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游牧空间观是游牧民对其所处环境经过长期认识并遵守的规则观念。本文从空间构成的角度,结合游牧传统空间观,对蒙古族建筑、环境、景观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炼出建筑单体空间的通用化、公共空间的游牧化、景观空间的自然化等具有启发性的空间概念,并结合现代建筑中的类似案例,归纳总结并为以后的创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巴林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总面积6644平方公里,总人口35.8万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农牧林矿结合的经济区,是富河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以及国家确认的文物大县。现已发现的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遗址、辽祖陵祖州遗址、召庙辽代石窟、韩氏家族墓地为代表的辽文化遗存达到514处。  相似文献   

3.
景观形态是场地设计的基石,它确定了景观空间并给它以有组织的结构。景观空间是场地设计的主体,有序排布的空间给人特定的场所体验。作为由形态要素与空间组合构成的符号系统,场地设计语言遵循自身的语法规律。在对罗曼·布什所著《融合形态与空间的场地设计语言》一书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以景观语言体系建构的逻辑思路剖析罗曼·布什教授所倡导的景观形态与景观空间融合关联的场地设计语言思想,梳理场地基本形态图式语言及其特征和空间意义,探讨场地景观形态图式语言的衍变和组合方式及其相应的空间生成,最后尝试提出基于场地设计语言思想的景观设计一般流程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辽上京城的城市布局概况入手,分析其独特形状特点及形成的可能原因,重点探讨了“以东为尊”建筑布局特点和皇城与汉城不同的空间性格。根据以上布局特点和空间性格,辅以史料研究,试分析了整个都城的兴建过程与之后不同时间的规模演变,形象的再现了建设过程。可以说,辽上京就是集唐长安城、渤海上京城和北宋东京汴梁城于一体,同时受契丹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影响,而造就出来的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都城。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族始终在辽代各项政策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受到汉族儒家文化及境内各民族杂居交往所带来的诸多影响,但依旧在婚姻中保留了许多本民族习俗。婚姻问题不仅可供后人管窥辽代社会及政治生活的缩影,也为其境内各民族间融汇交好提供了舞台。作为婚姻生活的主角之一,契丹女性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赵兵兵  陈伯超 《华中建筑》2011,29(3):146-151
辽代的砖石塔处于中国古代砖石塔从"古拙"向"繁丽"转变的历史过程之中,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地域印记.该文从中国砖石塔演变与辽代砖石塔、辽代早期砖石塔与方形塔、辽代中期的砖石塔、辽代晚期的砖石塔、辽代砖石塔的形制与特点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辽代砖石塔的演变发展与特点.  相似文献   

7.
辽代佛教盛行,诞生出类型丰富的佛教建筑,现存以密檐砖塔为主。对现存辽代密檐砖塔进行文献梳理、现场测绘以及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选取塔身下皮砖至塔檐上皮砖的高度 H 为研究基准,将其分别与密檐塔塔身平面的相关尺寸,以及立面各组成部分的高度进行数值上的比对形成比值。根据所得数据发现 H 与密檐塔塔身内切圆相关,且密檐塔塔身高和塔檐高存在一定的比值关系,说明辽代密檐砖塔形制具有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辽代典型密檐塔的轮廓演变进行分析,由此也反映出契丹民族在高层建筑营建上的理性思考与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8.
色彩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塑造空间视觉效果、表达城乡特色有重要作用。我国乡村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风貌景观受到很大冲击,基于传统营建理念的、与环境协调的色彩构成方式受到挑战。日本自2004年实施《景观法》以来,在城乡景观计划中延续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成熟的色彩规划理念与方法,形成了法制化、标准化、协调化的色彩规划管控体系,对于日本乡村地区的景观修复和美丽国土建设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解读《景观法》实施以来日本乡村地区色彩规划的管控特征和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地区色彩管控和风貌引导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学术动态     
《华中建筑》2008,26(8):255-255
辽代木构建筑研讨会 中国辽代木构建筑研讨会日前在辽宁省义县召开。清华大学王贵祥、同济大学路秉杰等业内知名专家、教授在研讨会上回顾了辽代建筑在文化艺术、工程技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探讨了传统建筑理念对当前工作的借鉴价值。会上,《义县奉国寺》一书举行了首发仪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景观公共空间是一个由多因子共同构成的系统组织,本文针对山地城市的特点,解读景观空间系统在山地城市中的表现,并分别从显性因素和隐形因素两方面加以剖析,目的是从立体系统的角度全方位认知山地城市特殊的景观空间,从而更好的进行景观建设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文丽 《园林》2020,(3):46-51
天一阁藏书楼筑造于明朝中期,历经清代、民国,逐步形成现在南北园的园林格局。本文从选石、筑山、叠石、理水、点石五个方面,对天一阁南北园石景的建造手法进行了分析,以探究造园的独特匠心。天一阁南北园的石景艺术与地方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质高度结合,在造型意境、色彩取舍、环境营造、人文底蕴上存在独特内涵,既体现了道法自然和小中见大的传统,又围绕藏书功能,体现了"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是艺术与实用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赵迪 《重庆建筑》2012,11(7):5-7
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探讨天津城市绿地的演变过程,系统梳理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绿地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空间分布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天津城市绿地演变与海洋和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元明清时期传统园林、1860年开埠后的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建国后人工绿地系统建设等三个阶段,中心城区绿地逐步形成点线结合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4.
以厘清传统村落风景营建内涵为主旨,在汲取“三 境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确立“自然认知-形式构架-意境升 华”的景观解析框架;并通过对福建北部党城村的案例解析, 梳理景观营建思维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表明,传统村落景观营 建是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以大尺度范围的山水秩序为参 照,以人文理想为价值追求,进行空间格局、聚落秩序和节点 场所的营建,形成“大尺度空间-聚落-人文空间”三级空间层 级,积累了高度融合山水秩序与人工环境的空间法则,实现了 “三美”一体的意境理想,是一种将生存经验与人文理想高度 融合的景观营建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代靖藩制度是桂林发展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制度,山水园林受其影响而呈现出显著的营建特点并形成多元类型的园林体系。当前研究囿于王府园林类型的探讨,对该时期山水园林的多样性与规律性认知尚显不足。采用“信息采集-特征归纳-叠合分析-提炼规律”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明代桂林王府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园林的营建主体、建设目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山水园林依托城市形胜区域的基址选择、锚合城市山水秩序的空间布局、融糅出世入世思想的意境表达等营建规律,旨在为桂林山水城市的“城中之园,园中之城”理想风景营建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岭南园林萌芽于西汉时期,营造历 史悠久。20世纪50年代,以广东地区为代表 的岭南造园活动及研究工作逐渐兴起。因其 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岭南园林已发展成为我 国三大地域代表性园林艺术流派之一。本文 概述了岭南地区园林营造活动相关学术研究 成果,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文献计量学方法进 行归类和统计分析,研究岭南园林学术成果 的构成情况、各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指标及 其随年代变化趋势,探究各个时期岭南园林 学术研究热点和有重大影响的文献论著,分 析岭南园林研究的国际化概况,进而归纳岭 南园林学术发展重点与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杭州中山公园兼具清代景观遗址和纪念性公园的双 重园林属性,已有百余年的建园历史,植物景观在其建设、 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梳理民国以来中山公园绿化建设 历程,并借助历史影像和文字史料,对园中3处样点分不同历 史时期进行植物景观平面复原,探究其历史变迁特征。研究表 明,中山公园植物景观建设经历了“加强纪念性氛围-提升游 憩观赏体验-增加园林资源收入-提升风景旅游资源吸引力-加 强文化氛围”数次景观需求的变更,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植物的 观赏、文化和经济价值各有侧重。从具体的植物调整来看,树 种应用类型受到时代价值取向、植物生长适宜性及景观空间视 线关系等因素影响不断进行优化,水平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周边 景观要素密切相关,垂直空间结构则多由单层向复层转变,且 乔木相对灌草而言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