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不同体质人体对冷环境的生理和心理热反应,开展了耐寒与非耐寒受试者热反应稳态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体质受试者的皮肤温度、热流、心率、心率变异性、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随环境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非耐寒与耐寒受试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非耐寒受试者皮肤温度、心率高于耐寒受试者,而热流低于耐寒受试者;在相同的低温环境下,非耐寒受试者比耐寒受试者感觉更冷,更不舒适。由此推出,在稳态环境中,皮肤温度、热流、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等可以作为区分耐寒和非耐寒体质的指标,但是心率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外,心率变异性随环境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个体差异对其影响大于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的社会背景下,人居环境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联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中以户外空间的围合程度作为变量,探究对老年人身心恢复最具影响的户外空间围透度特征对老年人生理-心理恢复性影响的差异性.通过6个空间场景4个维度的环境模拟实验,结合心率与皮肤导电性等生理指标的数据测量与感知恢复性评价,得出不...  相似文献   

3.
绿视率为城市公园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其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效应有待深入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及优化提供参考。基于城市公园实景影像,通过VR技术、利用POMS量表与语义分析量表评分作为心理评估指标,皮电信号值作为生理评估指标,探究基于绿视率的城市公园环境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绿色空间静态VR体验能使个体精神放松,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2)在实验条件下(绿视率范围10%~66%),随着场景绿视率的增加,个体心理、生理恢复愈加显著;(3)当环境绿视率低于35%时,其对个体的身心恢复受多因素协同影响,如水体面积、空间开敞度、硬质场地面积等;当绿视率值高于35%时,绿视率为环境对个体身心影响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冬季供暖期间室外气温变化时不同室内温度对人体生理反应和心理热反应的影响,在散热器供暖的微气候室中,对受试者的皮肤温度、心率和血压等生理参数进行了测试,并对其热感觉和热舒适等主观热反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供暖初期、中期和末期人体生理反应和心理热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冬季室外气温的下降,人们会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偏冷的环境,对室内温度期望不高,在相同的室内环境中感觉越来越热;相同的室外气温下,随着室内温度的降低,人体的皮肤温度会降低,心率下降;当室外气温下降而室内温度相同时,人体手臂皮肤温度显著升高,心率加快。说明随着冬季供暖期室外气温的逐渐降低,人们对偏冷环境的热适应性增强,这为严寒地区人体心理适应和生理习服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
香道作为山地寺院园林外部山林自然环境最重要的部分,具有森林康养的特点,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同时其寺院导览、酝酿宗教情绪等功能亦会对人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对杭州永福寺、虎跑寺2座城市山地寺院香道景观的空气负离子浓度、PM2.5、温度、湿度等环境康养因子指标进行测量,基于标准规范,评价单因子的康养效益,分析不同康养因子间的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环境因子分为3个主成分,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加权求和计算香道景观环境康养因子综合得分并进行评价;通过状态焦虑量表及POMS量表反映人群游览香道前后心理状态变化,评价香道景观对人心理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下香道景观环境康养因子对健康均有积极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环境温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PM2.5呈显著负相关,共同影响香道景观环境的综合康养效益;永福寺香道景观环境康养综合评价得分高于虎跑寺;香道景观及其佛教文化氛围对人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夏甜甜  庞欣雨  邵镇宇  姚郑 《园林》2024,(3):131-136
为了研究大学生易接触的校园春季植物景观对其情绪恢复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大学生对校园春季花、叶两类植物景观观赏前后的生理状态指标(血压、心率、血样饱和浓度)和心理状态指标(总体情绪紊乱程度)变化值。结果表明:在生理指标方面,同一指标的各试验组的测试结果不同,但对于大学生身心状态的恢复有正向效应;观察不同春季植物景观对血压收缩压、血氧饱和浓度的恢复性效果与其他指标比较恢复性效果不明显,总体呈现出春季观花植物对各指标的恢复性效果最好。在心理指标上,大学生的总体情绪紊乱程度值(TMD)与室内TMD相比都有明显下降;不同试验组的总体情绪紊乱程度之间存在差异性,对压力的缓解程度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探讨景观生态结构指标对于受测者生心理反应影响,检验在不同环境结构下对于受测者生心理反应程度。以渭源县地区为测试基地,划定各点视域范围。利用注意力恢复量表作为心理测量指标,以脑波、心跳与肌电值作为生理测量指标。最后进行区域指标变项与生心理反应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影响脑波最为明显者,为林地结构。影响心跳最为明显者,为人工地盘、水体及林地结构,并进一步地探讨不同景观生态环境下受测者与环境间的生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8.
郑思远  屈海燕 《建筑科学》2023,(12):208-221
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景观及环境设计也应依据科学的实证研究结论进行实践。目前,有关环境对人类生理、心理应激的恢复性作用已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取得初步结论。因此,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608篇文献进行归纳,制作相关研究手段的时区分析图,梳理恢复性环境实证研究中的常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生理测量方面,归纳基于机体动态水平及行为监测的研究手段、实验设备,以及不同生理指标的相关解读和数据采集特点;心理测量方面,总结基于不同维度需求的心理学量表和代表性研究,以及网文调查和行为绩效监测的特点。探讨实证研究中各类生理设备的特点、指标选择时应注意的个体差异、心理评价中不同研究手段的样本量和维度检验问题,以及未来与生物气象学中有关机体能量调节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趋势。并针对材料呈现、自变量分类及数据分析等关键性流程设计内容进行讨论。最后,从个体的呼吸、脑血流量等新角度思考在未来实证研究中拓展感知机制的可能性,使环境的恢复性研究与环境气候学、人体生理学等领域研究相结合,为促进多样化研究方法的高效运用及恢复性环境的接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心率及热感觉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率作为研究人体热感觉的一项外在生理指标,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也表现出与常压不同的特点,为进一步了解低气压环境下不同压力对人体心率及热感觉的影响规律,探讨在低气压环境下是否存在人体心率及热感觉的压力敏感区,本文模拟高原低气压环境,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名受试者处在不同压力环境中的平均心率及热感觉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模拟的最低压力75.98 kPa(约海拔高度2 300 m)的范围内,人体平均心率及平均热感觉值随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压力在86.11~101.3 kPa时,人的心率及热感觉变化显著;压力在86.11 kPa以下时,人的心率及热感觉变化很小。进而得到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心率及热感觉的压力敏感区,即86.11~101.3 kPa之间。  相似文献   

10.
热环境与睡眠之间的联动有生理基础,不恰当的睡眠热环境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显著。在偏热环境下,清醒人体可直接表达热感觉和热舒适度并且能够自行调节热环境,对于睡眠人体的热舒适状态而言则更多地是通过测量客观生理指标来表达,睡眠人体对热环境的调控也较为被动。由于睡眠人体与清醒人体的生理状态不同,两者对同样的偏热环境的感知有一定的差异。随着热舒适和睡眠学科的研究方法趋于成熟,研究者于过去20年间对偏热环境下睡眠热舒适的相关课题进行了研究,包括人体热调节系统和睡眠控制系统的关系、人体各热生理参数在睡眠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睡眠热舒适的评价方法、夏季睡眠热中性的温度范围、床褥热阻和湿度对夏季睡眠热中性温度的影响、气流在偏热环境下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以及可用于综合评价热环境对睡眠热舒适影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评价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观赏活动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本研究定量测定并分析了在牡丹不同发育时期(展叶、初花、盛花和末花期)大学生观赏前后的生理指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指尖脉搏)和心理指标(焦虑和心境状态)。结果表明:与其他时期相比,在盛花期观看牡丹后大学生的血压、心率和指尖脉搏均下降显著(P0.05),消极情绪(焦虑、愤怒、抑郁和疲劳)均显著降低,积极情绪(精力)明显提高(P0.05)。各时期女生生理指标值较男生变化明显,男生心理指标值较女生变化明显。由此可知,开花时牡丹观赏活动能缓解大学生紧张情绪,使之身心放松状,并对男、女生生理和心理状态有不同的影响。该研究首次对不同发育期牡丹花对人的康复性进行探讨,这对牡丹康复景观的营造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大学生在不同类型校园绿地景观中休闲涉入对健康的恢复作用,定量测试和分析了大学生对广场、林地、花田和水体4种景观观赏前后的生理指标(血压、心率、R-R间期值)和心理指标(焦虑度、心境状态、认知能力、主观恢复)变化值。结果表明:相较于室内,大学生各生理指标值在林地景观中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心率变化最大,降低7.06bpm;各心理指标值在水体和林地景观中变化较为显著(P0.05),而在广场景观中变化较小。4种类型校园绿地景观休闲涉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情绪焦虑和身心疲劳的状况,并提高了注意力,其中以林地和水体景观恢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11)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社会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侵蚀。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阳光体育"的号召,我们在高校的体育选修课上引进了瑜伽这门课程,希望通过瑜伽这门课程,来提升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身心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女大学生身心健康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提高女大学生瑜伽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热舒适的现场研究更多地关注行为调节和心理调节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忽略了生理热适应的作用,论文概述了热适应模型的3个代表模型,分析了3个代表模型的特点以及忽略生理热适应的原因,概括了当前生理热适应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生理指标遴选研究、生理热适应研究和基于生理、心理及行为调节的热舒适多元评价模型研究这3个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理热适应研究还需系统而完善地揭示中国不同地域气候区人群的生理热适应差异;揭示中国不同气候区人群的适应温度区阈值以及表达阈值的生理指标;提出揭示室外环境参数对生理热适应的影响,这对完善热适应模型、实现舒适又节能的建筑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崇贤  罗玮菁  夏宇 《风景园林》2020,27(11):90-95
已有研究表明自然景观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为系统评价自然景观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效益,检索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对筛选出的13篇相关研究文献共计841例样本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自然景观接触,在生理指标方面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活动水平;在心理指标方面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注意力及主观感知恢复性体验;欣赏型接触自然景观方式相比活动型接触自然景观方式在心理健康效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可为环境对人体健康效益相关的评价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植物可以对人体的心理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室外自然环境,未能揭示室内植物与人体心理效益之间的影响关系。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等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1995—2021年发表的室内植物与人体心理效益相关的定量实证研究。分析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影响研究领域内的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研究热点、领域动态以及主要研究方法,并从室内植物对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和环境感知3个方面的影响,总结出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最后,归纳出当前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影响研究的趋势、室内外植物影响的差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今后研究应当扩展室内植物类别与特征、充分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重视室内空间的多样性以及室内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建议,以期为今后室内植物的身心健康效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挑战。但在真实的灾害环境下开展研究具有挑战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脑电波、虚拟现实和实验室环境控制的新方式,探讨温度和空间开放性对灾后人群心理恢复的影响。研究选取3个温度区间和3个不同开放程度的空间,建立温度—空间开放度矩阵,并通过脑电等生理参数指标和主观问卷的心理参数指标,对9种模式下的灾后环境展开情绪恢复实验。研究结论有利于在灾后有限资源的情况下,高效合理地优化以人为视角的空间环境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目前办公光环境实地研究的进展,探讨办公光环境的普遍问题,通过实地测量与问卷调研收集光环境参数、非视觉指标与工作人员光环境评价、生理心理评估等信息,归纳现有办公室存在的问题,探究办公工位与睡眠、警觉性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北极科考人员在极端环境下面临生理、心理和社交等多方面严峻挑战。以往的科考站建筑空间设计忽略了环境压力和刺激对科考队员心理的影响,导致科考队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环境应激综合症的困扰。基于环境适应理论,文章对如何优化科考站空间组织和环境设计,以帮助科考队员尽快适应极地环境进行了探索。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法,对北极科考队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对科考队员环境适应能力产生影响的空间设计要素,并结合科考队员的需求提出空间组织优化策略,为今后北极科考站的建设、策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