务实、充分赋权作陪伴等六条系统性乡村建设思路,并以山东省济宁市下辛庄村为实践案例,论证系统性乡村建设思路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乡村的发展建设。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要为乡村发展提供目标,还需要协调和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乡村规划设计工作面多量广,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根据其区域特点、资源分布情况等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城乡地区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美丽乡村规划为核心,探究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方式,进而促进城乡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蒋闻  孙新旺 《建筑与文化》2016,(10):248-249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乡村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热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研究背景,以江苏省盱眙县黄庄村为例,提出了乡村环境整治规划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对"美丽乡村"环境整治规划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指导下,本文以乡村空间资源化为视角和切入点,提出基于乡村空间资源化的规划设计新思路。本文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宏观乡村发展政策的转型,乡村空间资源化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基本演进方向。在界定和阐明乡村空间资源化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南京浦口美丽乡村案例,进一步探讨了基于乡村资源化的规划方法论与规划原则,以期为同类地区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前中国乡村千村一面、特色丧失的局面,乡村振兴注重文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金寨大湾村农民安置点的研究,分析其规划设计思路,并对大湾村安置点建设后现状进行评价,为其再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也给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生态小镇发展背景梳理的基础上,确定生态小镇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进而通过整理研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思路,扬长避短弥补不足,最终形成生态小镇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以阳湾村生态小镇规划设计为例,详细阐述生态小镇规划设计内容。生态小镇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保护村庄生态环境,促进村庄发展,解决农村问题,在此背景下规划以村民为主体,以村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体系,确定了生态小镇规划建设的产业、规模与政策要点,为后续生态小镇规划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7):94-96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顶层设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市郊区的美丽乡村的建设,更具有涵养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供应、承接城市资源和要素的重要意义。基于对北京市郊区密云县的蔡家洼村和古北口村进行的实地调研,总结了两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自下而上的推动作用,是农村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就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发挥乡村精英在基层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实行村民自治,推动内生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1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相似文献   

15.
杨珊 《居业》2021,(2):9-12
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对现有的富美乡村建设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大多数富美乡村的建设都是基于乡村本身具有一定资源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使乡村建设转型升级.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但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资源匮乏,且不同区域的乡村经济水平发展存在差异,地域风土孕育的乡村美学风貌也各不相同.以息烽县美丽南山城...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规划中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笔者在佘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多种乡村意向结构要素,充分整合了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出了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7.
孙小鹏  熊东旭 《城市建筑》2014,(26):215-215
针对目前规划中出现的乡村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的问题,笔者在佘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通过分析多种乡村意向结构要素,充分整合了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引导出了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住宅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目前乡村设计服务资源不足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一套定制式乡村住宅的智能设计方法,包括村民劳动力和建筑产品特征信息的采集和量化方法;在建立乡村住宅设计数据库的基础上研究综合能够求解复杂分类问题的智能算法,建构定制式乡村住宅智能设计模型。帮助设计师通过数字化设计方法合理配置建筑产品,快速准确地生成符合特定村民建造能力的住宅建筑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建议地方规划局与设计院牵头,成立美丽乡村设计人员数据库,把设计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建立三级建设体系。对一些建筑法规、乡村民约、家风家训等如果理解不够好,就很难指导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王竹  沈昊 《室内设计》2016,(2):6-10
面对当今层出不穷却又收效甚微的 乡村美化运动,以德清县莫干山镇劳岭村的 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景观变化驱动力研究 的角度阐释当今时代背景下浙北地区乡村空 间演变的内在动力与规律,并提出因应景观 变化驱动力的乡村规划设计策略,以期探寻 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适宜途径 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